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松 《新长征》2014,(6):6-7
生态问题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生态文明的核心就足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既是自然对人类的要求,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一理念彰显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起点,是执政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认识成果,成当内化为政府的行为和每个公民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唐晓燕 《学习月刊》2010,(10):16-18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的延续和扬弃,生态文明抛弃的是将人与自然对立的传统工业文明价值理念。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中国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把大学生培养成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是大学教育的使然,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发挥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陈彦彦 《理论研究》2009,(6):23-24,F0003
当今时代,面对日益加剧的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日益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的社会进步观,把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马克思的自然观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依据,为当今人类摆脱全球性危机,走出生存困境,进而建构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对思想政治价值的正确认识是高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继续发挥其和谐价值外,它的应用领域及内涵也不断得到拓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调节人与自然关系、人际交往关系、人类自身的身心关系、家庭关系等领域的诸多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促进个人的身心和谐与家庭关系和睦。  相似文献   

5.
《新长征》2006,(5):33-33
符绍强、林奕希在2006年3月27日《经济日报》上撰文指出,加强环境教育,一是要大力倡导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念,倡导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环境伦理观,反对不符合国情、大肆铺张浪费的思想观念,深化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很多“人与自然和谐”的哲理和经验。二是要积极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和文化氛围。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新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对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解的理性回归和科学选择。积极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就是要提倡适度、公平、绿色消费,反对和限制浪费性与不利于环保的消费。培育环境友好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6.
对思想政治价值的正确认识是高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继续发挥其和谐价值外,它的应用领域及内涵也不断得到拓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调节人与自然关系、人际交往关系、人类自身的身心关系、家庭关系等领域的诸多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促进个人的身心和谐与家庭关系和睦。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深刻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观的内涵及我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积极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路、对策,有利于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略论生产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活动是人与自然相结合的生命存在和活动方式,它既是人从自然中生成的标志,又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得以生成的基本环节。人类历史就是人与自然及其相互关系随着生产实践活动的扩展和深化不断生成、不断呈现的过程。在现时代,面对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生态失衡等种种危及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生产发展观,树立人与自然整体价值观,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人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调整人类的生存方式与生产目标,从而促进人与自然这一生态系统的和谐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探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0.
自然主义思想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与核心价值。自然首先是指自然而然的原则,其后具有自然界的含义。道家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是自然界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的立场来看待自然,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和谐共存,人与自然本质同源,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反对片面强调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对矫正现代工业文明破坏自然的弊病有重要意义,对当代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生态文明、建构环境伦理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1.
建设海绵城市是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举措,也是对人类城市文明发展的现实回应。作为我国城市绿色发展的新型模式,海绵城市建设是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和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基础上,追求城市生态—生命一体化高品质现代化发展的价值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引领下的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既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需要,也是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现实要求。为此,要从人与自然、人与城市、自然与城市的生命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的本质意蕴出发,凸显人与自然及城市整体共融、代内价值与代际价值辩证统一、区域发展与全球发展互促共进的价值追求,并在理念认知、体制机制建设、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合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2.
于天虹 《世纪桥》2009,(18):50-51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过程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它的主要内容有: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自然观,人与自然实践中介的社会观和人与自然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些思想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于天虹 《世纪桥》2009,(17):50-51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过程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它的主要内容有: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自然现,人与自然实践中介的社会观和人与自然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些思想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必然产物。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生态危机、资源面临枯竭等问题,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行为的合理性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和批判。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转型的必然选择,体现了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向往和追求。建设生态文明,破解发展难题,离不开发展理念的更新、发展模式的变革,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道德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充分认识到坚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第一,党对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高度重视;第二,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运用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第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全面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二)坚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资源的高级利用;(三)坚持发挥政策杠杆的作用,加强对重要资源供求的宏观调控;(四)坚持依法办事,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相似文献   

16.
差异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它充斥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中,而人类的生存本质则在人与自然的差异中得以确认。人是自然排斥力、类排斥力和类聚力的统一,三者的平衡是类维系发展的基础。如果人与自然的差异加大。即人对自然的排斥力膨胀,类的生存便会受到威胁,那么,作为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良知便由此而生,它对人的自然排斥力的合理压制,本身就是对类发展的良性维护。  相似文献   

17.
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和谐社会的治本之举,在各级党校开展环境教育及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黄俊峰 《党建文汇》2006,(10):37-37
胡锦涛同志关于和谐社会的权威论述中,谈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的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应有之义,天人合一是一种境界。那么,如何构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社会呢?  相似文献   

19.
浅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美烨 《世纪桥》2009,(1):70-7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现阶段的重大战略任务,其最终目标是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应与时俱进,发挥其价值功用,追求一种“和谐价值”,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中和之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就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的和谐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