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那时小雯比我大4岁,和我家隔着一个院子。她家是全村最奇特的家庭,小雯是随着妈妈来到这个家的,她妈之前已经改嫁过两次,而小雯也不是她妈妈的亲生女儿,她是妈妈改嫁的第二个男人的孩子。此外,她妈妈还带了个亲生女儿,比她小5岁,再加上现在小雯爹的两个孩子,这一家人姓了好几个姓。  相似文献   

2.
丁路 《新青年》2002,(8):36-37
八年前天津儿童医院为十个病危的孩子,举办了一次实现梦想的爱心的活动,这十个病危的孩子说出了自己的心愿。有的想坐飞机,有的想到郊外去.有的想要一包方便面,有的想见一下他们所喜爱的蔡国庆。当医院把这个消息告诉蔡国庆以后,蔡国庆专程赶赴天津,用他的微笑歌声和祝福,实现了孩子们的梦想。  相似文献   

3.
一种不幸的疾病,让她从一个准妈妈瞬间变成植物人.但是,凭借着无限母爱,在"植物人妈妈"肚子里呆了6个多月的孩子却奇迹般地诞生了,而且健康活泼.所有的人都说,只有无限的母爱才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相似文献   

4.
此文是长篇纪实文学《风雪多瑙河》中的一节。现择其发表,以飨读者。──编者张曼新由于第一次婚姻的失败,对再次的婚姻看得很实际:即女方必须自觉自愿地帮助他抚养四个孩子。对于婚姻,那罗曼蒂克的时代之于张曼新已经不复存在。张曼新与陈莉(为化名)离异后,曾经有几个既有一定地位又长相漂亮的女人追求他,可是一谈到要她们为他抚养四个孩子,一个个都噤若寒蝉,望而却步了。对孩子都缺少爱心的女人,对丈夫会爱得纯真和爱得永远么?张曼新想。这类女人,既自私,又是绣花枕头。张曼新认为。这既是张曼新的"前车之鉴",也是他对世…  相似文献   

5.
点兵 《新青年》2007,(5):54-55
当邻居的小孩,每次看见他父亲下班回家,正在楼下停车,他就会大声对妈妈通风报信说:"老妈,老板回来了!"有次很好奇就问孩子母亲,为什么孩子叫爸爸"老板"呢?她笑了:"因为他回来老‘板’着一张  相似文献   

6.
肖琳 《新青年》2006,(5):64
书名《:孩子,你慢慢来》作者:龙应台出版:文汇出版社这是一本如此温情的书,让没有做妈妈的人,都会冲动地想,嫁个好男人,生个漂亮宝宝吧。就像一条穿行而过的溪水,无声安然,像鲜花开落,自然美丽。龙应台,想来不用介绍了,这个读了博士的女子,在行走中不停地写作的女子。这个今年54岁的女子,仍如春风中的木棉,所有的风情都淡尽,无形无色无味,却淡淡香,淡淡远,历久弥在。“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看了这段…  相似文献   

7.
这项拍摄计划实施于2011年8月.西北师范大学大三学生袁柯发起了一个叫"快门三秒钟"的公益项目,呼吁爱心人士关注农村,用相机帮助农村老人和孩子,解决农村老人缺少遗照、孩子缺少童年照片的难题.有助于实现贫困地区老人和孩子拍张照片的渴望,不让这些人群因没有照片而留下遗憾.最美夕阳红袁柯刚走出李芬连的家.老人拿着自己平时舍不得吃的水果追上来,送给完成她人生一个心愿的孩子们.  相似文献   

8.
正但凡有爱心的父母,总会因儿女们而哭过。不管是因激动,因高兴,因伤心,因悲愤,或望子已成龙,或恨铁不成钢,其结果是一样的:哭。不过男人终归是男人,即使哭也不会如丧考妣似的嚎啕大哭,更不会一幅女人态似的掩面哭泣。他们在哭的时候也不会丧失男人的面子和风范,只是流泪。我为人父已近20年。夫妇俩四只手共捧一颗明珠般的女儿。女儿是什么?"是妈妈的小棉袄"。既然是妈妈的小棉袄,当然也是爸爸的小棉袄,因为多余的一件诸如背心、绒线衣什么的都没有。这样一件温暖、慰贴、捂心捂背的小棉袄,你能不为此而流泪?  相似文献   

