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第一次印支战争期间,围绕着战争目标和各自利益问题,美法双边关系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在1949年以前,美国基本采取观望态度,法国独自作战: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逐步插手印支事务,对法实行经济军事援助,美法关系比较密切;1954年,随着战争结局的明朗,美国渐有取代法国之势,法国对美离心倾向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以来 ,美欧之间在世界观、安全观和治理观等方面的分野是造成当前美欧分歧的主要观念性成因。其直接结果和集中体现 ,是伴随着冷战后国际体系的结构性变迁而出现的美欧集体认同的危机。美欧各自的利己身份和集体身份的重新定位给传统的大西洋关系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与变革。在大西洋关系结构性变迁的可能前景中 ,相比美欧分裂并对抗、美欧和解并合作而言 ,美欧形成新的既合作又竞争的平等关系 ,更具有现实性。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美国对朝政策仍深受反共意识形态的影响.意识形态是"朝鲜威胁论"的重要内涵,也是影响美朝关系改善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美国对朝政策中,存在着接触与遏制两种主张.克林顿政府后期,接触占主导地位;布什政府上台后,遏制的成分大为增加.接触加遏制是美对朝政策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4.
谷崎润一郎身为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经历了早期从嗜虐与受虐中寻求痛切快感的一系列尝试后,中后期转向探索日本古典美和东方古典美。他耗尽十年心血翻译古典名著《源氏物语》,沉浸于传统物哀的美学世界中,由此其大作《细雪》诞生。谷崎通过《细雪》继承并拓展了传统物哀美。没落贵族的悲凉,女性命运的不济,睹物伤怀的自然风情,无一不传承着平安时代的物哀美意识。同时,沿着情趣和构造的角度拓展了物哀美,创造了如艺术品一般外柔内刚的永恒女性并将其当作物哀美理念的感性显现;以生活定式的方式描写赏樱等活动,时间感、季节感以及希冀抵达古人审美境界的情愫凝结为程式化情趣,呈现为物哀美于现代的新面貌;发掘并拓展了物哀美的感受空间——阴翳,在明暗对比的幽暗世界中,交织着虚幻感、朦胧感和柔和感。  相似文献   

5.
王煜 《新民周刊》2023,(12):40-45
<正>这里是走向世界屋脊的开始,也连接着更高、更远的所在。圣洁的“天路”从这里开始,最为险峻的“众山之王”在此傲然屹立,百年巴扎人声鼎沸,田间地头瓜果飘香。“昆仑第一城”叶城县,散发着无尽的魅力。在上海援疆团队的全情助力之下,叶城之美,正传向五湖四海。  相似文献   

6.
欧盟、美国和俄罗斯三边关系是当今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冷战后,欧、美、俄三边关系的变化不能简单地按古典地缘政治逻辑来描述。实际上,这三大政治实体之间发生着非常复杂的思想文化、经济政治以及安全方面的相互关系。这样一种三边关系也是国内政治与其对外政策之间复杂互动的产物。欧、美、俄三边关系的变化预示着一个多元化国际社会的来临。  相似文献   

7.
缅甸资源丰富、战略位置重要。1988年军政府再次接管政权以来,缅甸民主化一直是国际热点问题之一,不仅影响着缅甸与美欧关系,也牵动着中关的地区利益。中美涉缅利益各异,在处理缅甸问题的方式上也存在较大分歧,在国际场合发生争议。不过,从2011年开始,缅甸开启广泛的政治经济改革,美缅关系明显改善,双方少了很多对抗色彩,中关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亚太安全局势波诡云谲,大国摩擦趋于激烈。在此背景下,美日意图融合陆、海、空等传统领域与太空、网络、电磁频谱等新领域,大力推进跨领域防卫合作。两国合作动向蕴含多重战略考量:赋予美日同盟新的战略意涵,强化其遏制能力与应对能力;多维度重塑美日印太安全合作体系,强化对中俄战略威慑能力;日本欲借与美合作构建自身跨领域防卫体系。美日合作也面临制度、法理、经济等多层面挑战。在中美博弈趋于长期化、美日军事一体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未来美日跨领域协同防卫合作将会继续发展,并将对中国周边、亚太乃至世界安全局势造成明显冲击。  相似文献   

9.
浅析肯尼迪政府时期美法在支付领域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强 《美国研究》2006,20(3):107-123
肯尼迪政府时期,随着西欧经济的恢复,美欧联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分歧开始凸显,美法因支付不平衡而起的矛盾即为其中之一。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法支付矛盾产生的历史根源;以美元危机和美国黄金外流为中心,两国在联盟方针和冷战战略上展开激烈较量;美国政府内就如何解决美法支付矛盾曾有过激烈辩论,肯尼迪政府最后以从欧洲撤军相要挟,迫使戴高乐在弥补美国赤字安排上让步,美法在支付领域的矛盾暂时得以缓解。  相似文献   

