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减灾》2008,(10):14-14
2001年5月,民政部在安徽召开全国救灾应急预案工作会议后,安徽省把规范救灾应急预案管理,作为提升全省自然灾害管理水平的突破口,进行积极探索。到2007年主汛期前,省、市、县、乡镇、村及社区救灾应急预案全部重新修订并以政府名义出台,基本建立了“纵向到底”的五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  相似文献   

2.
<正>为健全完善吉林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应急救助行为,提高应急救助能力,推进救灾救助和灾害防范救援一体化衔接,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省应急管理厅会同省减灾委相关成员单位,修订了《吉林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2023年2月8日经省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吉林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现解读如下:一、《预案》修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吉林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吉林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文件。  相似文献   

3.
万能 《人大论坛》2010,(3):57-58,F0003
自3月11日省减灾委、民政厅启动应对旱灾Ⅱ级救灾应急响应以来,我省旱灾持续加重。截至3月17日,全省9个市(州、地)有84个县(市、区)先后不同程度受旱,其中54个县(市、区)受灾较为严重,农作物绝收面积已超过15万公顷,饮水困难人口超过500万人。根据《贵州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55及《贵州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工作规程》相关规定,省减灾委决定从3月18日起启动应对旱灾应急救助Ⅰ级响应。  相似文献   

4.
资讯     
《中国减灾》2022,(15):62-63
<正>天津:持续加强全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近日,天津市应急管理局以新修订的《天津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印发实施为契机,深入开展市级预案宣贯学习,积极推进区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修订。一是要求各区将预案的宣贯学习作为应急管理培训的重要内容,加强对预案的学习理解,结合实际制定落实相关工作的保障方案。二是开展市级预案政策解读和区级预案修订工作培训。  相似文献   

5.
吴弢 《中国减灾》2023,(23):46-48
<正>湖北省受地质结构和气候条件影响,自然灾害频发多发,防灾减灾救灾任务艰巨。为充分发挥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作用,切实提高应急管理水平,湖北省高度重视救灾应急预案建设工作,建立完善了覆盖全省、纵向到底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并根据形势需要,对该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先后进行了三轮修订,使之结构合理,更好衔接相关预案,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针对性,为全省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提供了规范和指导。  相似文献   

6.
宁政办发[2009]243号2009年11月19日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修订后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06年12月12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同时废止。  相似文献   

7.
《中国减灾》2007,(2):F0003-F0003
“十五”期间,安徽省救灾救济工作重点围绕六个方面开展:一是修订自然灾害应急预案,逐步完善灾害应急机制,实现了省、市、县、乡四级救灾应急预案全覆盖,并向村(社区)延伸;二是加强灾害信息管理,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随着《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的制定出台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修订完善,以及部门配套制度的完善,中国目前新的救灾应急体制机制框架和制度体系趋于成熟。新的救灾应急体制机制以建立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为核心,以自然灾害应急响应为标志,逐步建立与各级人民政府责任相一致的自然灾害救助体制。  相似文献   

9.
正鄂政办函[2016]65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修订后的《湖北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11年1月22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湖北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同时废止。2016年7月6日湖北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目录1总则1.1编制目的1.2编制依据1.3适用范围1.4工作原则2组织指挥体系及工作职责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重新修订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后,各地也在加紧推进应急预案的修订。近年来,我国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速度加快,布局日趋合理。应急预案体系、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综合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11.
2004年,吉林省民政厅健全机制、规范程序,努力提高荒情救助的科学管理水平,对灾民实施规范救助、加大政府救济工作力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加强领导,健全荒情救助管理的常态机制一是构建了上下贯通的救灾救济领导体系。2003年,吉林省政府出台了《吉林省突发特大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并成立了省长任总指挥,分管副省长任副总指挥,31个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救灾应急指挥部,确定了“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工作原则;各市(州)、县(市、区)按照省政府和国家民政部的要求,及时制定和修订了本级救灾应急预案,由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成…  相似文献   

12.
俞远汉 《中国减灾》2012,(15):31-32
近几年来,随着《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的制定出台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修订完善,以及部门配套制度的完善,中国目前新的救灾应急体制机制框架和制度体系趋于成熟。新的救灾应急体制机制以建立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为核心,以自然灾害应急响应为标志,逐步建立与各级人民政府责任相一致的自然灾害救助体制。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从国家到地方,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不断细化,内容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有效预防和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提高了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部分应急预案还存在不少问题,不利于应急问题的迅速处理。日前,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演练成为一个较好的检验方式,特别是经常性演练,不仅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完善应急预案,还能不断提高整体应急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大理市多措并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水平。具体内容:一是及时调整充实民政局自然灾害应急队,举行组建以来首次应急演练。二是加强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形成以滇西救灾储备中心为主要依托,以民政局救灾仓库为重要补充的救灾物资储备格局。三是指导全市111个村委会、31个社区居委会修订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四是开展困难群众和受灾群众的救助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减灾》2004,(8):10-16
近日,民政部颁布了重新修订的《民政部应对自然灾害工作规程》,按照灾害损失情境,从中央层面将灾害分为四个等级,进一步规范和细化了灾害应急响应的工作流程,明确了相应的救灾工作内容和对策。这是民政部贯彻落实国务院审定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具体步骤,也是全国提高政府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的重大举措。本刊现予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正>3月10日,广东省政府印发新修订的《广东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与原预案相比,新预案重点对适用范围、应急响应启动条件、启动程序及响应措施等进行了调整和完善,进一步提高了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更适应当前广东省自然灾害和救灾工作新形势、新变化,更符合救灾工作实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新疆托克逊县民政局以县、乡(镇)、村(社区)应急救助预案为突破口,以强化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推进防灾减灾项目建设为抓手,提高应急救灾救助水平,做到有预案、有载体、有措施、有队伍,相互推动、互相促进. 逐步完善防灾减灾网络.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主任、副组长,34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防灾减灾委员会和自然灾害救助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全县防灾减灾和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各乡(镇)、村(社区)均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形成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应急救灾网络,缩短急救半径和应急救灾反应时间.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民政局不断创新工作机制,通过修订完善灾害应急预案和救助政策、建设应急系统、强化物资储备、创新防灾减灾宣传形式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全县灾害风险防范能力,为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奠定了基础。为有力有序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山东省平邑县民政局修订完善了《平邑县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进一步规范了预警响应启动条件、程序、措施,确保灾害发生时措施到位、  相似文献   

19.
<正>晋政办发[2016]162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修订后的《山西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13年1月7日印发的《山西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晋政办发[2013]2号)同时废止。  相似文献   

20.
近日,由四川省南溪县人民政府主导编制的《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总预案》一书完成。它包括《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动物重大疫病防治预案》、《防汛应急预案》、《大风冰雹灾害救灾应急预案》、《雷电灾害救灾应急预案》、《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防治应急预案》、《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森林病虫害防治应急预案》、《森林防火应急预案》、《突发性地质灾害救灾应急预案》、《重大干旱灾害救灾应急预案》、《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方面。该书为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提出了纲领性的应急指导,也为规范救灾工作,合理配置救灾资源,提高救灾快速反应能力,建立高效有序的救灾运行机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