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在哲学战线上,正在热烈而广泛地进行着一场关于“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讨论。这场讨论,实质上是关于两种世界观和两种方法论的论战,是理论上的大是大非之争。“合二而一”论是艾恒武、林青山两同志首先发表文章提出的,而艾、林两同志的“合二而一”论,又是从杨献珍同志  相似文献   

2.
杨献珍同志提出:“所谓对立面的统一,就是两条腿走路”,又说:“什么叫对立的统一?中国有句古话叫‘合二而一’……”(见《人民日报》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七日王中、郭佩衡“就‘合二而一’问题和杨献珍同志商榷”一文),这就是说,“两条腿走路”是“合二而一”的。艾恒武、林青山两位同志对杨献珍同志的上述观点则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们说什么“……在工作中把对立的方面统一起来,结合起来。用一句形象  相似文献   

3.
杨献珍同志的“合二而一”论,重弹着苏联二、三十年代德波林的孟什维克唯心主义哲学的陈词滥调,不同的只是杨献珍同志在各方面都比德波林走得更远了。杨献珍同志跟着德波林否认一分为二是事物本来的辩证法,以外因论、机械论、矛盾调和论来解释事物及其规律德波林说:“矛盾是毫无遗憾地互相调和而且合一着”(《伊里奇的辩证法》,辛垦书店版),杨献珍更高度概括地说:“任何事物是合二而一的”,“合二而一就是对立面的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人的任务就在于揭露反动派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宣传事物的本来的辩证法,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革命的目的。”(《矛盾论》) 我认为,当前“一分为二”还是“合二而一”的争论,是坚持辩证法还是坚持形而上学,是坚持对立统一规律还是坚持矛盾融合论、调和论的原则性的争论。杨献珍、艾恒武、林青山以及潘庆斌等同志  相似文献   

5.
最近,杨献珍等同志提出“合二而一”的世界观来对抗“一分为二”的辩证法。他们的“合二而一”论就是把矛盾的同一性曲解为“只是说矛盾的两个侧面是不可分离地联系的”,否认矛盾斗争的绝对性,从而否认了事物的矛盾、斗争、转化和发展,因此实质上就是矛盾融合论。他们硬说“合二而一”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  相似文献   

6.
最近学术界展开了关于“合二而一”问题的讨论。讨论是由杨献珍同志提出的论点和艾恒武、林青山两同志所写的文章引起的。现在根据报刊上的材料把他们的论点摘载在下面: 杨献珍的论点“对立物的统一”,意即“任何事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或矛盾构成的,不是铁板一块。‘一分为二’‘合二而一’‘二本于一’。中国语言中把物叫做‘东西’,说明物本身就包含着  相似文献   

7.
在一次研究讨论话剧剧本《屈原》时,周恩来同志对历史剧创作的原则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讲完后,笑着问身边一位同志:“你的意见呢?”那位同志急忙答道:“没有意见,同意您说的。”周恩来同志听后很不高兴,严肃地对那位同志说:“怎么可以没有意见呢?遇到问题,你不思考吗?我不喜欢你们一来就同意我的意见,那还要讨论做什么呢?共产党员应该善于思考,应该有自己的见解,要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甚至相反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1964年五六月间,我国哲学界曾就“合二而一”问题展开了历时将近一年的讨论。许多同志抱着研究学术、探索真理、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诚愿望参加讨论,发表了不少具有真知灼见的文章。但因那个显赫的“理论权威”康生直接干预,蓄意践踏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强行把学术理论问题搞成政治问题,结果,使本来是正常的学术讨论,变成了莫须有的政治迫害,制造了一桩历时久、规模大的政治冤案。近年以来,报刊上陆续揭发了康生利用“合二而一”这个学术问题对杨献珍进行迫害的情况,逐渐使得这场“论战”的真相大白。只是由于传闻失实,有些记述与当时的真实情况出入颇大。笔者拟就当时所见所闻,对这次讨论如何开始及其发展过程,康生如何控制这场讨论,怎样把学术讨论搞成政治“论战”,以及从中应当吸取的经验教训等四个方面,补正于后。  相似文献   

9.
(一)冷与热近年来兴起了一股以提倡“国学”为特点的“文化热”。怎样看待这个问题?一种意见认为,热得不大正常,应当降温。另一种意见认为,这仅仅是开始,热得还远远不够,应当加温。还有一种意见认为,问题的实质不在热不热,而在热什么,怎样热。一些同志指出,由于“国学”这个概念往往被人赋予特殊的含义,还是以传统文化代替“国学”为宜。继承和发扬优秀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一段时间,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要防止和纠正干部“带病上岗”、“带病提拔”。中央组织部专门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六条措施。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一定要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和《意见》的要求,采取切实措施,坚决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干部“带病提拔”虽然是个别现象,但影响恶劣,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个别地方或部门的领导干部用人凭个人好恶,不坚持原则,千方百计提拔群众早有议论和反映的干部;有的是…  相似文献   