10.
美日同盟起源于美国对日本的战后改造安排,其机制化就是指美日双方不断确立同盟共识,并基于同盟共识来确立战略目标,建立同盟合作规则和机制的进程。自1960年修订同盟条约之后,美日制定和升级了三个《防卫合作指针》以推动同盟的机制化。作为美国控制日本的长期战略框架,美日同盟建立在美日之间的安全和经济的战略大交易基础之上。美国利用双边的同盟结构,采取所谓"高压政治"的手段来掌控日本和美日同盟,这使得它的"同盟困境"呈现出"单向度"的特征。美日同盟的机制化进程与经济关系的失衡是相互加剧的关系,并隐含着推动日本军事化的内在要求。本文认为,美日同盟的机制化实质上就是美日军事一体化,常设同盟协调机制(ACM)的提出标志着建立固定的、实体性的军事结构的开始。当前美日同盟的机制化或军事一体化以应对"中国崛起和朝核问题"为新的同盟共识。  相似文献   

11.
罗晓云 《东南亚研究》2003,(1):56-59,63
里海地区不仅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 ,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冷战后 ,美俄在里海地区展开能源外交 ,以获取经济和地缘政治利益。  相似文献   

12.
法美之間的角逐正在美國企图排除法国影响的越南南方激烈地层开着。美帝國主义的阴謀是一脚踢开法帝国主义,以便霸占越南南方,把它變成为自己的新型殖民地和軍事基地。为着要实現这个阴謀,美帝国主义已經通过奴役性的援助向越南南方渗透并擴涨它的殖民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帝國主义已大傷元气,对印度支那,特別是对越南的侵略战爭使它进一步  相似文献   

13.
奥巴马政府积极推动美古关系正常化的主要动因是,通过改善美古关系恢复美国在西半球的领导地位,进而推进"维持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地位"这一战略目标。奥巴马政府的对古政策得益于古巴裔美国人在美古关系问题上的立场分化,顺应了美国国内的主流民意。为启动美古关系正常化进程,奥巴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对古政策和外交举措,直至美国与古巴正式恢复外交关系。然而,美古关系要实现全面正常化,还面临诸多障碍:美国尚未解除对古巴的经济制裁;美古两国相互没收的资产尚未归还对方;美国仍然占据古巴的关塔那摩湾;古巴移民问题和美国关注的古巴民主与人权问题依然存在。短时期内,克服这些障碍的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4.
黄祺 《新民周刊》2012,(12):29-33
随意可买的假药-肆无忌惮的假医生-巧舌如簧的"医托",构成了非法注射美容完整的产业链。一个个美丽的陷阱,正在诱惑着求美者踏入危险境地。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的俄美关系,相当紧张;俄美关系的未来走向,令世人关注。 九十年代,俄美关系冷热不均。从1992年俄美首脑在戴维营联合声明“俄罗斯和美不把彼此视为潜在的敌人”,“两国关系的特点是友谊和伙伴关系”,到俄美关系“极其困难”的1999年,普京声明俄为“幻想”没有敌人而“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俄美关系在经历了短暂的蜜月和合作与竞争交织期之后,相互间的正面较量和互不信任达到了冷战后前所未有的程度。美俄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俄美关系迅速恶化并深陷危机的基本原因是:美国忽视俄罗斯重要的地缘战略利益;俄希望西方承认俄罗斯及其建立的安全体系;俄美对各自在世界体系中的作用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文章强调,奥巴马"重启"战略几乎没有涉及对俄罗斯具有头等意义的重要战略利益.俄美最主要的利益不在双边关系领域,而是在与第三国的关系方面.本文认为,俄美如不开展建设性合作,就无法落实各自的利益.因此,俄应建议美不是"重启",而是重新调整美俄关系,在两国根本利益和优先方面的基础上与俄做一笔"大交易".  相似文献   

17.
"9·11"事件出乎意料地促成了俄美欧关系的靠近,但它们都抱有不同的目的,俄罗斯经济发展需要美欧的支持,所以,"9·11"事件正好成为俄与美欧改善关系的契机,欧洲希望借此机会,建立一个"完整"的欧洲,美国则从反恐需要出发,认为没有俄罗斯的支持,反恐战争是难以取胜的,所以,基于各自战略的考虑,俄美欧走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18.
日本传统文化不仅揭示了日本的历史变迁、社会风貌与生活艺术,更渗透着日本人的思想体系与价值观念。"和"是日本社会价值体系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它根植于日本传统文化,是贯穿于日本传统文化的主旋律。纵观日本传统文化,追求和谐的理念与境界不断缔造着"和"之韵与美,更构建着日本人的和谐观。  相似文献   

19.
美泰在1954年《马尼拉条约》和1962年《腊斯克—他纳联合声明》的框架下结成同盟。同盟成立50多年来,经历了老挝危机、越南战争、冷战的终结和反恐战争的考验,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本文认为美泰同盟维持稳定的机制是相互制约。在同盟的存续过程中,美泰两国对"被抛弃"和"被牵连"的恐惧形成张力,推动同盟进行或强或弱化的调整。未来只要双方保持同盟的意愿不变,同盟管理就相对简单。维持美泰同盟符合双方的利益,未来同盟合作将进一步强化,泰国将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外交。  相似文献   

20.
冷战时期,日美同盟是美国在亚太地区应对所谓共产主义威胁的最重要也最为核心的双边同盟。在日美同盟建立和初期发展的过程中,东南亚因素是重大影响因素,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东南亚是确保日本不倒向共产主义阵营和日美同盟安全的关键地区;第二,日美同盟是包括美国东南亚同盟体系在内的亚太同盟体系的核心;第三,日本发挥其盟友作用,配合美国推进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开发,从“软”方面确保东南亚“自由世界”的安全,遏制共产主义在东南亚的扩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