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自1985年丁·莱维提出“全球化”一词以来,全球化就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笔者认为所谓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指人类从以往各个区域、民族和国家之间彼此分隔的闭关自守状态走向全球性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最基本的动因来自经济发展的内在扩张,所以其本质内容就首先表现为经济的全球化,即各国商品、技术、信息、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诸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配置,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密不可分,呈现出一种整体化、一体化的趋势。全球化作为一种发展趋势,以15世纪新航线的开辟、新大陆的发现为起点和重要标志。随着工业革…  相似文献   

2.
一位学者指出:对于一个地方与一个企业来说,信用已成为一种宝贵的资源。的确,加强信用法治建设,开发“信用资源”。对于我们的企业应对“入世”和经济全球化显得十分紧迫。  相似文献   

3.
共同体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迄今为止以民族国家为成员的人类社会最大的共同体,是全球化运动的必然结果。当代全球化的主要任务就是破除以往虚假的普遍性,重建真正的普遍性,这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当代全球化的建设性逻辑。这种新的普遍性即人类共同价值。从其本质来看,人类共同价值是指世界各民族在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共善”,是一种新的普遍性;从其产生和形成来看,人类共同价值是在世界各民族的交往中历史地自然形成的;从其思维方式来看,人类共同价值是以国家和民族主体间性不同于霸权理性的“交往理性”为核心,以“协商主义”为原则的思维方式;从其内在结构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应包括生存价值和发展价值,是二者的统一;从其基本内涵来看,人类共同价值是文化共性和文化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其核心共同价值的构建,实际上提出了一种人类的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内涵需要从新文化价值、新文明范式和新文化经验等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赢得天下,建立起人民的政权,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有铁的纪律,上下一心,步调一致,成就大业。但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面对社会发展多元化的新趋势,不知从何时起,党内规矩逐渐被松动了。说没有规矩言之过重,更多的是规矩成了一种“摆饰”,成为“说”和“讲”的东西,而不是要在行动上“做”的。于是不正之风有泛滥之趋势,违纪违规成为一种常态,党的建设遭遇到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5.
进入2000年刚刚几个月,人们 的确已经强烈地感受到面向 新世纪的新气象。如何实现技术发展阶段的跨越,使中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背景下生存发展,正在成为决策层和科技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主题。从“梦想”到现实可能 事实上,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科技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民族。跨越发展,迎头赶上都是深藏在心中的长久的梦想,无疑也一直是中国人的梦想。然而,直到改革开放20多年后的今天,“跨越发展”才第一次真正有了可能实现的大背景和大环境。“梦想”终于可能变成现实了。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  相似文献   

6.
领导干部下基层,应当解决好三个问题:“为什么”、“干什么”和“怎么办”。“为什么”决定下基层的心态,需要解决在下基层之前,才能真正下得去、下得实。至于“干什么”和“怎么办”,则直接影响下基层的深度和效果,是衡量领导干部下基层实际成效的重要标尺。 要看发展能力是否上水平。领导干部下基层,不是“微服私访”,更不是“观光旅游”,而是要透过基层实际实事求是发现存在问题,分析个中原因,给出解决思路。正是这样一个“发现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有效检验和不断提升领导干部的发展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7.
我想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顺应全球化理念在全球化之前很久,人类有一个走向全球的过程。到一万多年前的时候,我们人类已经从一个地方走向全球所有适合人生存的地方。分割一万多年之后,也就是五百多年前开始,世界开始又相互联系起来了,开始了一个我们现在叫“全球化”的过程,这个全球化开始的标志就是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  相似文献   

8.
美国意图“一石二鸟” 美国是最早发现钚元素,也是最早以钚为内核发展核电与核武技术的国家。基于二战后与美国的密切关系,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日本政府就向美国提出核能合作要求,试图通过钚的循环利用解决日本能源缺乏的尴尬局面。与此同时,美国试图通过扶植日本成为冷战中反苏反共的“桥头堡”,  相似文献   

9.
常茜薇 《学理论》2009,(14):121-122
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是一部厚重而又意味绵长的著作。两位主人公合而为一的“游戏人生”。蕴藏着深厚的审美意味,也是这部作品真正的内在深刻性。当疯癫成为一种游戏,狂欢也就是一种美了。本文试图运用巴赫金的狂欢诗学和席勒的“游戏之美”去探寻《堂吉诃德》中潜藏的“游戏之道”,发掘作品所展现的人性之美。  相似文献   