11.
《福建党史月刊》,1991年第10期刊载陈广相同志《也谈“独立自主靠山扎”的出处》一文,对拙作《“独立自主靠山扎”出处小考》(载于1991年第7期)提出了不同意见,现就陈文所提出的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对学习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条十分重要的意见,他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页)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述,言简意赅,是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具体化,也是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指导原则。当前,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正在深入进行,我想结合学习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指示精神,就如何深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改革,谈几点个人意见。  相似文献   

13.
1945年11月,辽宁部队在庆祝苏联十月革命28周年纪念大会上,主持人宣布:“请李隆郅同志作报告。”只见一个瘦高个中年人接过话筒就讲开了。当讲到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时,李隆郅提高了嗓门说,李立三先后命令红军攻打南昌、长沙、武汉、九江,幻想能够“会师武汉,饮马长江”。当时,毛泽东等同志对这个命令的下达和执行提出不同意见,“左”倾冒险主义者不但不听,反而指责这些正确意见是右倾,对持不同意见的人进行打击。后来,在瞿秋白、周恩来同志支持下,党在上海召开了六届三中全会,指出了李立三的错误,才结束了…  相似文献   

14.
“没意见”这三个字,我们在工作中常常听到,特别是上级就某项工作、某个决策征求下级或群众的意见时,大家常以“没意见”作答。如果确实没意见,当然可以另当别论。但就现实情况来说,更多的却是有的同志心中有意见而嘴上又不说出来。其原因不外乎有两点:一是瞻前顾后、顾虑重重,生怕提了意见,得罪了上级,留下一个“你比领导还高明”的印象,损害自己在领导心目中的形象;二是觉得位卑言轻,提几条意见也于大局无补,干嘛要多这一嘴,于是干脆缄口不言,把本来想谈的意见又咽下肚去。  相似文献   

15.
本刊第1期在《问题讨论》栏目刊登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邵道生同志“怎样监督‘第一把手’”的文章,引起了各大媒体和广大读者的热切关注,一天之内,仅人民网网上评论就达200多条,还有许多读者打电话给编辑部,发表自己的意见。本期我们请新华社陈先发同志就安徽阜阳腐败群案的查处对“一把手”监督的重要性作进一步的探讨。时值《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正式出台,欢迎大家结合《条例》的贯彻实施,踊跃来稿,共同探讨:怎样监督好“第一把手”。  相似文献   

16.
1939年冬,新四军挺进纵队(原为江苏抗日义勇军)在泰兴一带袭击日伪后转移到扬中一带。一天,参谋长张震东突然接到了陈毅指挥捎给他的信:“震东同志,关于你和你纵卫生员高英同志的婚事,组织上同意你的申请”,张震东遵纪到高英,把组织上的意见告诉了她,高英羞答答地说:“陈毅指挥和粟裕副指挥工作那么繁忙,敌们不能再让组织和领导  相似文献   

17.
不少领导干部在想问题、作决策时,十分注重听取周围同志、特别是有识之士的意见,并形象地把这些同志称作自己的“外脑”。领导干部借助“外脑”的智慧,开发“自脑”的潜能,从而把工作干得更好,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这是十分值得称道的工作作风。 但是在利用“外脑”问题上,也有与此完全不同的另  相似文献   

18.
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提法,毛泽东同志曾做过多次论述。延安整风时,中央党校学员曾讨论什么叫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同志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思想,是千百万先烈用鲜血写出来的,是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他还说:“我个人的思想是发展的,我也会犯错误。比如,我  相似文献   

19.
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单位也好,领导也好,都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缺点和不足。然而,眼下在某些单位, 如果去征求群众对单位班子或领导干部的意见,群众往往是“没意见”。群众“没意见”,并不是说我们的工作已经尽善尽美,相反,这可能正是群众对我们有意见的表现。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革命的政党,就怕听不到群众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因此,对于群众“没意见”的现象,征求意见者应该从四个方面审视反思——  相似文献   

20.
继省部、市厅级领导班子及成员开展“三讲”教育之后,县(市)一级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的“三讲”教育即将全面展开。前不久,就如何搞好县(市)“三讲”教育的有关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中央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三讲”教育联系会议负责人张全景同志 问:中央领导同志和中央“三讲”教育联系会议的领导同志,对县(市)“三讲”教育工作非常重视,抓了试点和调查研究工作。请您谈谈,开展县(市)“三讲”教育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