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黎珞 《法制博览》2014,(2):10-13
物权行为理论就是以物权变动模式作为其主要内容的一个民法论题。自19世纪初萨维尼提出这一理论构想之后,国内外的学者对其进行了持续而深入的探讨,因此,将其称为民法学的核心论题绝对是名符其实。我国《物权法》已经颁布实施了近六年,但对这一理论的争论仍然不绝于耳,本文在对物权行为理论适当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存在的必要机能及意义,并认为该理论应被我国未来制定的民法典的所采纳。  相似文献   

2.
耿晓莉 《法制博览》2024,(6):163-165
法律思维能力是一个“法律人”最为核心的素养要素,是其所不可缺的基本功。法律思维能力的养成需要经过法学教育的专门训练,所以法律思维能力培养是法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作为整个法学课程体系当中占基础性地位的民法学,其不仅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辨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核心课程。本文中笔者就多年来从事民法学教学经验和体会,就民法教学为什么是法律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以及如何在民法教学中进行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自法律行为制度产生以来,事实行为的光芒便荡然无存,民法学界对事实行为少有研究,殊不知法律行为不过是立法者为了实现私法自治而从事实行为中提取出来的,事实行为横跨民法总论、物权法、债法等多个方面,是民法中不可或缺的一员,由于其内容丰富且复杂,文章将对事实行为中重要的几个方面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钟易明 《法制博览》2023,(11):166-168
盗赃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是民法理论界以及实务界一直存在的争议。我国民法及其有关规定尚未明确盗赃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且司法实践中对盗赃物的处理办法依然以公法为标准,而盗赃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本应是民法领域的问题。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交易方式的多样化,对交易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世界上大多数民法法系的国家也已经完全承认或有条件地承认了盗赃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推动盗赃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国际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5.
民法原则与民法规则是我国民法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构成部分,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别。本文主要通过对民法原则与民法规则之间的差异的介绍,进而探讨了放弃民法规则而改用民法原则裁判系争案件,仅供交流使用。  相似文献   

6.
詹立平 《法制博览》2013,(3):120-121
民法的渊源理论是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在我国目前正进行司法改革和民法典的起草工作的背景下对其进行讨论具有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民法渊源的体系是包括制定法、法律解释、国际条约、国家政策以及作为事实法源的习惯和判例在内的体系。我国未来民法典建立的民法渊源体系应排除国家政策作为法源并明确规定各法源间的适用次序。  相似文献   

7.
民法原则和民法规则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民法的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发展,然而民法原则和民法规则并不完全相同,在一定范围内民法规范是民法原则的一种补充,而民法规范是民法原则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民法上的物至今仍然没有一个权威的概念,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民法上的物的范围也呈现出扩张的趋势,本文针对我国民法上物的理论困境,提出了完善我国民法上物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馨颍 《法制博览》2015,(7):126-127,12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由投资推动逐渐转向为消费推动,消费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者,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仅极大的提升了我国人民群众自身的生活水平而且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当前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体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从民法保护机制的角度出发,结合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实际,对消费者权益的民法保护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毕力格图  贺萌 《法制博览》2023,(31):163-16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法学学科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部分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在高校法学专业课程当中,《民法学》课程作为基础性必修课程之一,其课堂教学也应与时俱进。本文从高校《民法学》课程教学改革入手,简要分析了目前在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师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如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健全教师队伍与考核等改革建议,旨在为《民法学》课程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实施提供帮助,以便培养合格的法学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