9.
她,一个北京大栅栏胡同里长大的孩子,爱生活、懂生活.大学毕业后就背起行囊去周游列国,并且是到陌生人家里做“沙发客”.不到一年,她游历了23个国家,她不仅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了这个美好的世界,也把她的快乐和友善传达给了世界各国的人们……做沙发客的妈妈,影响了女儿2007年,索婧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广东中山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入学之前的几个月,索婧抓紧时间到餐馆去打工,在索婧的心里很早以前就有一个理想,去瑞上、意大利去滑雪,去巴西去看一场足球赛.当然了,懂事的索婧是不会伸手问妈妈要钱的,她要用打工赚来的钱去自助旅游,她还买来了许多关于自助旅游的书为自已的出行做准备.就在大学开学之前,索婧背起了背包,第一次一个人出行到深圳、香港……一贯也喜欢旅游的妈妈懂得女儿的心,放飞了女儿那个长了翅膀的心.  相似文献   

10.
相爱路遥     
方芳 《新青年》2006,(10):10-11
3岁,大襟上别着小手帕流着鼻涕,一个人在院子里玩儿,经常被妈妈不分轻重地拽过来,脆生生地打屁股,"怎么就这么不听话呢!" 上学去报名,数不出数来,被妈妈一把拽过,说,"这孩子怎么这么笨呢,连个数都不会数!走到哪儿,就把人给我丢到哪儿!"  相似文献   

11.
《新青年》2007,(2):35
那天,我转过街角的时候,见一个孩子站在超市门口,呆呆地望着那个卖冰激的人,不走. 是一个六七岁样子的乡下孩子,穿戴很不整齐.他望着各色的冰激凌从铁机器里出来,又装在花花绿绿的尖筒里,好奇而又神往.他不禁舔了舔嘴唇,说:"妈妈,我要那个!"他顺手指了一下那充满诱惑的冰激凌.  相似文献   

12.
亲爱的妈妈:我已经在心里呼唤您千百万次了。妈妈,如果您在天有灵的话,应该能听到的。33年前,您因病去世。后来我听说,您临终前要看看我,因为我是5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也是您最放心不下的,可当家人带我坐了3个小时的火车,赶到您住的医院时,您已经撒手西去……妈妈,亲爱的妈妈,您怎么舍得下您5个年幼的孩子呀!当时大姐才12岁,我只有一周岁呀!看着这5个哭成一团的孩子,在场的医护人员和所有的亲属都流下了辛酸的泪。妈妈,您知道吗?您住院期间,哥哥姐姐轮流照顾我。大姐白天上学,晚上还要哄我睡觉,经常是她睡着了…  相似文献   

13.
我曾有过一次短短的令人难忘的经历。那是几个星期前的一天,我正在卧室里给我最小的孩子换尿布,我4岁的女儿艾丽莎跑了进来,扑通一下跳到床上,靠在我身边,很认真地问我:“妈妈,你长大后想干什么?”我猜她正在玩什么富于想象力的游戏,于是假装很合作地回答说:“我想我长大后会成为一个好妈妈。”“你不能干那个,因为你已经是一个妈妈了。你还想干什么?”“那好,也许我会当老师。”“妈妈,不行,你已经是老师了。”“宝贝,那妈妈就不知道还能干些什么了。”“妈妈,你只要回答你长大后想干什么就可以了,你可以干任何你想干的…  相似文献   

