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林雨 《学理论》2010,(15):37-38
当代国际关系的进程在二战后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到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的解体,再到以多极化发展趋势为基本特征的冷战后时代。当前这一过度性格局将持续较长时间,在全球化发展的时代,国际政治向全球政治的转型必将对21世纪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从格局体系的演变及全球视角来透视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2.
《瞭望》2002,(37)
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政治两极格局终结,世界面临两大基本问题:一个是老问题,即南北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这实质上是发展问题。另一个是新问题,即两极格局终结后的世界主导权问题,也就是后冷战时期的世界是单极格局还是多极格局的问题,这实质上是和平问题。由于这两大基本问题都没有解决,冷战结束  相似文献   

3.
一、世界经资格局的变化为东北亚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两极对抗已成为历史,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世  相似文献   

4.
区域和地理是地缘政治和区域经济研究的基本框架.地缘边界效应对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是一种动力机制,地缘政治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国家的对外经济联系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同样,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有助于推动多边外交,改善国家问的关系,改变世界地缘经济格局和资源空间分配格局.必须建立合作型的安全新模式,以积极的多边主义外交参与区域安全合作,积极发展地缘相邻国家问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探索不同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5.
当前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旧的格局已被打破,雅尔塔体制解体,东西方冷战基本结束,美苏两极格局作为二次大战后的一个历史阶段正式告终。世界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然而,较稳定和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经历了两年左右的大调整。新一轮的增长周期何时到来,可能是两年、三年亦或八年、十年甚至更久。在这一被称为后金融危机时期的阶段,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发生很大变化,人们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的潜力和未来的力量高度关注,也引起对这些区域的新一轮争夺。在此背景下,我国及时调整对外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积极参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务实合作,提高我国在国际重要领域的话语权和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力。云南在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中具有重要意义,面向的恰恰就是最重要的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新兴经济体,其建设关乎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战略格局的形成,将会极大影响我国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金秋10月,由中国政府倡议 并主办的“中非合作论坛一 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次会议有两大议题:一是面向21世纪如何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二是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中非在经贸等实质性领域的合作。由此可见,21世纪的中非关系要围绕一个“新”字做文章。新形势对中非关系的影响 冷战后,世界形势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两极格局宣告终结,多极化成为国际格局演变的主导方向。但在当前,美国作为世界上惟一超级大国,挟冷战胜利的余威,以其占压倒优势的强大经…  相似文献   

8.
王林 《瞭望》1990,(50)
一、当前,国内外舆论都在探讨新的世界格局的问题。它们都认为战后以来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已经打破,今后将是多极化的局面,但对今后怎样向多极发展,出现什么样的多极格局,对世界经济、政治、军事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当然,旧的格局的一些因素正在消失,仍有许多遗留;新的格局的一些因素刚刚露头,也还有许多在潜伏和酝酿。世界局势从两极到多极的过渡还需要时间,还要取决于各种力量的消长盛衰、分化组合,不少人估计可能要10年的时间。这个被西方报刊称之为“转型过渡期”的时间虽然不算太长,但新旧的更替,强弱  相似文献   

9.
历史告诉我们,在世界格局形成的过程中,多边外交是至关重要的。回想一下,威斯特法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体系都是多边外交的产物。在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中,也举行了多次多边会晤,有苏、美、英首脑的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晤。然而,20世纪末两极格局的解体不是通过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区域主义一直是西方解决区域冲突的重要方法与途径。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主义逐渐表现出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不适应性。因而,探索适应全球化发展需要的、处理区域问题的新理论、新方法,就成为了前沿性的问题。新区域主义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条件下产生、形成的,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所以,区域主义、新区域主义同是处理区域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对它们与时代发展关系的比较,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它们的理解,而且更有助于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思考和解决我国区域冲突与区域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11.
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观察,1996年是两极体制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格局过渡的历史时期中的一年。两极体制结束前后的那种大震荡已经过去,世界格局进入一个复杂的渐进演变过程。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大国关系的调整变化起着关键作用,成为决定未来世界格局走向的核心因素。随着21世纪的日益临近,各国之间特别是各大国之间围绕世界新格局的营建,合作和对话在明显加强,明争暗斗亦在深化。本文就大国关系的调整。未来走向及其与世界格局的关系发表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随着发展中国家整体力量的提升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金融危机后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引起世界关注。分析发展中国家阵营的内部形势,在分化与竞争日益加剧的同时,相互的合作与对话亦逐步增强;经济的崛起并未改变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历史定位;而外部面临各大国对其日益激烈的争夺,注定成为各大国新一轮博弈、角逐的战场。  相似文献   

