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不起诉听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宗文 《行政与法》2001,2(6):42-44
我国的不起诉决定是检察机关单方面的行为.这种非公开性一方面可能使有关决定人员为免除非议而抱过于谨慎的态度,影响这一制度的适用;另一方面也可能使不了解决定过程的当事人不服,造成缠诉.不起诉听证不但有利于查明事实、化解纠纷、实现不起诉制度的价值理念,而且有利于实现刑事诉讼的目的.本文提出了不起诉听证的概略程序设计.  相似文献   

2.
在2001年初,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七项公诉改革中,对不起诉案件的公开审查居首位,不起诉案件的听证会已经成为对不起诉案件进行公开审查的基本方式。近两年来,许多检察机关对不起诉案件听证进行了尝试性探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结合司法实践,对不起诉案件的听证制度的意义和作用、听证程序和规则、听证基本原则等,作一浅显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不起诉听证是不起诉案件公开审查的一种具体形式,不起诉听证程序的积极意义在于有利于完善不起诉制度,有利于贯彻落实检务公开,促进检察业务建设,有助于增强检察机关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提高不起诉的效率和质量,有助于完善对检察机关的监督机制,保证司法的公正,但设置不起诉听证程序还有诸多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4.
王崇 《行政与法》2022,(9):120-129
不起诉听证能够实现检察机关与公众的有效互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检察机关不起诉决定的合理化。通过对《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听证工作规定》的文本解释,能够全面地解读案件类型、启动方式、听证员等不起诉听证的规范要素。目前,我国的不起诉听证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应注重听证案件不起诉类型的多元化,促进不起诉听证的案件范围扩大化,细化听证员的选任与参会条件,以此助力不起诉听证的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5.
一、不起诉听证的组织结构 不起诉听证的组织结构,应界定为不起诉听证的参加者及其各自在不起诉听证中的地位、作用、权利、义务。不起诉听证的参加者,应包括以下几类: 1、听证人。他在听证中的地位是组织者。其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是在听证的过程中按照听证程序的要求组织、指挥听证会;二是充分听取各方意见、调查争议事实、辨别存疑证据;三是总结、分析听证情况,提出听证意见。  相似文献   

6.
7.
我国的刑事不起诉制度赋予了检察机关在对犯罪是否进行追诉时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由于立法过于简单,本文就完善不起诉制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借鉴国内外经验,对如何界定其与暂缓起诉制度的适用范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杨雪哲 《法制与社会》2010,(35):361-361
对重大疑难案件的不起诉处理通过听证形式向社会公开办理情况,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已成为检察机关深化公诉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结合司法实践,对不起诉案件听证制度的听证程序和规则、听证基本原则等问题作探析。  相似文献   

9.
不起诉听证与人民监督员制度中对拟不起诉的案件的监督都是不起诉决定的事中监督制约机制。基于诉讼效率的追求及平等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和巩固司法改革成果、降低改革成本的需要,有必要将两种机制加以整合,而整合的可能性则在于两种制度价值追求的一致性、功能定位的相容性和制度安排的可塑性。整合的目标是将两种制度在各自基础之上进行充分的改造,优化为一体化的不起诉事中监督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刑事不起诉制度赋予了检察机关在对犯罪是否进行追诉时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由于立法过于简单,本文就完善不起诉制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借鉴国内外经验,对如何界定其与暂缓起诉制度的适用范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赋予了检查机关在法定范围内更大的不起诉裁量权。如何促使、保证附条件不起诉裁量权的合理、有效行使,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听证审查制度的必要性、程序和效力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陈锋  张磊  何珊 《中国检察官》2021,(21):12-15
不起诉听证的实质为检察机关对不起诉权行使的内部制约。现行不起诉听证制度在案件适用范围、启动方式、程序设计、听证会决议效力等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通过对检察机关办案人员、当事人、听证员、侦查人员和律师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访问,进一步明确了在司法实务中,检察机关应当适度增加法定不起诉和存疑不起诉案件召开听证会的比例;同时有必要增设专项规定,进一步落实当事人对听证的主动发起权,并区分适用普通、简易两种程序,增设听证回访机制等,切实推进不起诉听证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建立不起诉案件听证制度的必要性 我国检察体制改革目前正逐步进入关键阶段,建立不起诉案件听证制度是高检院明确的办案制度改革目标之一。笔者认为,不起诉听证制度符合刑事诉讼规律和检察工作的现实要求,它将使不起诉权的行使及监督制度更加规范,是建立高效、完备的起诉工作机制的正确选择。 不起诉案件听证,是审查起诉部门对有影响、有争议的疑难复杂案件拟作不起诉决定前,根据案情聘  相似文献   

14.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不起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实行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符合司法规律,而且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主要适用于可能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的犯罪嫌疑人,当然,拟附条件不起诉的嫌疑人在考察期间必须履行一定的附加义务。为了保障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正确适用,必须设定附条件不起诉的监督制约机制,并为被害人和被不起诉嫌疑人设定相应的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5.
由于起诉程序中控、辩、裁三方构造的缺失,不起诉审查决定过程是非对抗、非诉讼化的。为制约检察机关控诉权力、保障当事人的辩护权利,有必要引入听证制度。同时,在死刑核准、执行、再审申诉等严重缺乏对抗、权力制约不力的程序中宜植入听证环节。目前,应在司法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概括现有各听证程序的共性,借鉴回避、陪审的制度设计,作一体化的制度安排,构建具有普适性的、统一的刑事司法听证程序。匡正诉讼构造是刑事诉讼法修改的逻辑起点。刑事诉讼法修改既是司法改革成果的体现,也是进一步改革的指南。建构听证程序是为了取消它,这是一种渐进式改革的策略,是现有司法改革框架下的权宜之计。  相似文献   

16.
不起诉制度是我国刑事起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实现预防犯罪、保障人权、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等多种社会目的。但是我国现阶段的不起诉制度,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公众对不起诉案件普遍存在着质疑,严重影响了不起诉制度功能的发挥。因此,为了改变我国不起诉制度的现状,更好地发挥该制度的效用,有必要对其进行完善和改革。  相似文献   

17.
现行刑事诉讼法的酌定不起诉制度,赋予了检察院事实上的审判权,违背了控审分离原则及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原则.与此同时,其对犯罪嫌疑人权利救济不足、实践中适用比例过小等问题也十分突出,引人深思.本文深入探讨了我国现行酌定不起诉制度的理论缺陷与现实困境,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构想了如何改革与健全酌定不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18.
酌定不起诉作为现代公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价值层面契合诉讼的经济学原理,符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事处遇上区别对待、繁简分流的要求,也顺应了构建和谐型司法的时代趋势。酌定不起诉制度的法律规定及实施现状与其价值纬度的合理性不相匹配,应进行必要的制度改良,以更好的舒放其分流潜能,彰显刑事法治的谦抑、轻缓趋向。  相似文献   

19.
随着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我国新刑事诉讼法中的确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再次在学术界和实务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本文也根据最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围绕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主体、适用范围和适用考察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立法者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上采取了谨慎的态度,严格限制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范围.本文同时认为,随着我国法治环境的不断改善,公民权利意识的提升和司法制度的完备,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将会在不远的将来发生质的飞跃,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20.
卢跃  李志刚 《中国律师》2000,(12):63-63
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和自己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审查后,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不够成犯罪或依法不应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其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以及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从而不将犯罪嫌疑人诉交人民法院审判的一种处理决定。1996年的新刑事诉讼法对1979年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审查起诉制度作了重大修改。一、不起诉决定的适用问题既然“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应当不起诉”,完全无罪者更无疑地应做出无罪不起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