10.
王建领 《各界》2013,(2):94-95
美国人斯诺在其名作《西行漫记》中感叹道:“走向陕北,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或许不用走进陕北,单是细细聆听陕北民歌,就不难发现,陕北民歌固守着精神高地和民族之韵,陕北民歌不仅唱红了天,唱恸了地,更唱出了一个欢天喜地。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跨越国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越来越多地被纳入一个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体系之中的历史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国际社会一股强劲的历史潮流和发展趋势。作为世界性的趋势,经济全球化不仅外化于物质技术的层面,在主权国家仍然构成国际社会最基本行为主体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必然会投射到文化、价值和伦理等层面,外化出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和战略意图。因此,经济全球化并不止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的历史过程”,它的背后永远蕴含着深刻的意识形态动机,“它试图根据一种比…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在过去几十年间席卷世界,在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实践,其导致的后果也大不相同。经济全球化虽然促进了一些国家的发展,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全球化的困境主要是:全球化是各国发展的玫瑰园还是失乐园,全球化是各国的发展路径还是发展陷阱,全球化是进一步演进还是因逆全球化而停滞等。在过去的全球化进程中,推动其发展的塑造力主要有两种:西方跨国资本的推动和新自由主义国家发展模式在全球的蔓延。这两种力量致使全球化陷入困境,未来全球化演进的路径需要新的理念和动力来推动。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既是受益者,也是最大的贡献者,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化的未来演进提供了中国方案,符合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正义逻辑。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地球村”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词语,事实上,它已经成为一个用以理解当今世界的学术概念。这个概念是由麦克卢汉提出来的。由于麦克卢汉的作品主要是以文学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没有对这个概念加以明确定义,以至于这个概念流行后,人们往往是在这个概念的表层含义上去加以理解和使用它。其实,这个概念包含着更多和更深的内涵。就现实而言,“地球村”的出现并没有改变世界的中心—边缘结构,反而使中心—边缘结构中的压迫力量得到了增强,而且作用形式也更加直接。应当看到,麦克卢汉所提出的“地球村”是一个比喻性的概念,它对于直观地描绘全球化是有着便于理解和把握的价值。但是,也正是这一优势,使麦克卢汉从“地球村”出发而回到了农业社会的村落那里去了,再一次在人类社会进步的转折点上塑造出一个空想主义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4.
安华 《瞭望》2002,(39)
“台湾前途公投”是与国际法的民族自决权相背离的“台湾前途公投”实质是“住民自决”,是国际法不承认的“民族分离”行为台湾地位在二战后并非未定,《波茨坦公告》明定日本在二战结束后必须将台湾归还中国海峡两岸虽未统一,但台湾从来就没有成为过“主权独立国家”  相似文献   

15.
甘文胜 《学理论》2009,(18):51-52
世界秩序的变迁是世界力量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结果。二战前世界秩序的变迁遵循从多极到两极,最后爆发战争这一演变模式。二战后的世界秩序则表现出由两极向多极发展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力量飞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势必成为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但由于一系列制约因素的存在,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大国,但与世界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将进入一个建设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新的发展阶段,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如何更好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趋福避祸,将成为下一阶段改革开放的重大主题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改变 着世界,也改变着中国。 6月14日,在全国政协主办的“21世纪论坛”2000年会议的开幕式上,朱镕基总理说:随着中国加入WTO的进程加快,我们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在更为广泛的领域,以改革促开放适应全球化大势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以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为表征的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对中国…  相似文献   

17.
李名志 《党政论坛》2008,(14):37-37
众所周知,美国立国至今只有两百余年时间,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与西欧诸国相比,美国在历史、科技、经济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还是一个主要依靠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国家。然而,到二战结束后,它竟把许多“前辈”甩在了后头,迅速成为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成为军事、经济和科技强国,傲视全球,称霸世界。  相似文献   

18.
中华明自古就有一个世界主义的传统,有破“国家中心论”的较低层次的世界主义,如梁启超、顾炎武;有破“区域中心论”的较高层次的世界主义,如先秦诸家;有破“人类中心论”的最高层次的世界主义,如张载、陆象山、康有为。世界主义的各种形态,在中华明中是齐备的。建立“全球伦理”这座大厦,需要动用全人类的智慧资源。中华明之世界主义在此重大构建活动中,至少可有如下之贡献:可以对全球伦理之各项要求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可以纠全球伦理之所偏,帮助全球伦理获得平衡稳定的发展;可以为全球伦理之实现提供方法与途径;可以提升全球伦理之视野,使全球伦理真正成为“普世伦理”或“普遍伦理”,把全球伦理之“全球”视野,提升到“宇宙”视野、“天下”视野。  相似文献   

19.
平锋 《学理论》2009,(11):83-84
列维——斯特劳斯在文化人类学中开创了结构主义学派,并使之迅速发展成为了20世纪60年代继存在主义思潮之后西方最为重要的学术思潮之一。然而,列维——斯特劳斯所发现和缔造的“结构”与结构主义人类学,实际上是感性与理性“邂逅”的结晶。本文分别从列维——斯特劳斯对“结构”的发现、结构主义的形成和结构主义的方法等三个方面阐述和论证了这一理性与感性相交和化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讲真话,讲实情,实事求是”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王鲜平当前,职业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要使这一基础性工程真正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伦理保障,并使之在更加广阔的领域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