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春福 《理论探讨》2008,1(2):137-141
改善民生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前提条件.民生问题更集中地反映在弱势群体身上.弱势群体是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上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公共政策是通过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来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的工具,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善民生需要公共政策更多地关照弱势群体.树立公共政策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构建关照弱势群体的公共政策运行机制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2.
市场机制配置住房资源失灵有碍社会公平,现有住房保障体系无法完全涵盖住房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住房难问题已成为政府和社会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之一.公租房制度是政府服务行政在社会保障领域的重要尝试,是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该制度的准入机制关系到申请人能否公平获得住房保障机会,以及权力寻租的防范,通过分析目前各地立法文本中保障范围、准入条件和准入程序等内容的利弊有利于下一步公租房制度的完善,以提高准入环节的工作效率,保证准入结果的公正,达到“应保尽保”制度预设目标,从而改善和保障民生.  相似文献   

3.
许端 《学理论》2013,(22):91-92
民生问题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是社会建设的核心命题。科学认识当前中国的民生问题,是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坚持以民生为本、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关键前提和重要基础。主要介绍了民生问题的现状、产生的原因、与社会建设的关系,从而提出解决民生问题的举措,为我国顺利进行社会建设尽一点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届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将之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成为一切工作的核心和出发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科学发展、求真务实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丛潜  隗金成 《学理论》2014,(4):12-13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这充分体现了我党对社会建设特别是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目标出发,科学分析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必要性,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一致性,同时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探讨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原则和途径,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6.
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绩。新时期,政府和民众关注的焦点是民生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政府工作的中心。因此,政府应该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坚持民众本位的政府价值取向,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7.
子睿  张琳 《理论视野》2008,(5):5-8,27
今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突出了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提出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表明党中央和政府对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视和决心。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从制度上切实保障民生和持续改善民生?为此,我们特地采访了长期从事民生研究的全国人大常委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  相似文献   

8.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的十七大把民生问题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惠民政策和措施。如何把党和政府关于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到工会工作中去,如何让工会真正成为广大  相似文献   

9.
于淼 《学理论》2011,(16):48-50
民生问题关系国家发展与社会和谐,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是我们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生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生问题也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变化。如今的民生问题,已由过去单纯注重物质生活需求转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要求并重。当前,党和国家政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民生问题已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迫切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创新及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形成了丰富而又系统的民生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既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本质,又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又要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建设,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11.
论民生保障与政府公共性的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问题凸现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公共性”缺失在民生领域的反映。改善民生状况,是中国社会目前十分迫切的问题。民生问题之解决与政府行为密切相关,解决民生问题,提高政府民生保障水平,必须重构政府公共性。重构政府公共性的途径,一是加强行政伦理建设,确立和弘扬公共精神;二是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大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三是不断健全完善社会政策,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四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五是不断提高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社会体制的变革和社会结构的转变,弱势群体的内涵不断发生着变化,其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也与日俱增,如何有效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实现.目前我国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方面却存在着法律体系滞后、救助理念落后、救济程度有限、综合性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应予健全与完善,以促进社会稳定、实现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3.
论民生型政府的治理战略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我国的现实国情和世情表明,构建民生型政府应该成为我国21世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为了科学阐述民生型政府的治理战略,我们必须准确界定民生型政府的内涵,以及民生型政府创新治理战略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4.
胡俊文 《学理论》2010,(4):61-63
青少年犯罪问题己越来越突出,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的社会问题,预防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我们社会各部门、学校及家庭必须研究、认识和解决的课题。本文中主要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进行剖析,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5.
食品安全是维系民生和社会安定的重大问题。在严重危及民众生命健康安全的食品犯罪案件层出不穷的情况下,以“严刑峻法杀无赦”的重刑主义规制食品犯罪无异于舍本逐末;反之,在食品犯罪认定中,降低因果关系的证明强度,提高刑罚的不可避免性,才是规制食品犯罪之正途。对此,在食品犯罪认定中可引入过错推定责任、疫学因果关系说,将食品犯罪认定中因果关系的证明强度相对淡化,从而遏制食品犯罪的高发势头,保障民众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6.
当前西部多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问题的新特点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西部多民族地区较为突出的社会稳定问题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其成因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社会转型的推进、城市化的双重效应、发展模式的转变和精神文化的塑造。要实现西部多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应着力于发展以保障民生的社会建设、塑造"善治"的政府管理、发挥少数民族社会精英的作用、塑造多元统一的新型民族文化、依法严格管理。  相似文献   

17.
法律援助作为国家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项法律制度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提供的法律援助资源与群众的迫切需求形成了供需矛盾,需要通过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引导社会援助的参与、提升服务质量等举措加以化解。  相似文献   

18.
与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经过了高度一元化社会管控阶段、传统管理体制逐步解体、残补模式和现代社会治理四个阶段的变迁,并在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主体、管理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呈现出规律性的演进特征。按照新型社会管理体制模式的要求,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在凝聚社会共识、转变政府职能、发育社会组织、创新运行机制、完善社区管理等方面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19.
民主民本民生理念辨析及理论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民本、民生是不同的政治理念.民主是人民主权的权力本位,源于西方的社会历史基础;民本是与“君本”相对应的“以民为本”“为民作主”的政治思想,以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政治文化为生存发展的土壤;民生是超意识形态的政策措施,直接关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政权的安危.吸取民本思想之精华,构建明晰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民生理论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