14.
黄书包 《新青年》2006,(2):14-15
当时,家里只有我和哥哥两个孩子,一家4口靠30几棵的梨树勉强度日.可在我刚6岁时,妈妈又给我添了一个妹妹.随着年龄的增长,哥哥读了中学,我也上了小学.那年月,孩子多,有时吃饱饭都成问题,而且妹妹出生不到半年,家里的梨树挨了一场冰雹,那年不但没结几个梨,而且还影响到几年后的收成.就这样,正坐月子的母亲火一急,一病就是半年,而且落下了风湿的毛病.  相似文献   

15.
孩子的妈妈骑着自行车在下班的途中遭遇车祸,当家人赶到医院时,她嘴里还嘟囔着什么.可是,一切都太迟了. 这个年仅三十出头的女人,还在想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还在想亲手为辛苦劳作一天的丈夫做一顿可口饭菜,还在想为上小学的宝贝儿子检查作业.就这样带着对生命的无限眷恋,急匆匆的离开了让她舍不得离开的亲人.  相似文献   

16.
儿子5个月了,一向活泼可爱,可突然咳嗽起来,看着他咳时小脸涨红的样子,我心疼得眼泪一颗颗往下掉。我打电话给妈妈,求她过来帮我带几天孩子。那头的妈妈先是着急后是犹豫,我知道现在家里农活太忙,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的他们,是离不开家太久的,何况此时又临近秋收,弟弟的小孩也需要照料。可最终,妈妈还是来了,满脸的疲倦,从几百里外的老家坐了10几个小时的汽车一路颠簸而来。早晨将儿子交给了妈妈,临走之前又反反复复地跟母亲交代:什么时间吃药,什么时间喂奶,要注意哪些问题。妈妈不住地点头,催我说:“你快上班吧,家里有我呢。”好不容易熬到…  相似文献   

17.
麦当劳和肯德基是看众生相的好地方.从-个人等人的样子判断其同来的伙伴是我喜欢做的游戏.小小孩子都是等长辈的,男孩、女孩都乖乖,一旦大人来了,有的孩子才显出被骄纵的神气,大人没来之前.很多孩子都有点不安.关于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教育-定很普遍了.如果他们感到有人在注意他们了,多半的反应是警惕,有的绷起脸,有的做鬼脸,有的看向别处,也有什么都不在乎的.一次,身边座位上是-个小女孩和妈妈,一会儿妈妈去添东西.  相似文献   

18.
浩月 《新青年》2002,(12):25
秋天那个冷冰冰的夜晚,一个小男孩走在漆黑的乡间道路上。旁边,是打着手电筒,送他回家的姥姥。他在这个晚上正式成为孤儿——在姥姥的一手包办下,他的妈妈决定改嫁别人,并且,咬牙抛弃了他。姥姥把他送到他奶奶家去。那年,他大概有六岁,或七岁。“你是个没出息的孩子!”在一棵大柳树下,姥姥停下脚步,用手电筒照了照他的脸,仿佛是验证自己的说法。他没有吭声。姥姥重新挪动脚步,他们一  相似文献   

19.
窝窝 《新青年》2015,(3):58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1.《孩子,你的天赋妈妈懂》作者:金子谦出版社:团结出版社名篇推荐:让孩子爱上旅行适合0-16岁孩子的家庭,教会父母最实用的教育智慧和技巧。作者培养的"00后"儿子非常优秀,会使用英、韩、西班牙3种外语,擅长跆拳道、围棋和投资理财;曾4次跳级,有过韩国、美国游学经历,13岁即高中毕业并成功申请美国大学。她的教子方式有规律,可借鉴可模仿,将会改变许多孩子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陈建明 《海内与海外》2008,(1):44-46,37
一听张卓娅这个名字,就知道她是50年代出生的人。当时我国正在学习苏联的英雄卓娅,妈妈俞频在怀着张卓娅的时候看了这本书,被深深打动,希望孩子长大像卓娅一样坚强,因此为出生的女儿起了同样的名字。张卓娅出生在一个部队的文艺工作者家庭,父亲张锐是我国二胡界的一代名师,著名作曲家。母亲俞频也是一位作曲家。卓娅尚在幼年时,父母都很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