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进湖南新型城市化的重点、难点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进新型城市化是湖南构建科学跨越新的战略布局的需要,是加快富民强省的需要,是建好“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并为城市群发展创造经验的需要。长株潭“3+5”城市群建设是推进湖南新型城市化重点。湖南城市化发展面临许多难点,主要难在辐射带动、难在顶层设计、难在产业聚集、难在功能配套、难在制度创新。因此,要加快推进湖南新型城市化,必须优化结构抓辐射,高瞻远瞩抓规划、互补融合抓产业、完善功能抓设施、创新求活抓制度。  相似文献   

2.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不仅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只是基本要求,核心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强长株潭城市群社区建设,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特别是新型城市化)的重要措施。为此,一要加强领导,健全综合协调机制;二要明确职责,健全共驻共建机制;三要增强动力,健全考评激励机制;四要夯实基础,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五要提高素质,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3.
继续解放思想与湖南“两型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欠发达地区建设"两型社会"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难题,需要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大胆创新。解放思想是创新的前提,较之沿海地区湖南建设"两型社会"解放思想的任务更重。要重点理顺政府与市场、企业、公众的关系,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和科学发展意识,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积极搭建公众的参与平台。  相似文献   

4.
建设"两型社会"发展湖南经济是省委省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部署,也是中央实现中部崛起重大决策的具体实践。全省人民应当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湖南人杰地灵之优势,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实现湖南经济社会的历史巨变。  相似文献   

5.
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是科学发展观在湖南的具体实践,是湖南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目标和着力点。湖南省是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承接产业转移过程所产生的生态环境以及土地、水、劳动力等资源紧缺问题,将会对湖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如何科学地应对承接产业转移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冲击成为了一项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国家综合配置改革试验区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不再是经济体制的有限变革,而是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再依赖于优惠政策的势能差和开放的时间差,而是依靠制度创新,强调“内源式”发展。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要建成“两型社会”示范区,就要明确目标,形成城市群区域协调机制;大胆进行政策创新试验;大力倡导循环经济,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新路。  相似文献   

7.
法制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制度安排和保障,是所有制度中最为重要、稳定且权威的制度。法制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法制化的重要路径,也是"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的应有之义。针对湖南当前所面临的立法供应不足、行政执法乏力、司法保护软弱以及法制文化落后等主要法制问题,文章明确了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法制创新的基本路径,即:以现代法治理念为思想武装,发挥地方党委、人大和政府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和完善政府行政执法职能,加大司法改革力度,以期有效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最终实现法制创新对"两型社会"的切实保障和积极促进。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为建设"两型社会"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两型社会"建设,深刻理解"两型社会"的主体、对象、价值、方法等问题,能够进一步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9.
两型社会建设的环境法实施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赋予湖南人民的一项光荣任务.顺利推进两型社会建设,需要认真贯彻和实施环境法.要从多方角度探讨环境法在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的最佳发展路径,展现环境法在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钒  侯远志 《理论导刊》2012,(11):90-92
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在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学术界关于我国新型城市化的内涵、特点,新型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加快推进我国新型城市化的对策措施等问题的探讨和主要观点,并提出了我国新型城市化领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推进城镇化在我国已成共识,中央确立此方针时选择了"城镇化"而非"城市化",城镇化与城市化、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差异何在?目前,在新型城镇化推进的实践中尚有一些不清楚之处。两词字面理解差异不大,但实际含义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李钒  侯远志 《求知》2013,(10):58-60
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学术界关于我国新型城市化的内涵和特点.新型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加快推进我国新型城市化的对策措施等问题的探讨和主要观点.并提出了我国新型城市化领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早期工业化模式下的粗放经济增长是导致我国社会经济问题与矛盾不断积累的根本原因。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经济发展道路的重大历史转变,也是湖南现实而紧迫的战略课题。要从优化产业结构,协调区域布局,建设长效机制等方面采取战略措施,加快推进湖南的新型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在新的起点上,湖南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必须充分发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改革建设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以"两型"文化建设为重点打造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力量,进一步创新有利于加快两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有利于加快两型社会建设的政策体系,走"高碳化存量转型与低碳化增量提升"、"积极引进来与大力走出去"相结合的低成本转型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我国政府提出必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以期真正发挥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同时提出城镇化应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同步发展。而马克思对这四个问题都曾分别有过探讨:涉及分析了城市化的城乡分离和城乡对立基础、以及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趋势;指出城市化的起点和动力是工业革命,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给城市带来诸多弊端,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城乡融合是治理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认为科学技术不仅影响着经济发展,也影响着社会和谐与进步、人类的思想与生活;肯定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对加速城市化有着重要作用。这些观点为我们走"新四化同步"之路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指导和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6.
受湖湘文化的滋养,湖南传统文化品牌具有一定的传统优势,但面对区域发展的竞争与挑战,湖南文化品牌仍存在较多突出问题。在"四化两型"和"四个湖南建设"的发展战略目标下,湖南文化品牌建设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湖南自身的地域优势,对传统特色文化进一步挖掘和整理,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湖南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加强文化品牌人才的培养和品牌研发的力度,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品牌发展策略。通过把文化品牌建设与文化产业大发展、大创新结合起来,给予文化产业以品牌提升和内涵充实为动力,推动文化创新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7.
王克修 《党政论坛》2013,(5):41-43,1
王克修的"城市化进程中文化传承的产业联动机制建设"一文指出,我国城市化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而影响城市化速度与质量的因素除了工业化的决定性因素等一系列因素外,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则成为推进当前城市化的瓶颈。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课题。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强国战略",将建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大都市城市化进程和大型居住区建设的快速推进,大量的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导入、外来人口聚集于郊区,导致郊区常住人口短时间内快速膨胀,其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这对新型城市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镇管社区"正是适应郊区快速城市化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管理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9.
提质改造长株潭城市群农贸市场的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贸市场的发展关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对长株潭城市群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城区农贸市场发展的调查发现:目前,城市群城区的农贸市场在数量、规划、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为了加快城市化发展,持续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省市政府应高度重视城市农贸市场的发展及提质改造,注重对城市农贸市场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同时政府各职能部门应明确责任,加强城市农贸市场管理,加大政府投入,大力支持农贸市场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工业革命以来 ,工业化与城市化作为经济发展中两个重要指标 ,存在紧密联系。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常内容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落实 ,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工业经济发展历史进程中 ,社会经济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 ,同向发展中不断前进。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长期以来 ,城市化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工业化发展水平。在社会发展中 ,根据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规律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将对我国加速实现全面小康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