13.
王新波  魏涛 《学理论》2009,(27):55-56
美苏两极争霸格局瓦解后.世界形成“一超多强”的国际关系格局。它是比以往任何国际关系格局都更为复杂。本文对这一国际关系格局的特点作了简单介绍,并对其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及其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现行的亚太合作安全观、亚洲区域主义安全观以及开放的区域主义安全观均有自己的安全机制,虽进行了安全实践,却在面对亚洲此起彼伏的新安全问题时显得力所不及。近年来,习近平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继承了新中国的外交传统,修正了亚洲区域主义安全观和开放的区域主义安全观的不足,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强调"命运共同体"的道德内涵;点明了义与利的价值取向;回答了"谁该来维护亚洲的安全"问题;解决了地区政治秩序问题。这一安全观,指明了亚洲的责任,规划了亚洲安全的路线,提出了亚洲安全的原则,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中国的全球安全观。  相似文献   

15.
刘坤丽 《学理论》2014,(3):26-28,37
作为南亚国家之一,巴基斯坦自独立以来,从最初历经磨难到后来把握机遇,虽历经坎坷,但也终于看到了对外经济发展的曙光。通过其对外经济关系发展历程的探析,探索出巴基斯坦在对外经济关系中与主要贸易国和贸易区域有宗教信仰和劳务输出、全球战略和反恐主义、边界争端和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地缘战略和中巴自由贸易区的鲜明特点,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林 《瞭望》1990,(36)
世界正在发生战后以来根本性的变化,美苏两极格局已被打破,新的力量平衡尚未形成。形势变化很快,也很复杂。世界将向何处去,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格局?有些情况刚刚显示一些轮廓,而更多情况还在潜伏和酝酿之中。今后的发展还很不清楚,也难以逆料。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明显形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双方对峙以至两极分化的格局,在经济政治和文化诸方面,发达国家处于明显的优势, 而发展中国家处于明显的劣势。发达国家工会运动和发展中国家工会运动处身于这种世界格局之中, 不能不从根本上受到这种倾斜的  相似文献   

18.
国际形势正在发生转折性变化的重大标志之一是,战后维持了40多年的两极格局已经严重动摇,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在80年代的最后一年里,国际局势继续迅速发展,特别是日本、联邦德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东欧局势的急剧变化,对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震动。当然,世界从两极到多极的变化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一般估计,今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将会加快,出现新的分化组合,逐步形成新的力量对比和国际关系。多极化的趋势将给世界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将带来新的困难和风险。90年代将是一个充满变化和竞争的不平常的时期。  相似文献   

19.
李青 《理论探索》2002,(3):26-27
国际政治两极格局解体之后 ,多极化发展态势在曲折迂回的变化中显现出来。其中包括 ,组建区域合作组织推动多极化力量发展的方式 ,强化国际组织作用以反对单边主义的方式 ,坚持非美式大国合作显示多极化政治发展态势的方式。所有这些 ,都极大地推动着国际政治格局发展的多极化。这种发展趋势 ,对邓小平关于世界正在朝多极化发展的科学判断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相似文献   

20.
新区域主义是地方治理研究在传统联合政府模式和公共选择模式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在英文文献当中,新区域主义理论可以从区域空间、区域身份与区域整合等三个角度进行解读。从区域空间角度来看,新区域主义主要强调各种不同主体在“区域空间”范围内的关系构建;从区域身份角度来看,新区域主义理论将区域治理与社会建构理论相结合,强调了区域在形成过程中的主观性和文化价值取向;从区域整合角度来看,新区域主义理论强调区域整合方式的弹性化,政府负责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引导地方政府和公民主体在区域内流动并促进各主体在自愿基础上开展自发的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