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瞭望》2006,(14)
今年2月底,一个全新的变化令宁夏贺兰山东麓黄羊滩农场的农户喜上眉梢:一直以来只能种苞米的自种地将种上经济收益较高的酿酒葡萄。主管该农场的宁夏农垦集团与葡萄酒生产经营企业张裕集团在2月17日签订协议,将在3年内合作建设3万亩酿酒葡萄种植基地,从该项合作中直接受益的当地农民约2000人。  相似文献   

2.
他有什么秘诀吗?他说——我们华西村是个小村,325户人家,1400口人,600多亩土地。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100万元,去年到了5.42亿元。目前全村户均存款达8.75万元,户均占有固定资产72万元。问怎么创出这些成绩?我说是有“三靠”。即一靠教育,二靠政策,三靠干部。这三靠,概括了我们华西人过去、现在所走过的路。一靠教育。教育要讲究特色。比如华西的奋  相似文献   

3.
在温州地区,叶文贵的名声颇大。 叶文贵今年三十六岁,苍南县金乡镇人,他和十几位城镇、农村青年,合股办压延薄膜厂。他是这个联合体的董事长。1984年底投产,到1985年末,产值达187万元,实际劳动生产率近3万元,利润17万元,提取折旧资金6万元,接近国内规定的3倍;资金利润率、流动资金周转速度等都超过苍南县其他企业,引起人们的瞩目。但是,他的种种设想和做法,涉及经济学界正在探讨、争论的一些敏感问题。因此,他成了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当地有些个体工业户也在埋怨他“光会露富,  相似文献   

4.
提起马胜利,大概了解中国当代改革开放经历的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因为他是最早把竞争机制引入国有企业的开拓者之一,他也是最早组建跨省区承包企业集团的“吃螃蟹的人”。这位回族子弟,1938年生于石家庄市,15岁参加工作,先是在纺织广当工人,1976年调到石家庄造纸厂当销售员、销售科长,可以说是一个在党的培养下逐步成长起来的工人干部。1984年4月,马胜利看到厂里生产停滞、产品积压,连上级下达的17万元利润指标都难以完成,心里不免着急,产生了承包造纸厂的念头。他在厂门口贴出了年创利润70万元的承包书,经答辩  相似文献   

5.
在上海加速四化建设和对外开放而土地资源和原材料又奇缺的情况下,离上海不远,直属上海农场局管辖的海丰农场却有25万亩土地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至今仍被抛荒的土地就有8万余亩.这种强烈的反差和异常的现象,引起笔者对这片土地资源所蕴涵的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极为浓厚的兴趣,所以很有必要作一番深入的调查和思考. 一、开发的现状和问题上海市海丰农场位于江苏省大丰县东北部,南北长22.5公里,东西宽13.9公里.当初为安置上海知青,从上海(劳改)农场划地8万亩,于  相似文献   

6.
三朝进士 《各界》2010,(11):3-3
万历时期,土地买卖就像如今的房地产一样火爆,一个个“地王”四处崛起。什么行业都有头面人物,由首辅到乡绅的徐阶,是个典型的“地王”。他的田经历年侵吞,有二十四万亩之多,有佃户几万人。在华亭一带,每年收租谷一万三干石,敛银九千多两。  相似文献   

7.
1965年5月,海南琼中县黎母山南盆地西北部,诞生了一个新的企业——阳江农场。几十年来,阳江人凭着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的精神,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垦荒、播种、生根、出成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阳江人建起了6.5万亩的高产标准橡胶园,开割橡胶5万亩,年产干胶5000吨以上,亩产干胶100公斤,成为海南农垦产胶大场之一,也是垦区胶工年收入较高的农场之一。到2003年底,历年来已累  相似文献   

8.
开荒造四千余亩、10年向国家交售粮食近500万斤的种粮大户周凤鸣,近日却因一场土地承包权纠纷被丹东市中级法院司法拘留,此事在当地引起很大震动,各界人士也纷纷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争论十分激烈.十年苦耕耘 续包起纠纷周凤鸣曾是丹东市东港市五四农场的一名职工,1985年他与农场签订合同,自筹资金开发一块苇塘荒地,经过10年的开发,总共投资60多万元,将1100亩原本荒凉的苇塘变成了亩产水稻近千斤的良田,其中200多亩原是一条深近1人高的大潮水沟,周凤鸣一家利用7年的农闲时间填上13万立方米,投资20多万  相似文献   

9.
王丽 《侨园》2012,(7):60-61
偶然发现 今年39岁的顾春涣是上海人,17岁就出来创业,先是瓦工,后又批发水果,一年有二十多万的收入.令身边人惊讶的是,1998年他突然放弃赚钱的水果生意,转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原来,这年夏季,顾春涣陪朋友到日本办事,偶然吃到河豚,但面对传说中的美味,他迟迟不敢下筷,“会不会中毒,我吃了要真死了怎么办?”在饭店服务小姐示意下,他终于鼓起勇气吃下第一口河豚鱼.  相似文献   

10.
王伟  王立春  鲁朋飞 《学理论》2008,(15):F0002-F0002
双城镇是双城市的中心镇,辖6个社区,100个居民委,17个行政村,46个自然屯,耕地14.577亩,总人口近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万人。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12):42-42,29
农一师阿拉尔市地处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阿克苏河与和田河、叶尔羌三河交汇之处的塔里木河上游。全师规划总面积6180平方公里,下辖1座县级市(阿拉尔市)、1个管理局、17个农牧团场(农场)、3个处、1个维吾尔族牧业乡,15家工交建商企业,17家科教文卫事业单位,总人口28.9万人,在册职工近8万人。农一师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部队,其历史可用四句话来概括:“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  相似文献   

12.
《瞭望》2007,(7)
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八五四分公司(原八五四农场),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市境内北部,完达山南麓,穆兴平原东部,东临乌苏里江,是由王震将军于1956年亲自选址建立的农场。现有耕地面积70万亩,其中水田40万亩,是一个具有现代化农业格局,带动多元经济不断发展的大型农垦企业。  相似文献   

13.
《瞭望》1996,(15)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17年前邓小平关于“增大向外派遣留学人员数量”的高瞻远瞩,就绝不会有今天全国留学工作的显著效益。不久前,国家教委副主任韦钰对此作了如下概括:从1978年12月至1995年12月,中国已有近25万人出国留学(包括国家派4万多人,单位派8万多人,自费留学近12万人),其中8万多人学成回国(包括国家派3.3万多人,单位派4.6万多人,自费留学3000多人)。这来来往往的留学人数之多,被一些发达国家的舆论界称为“历史性的突破”。 开放留学新天地,进出国门任去来。纵观这股17年奔涌不息的时代潮流,人们会发现一个双向流动正在加快的明显特征:前12年,出国留学8万多人,回国服务近3万人。而最近5年,出国留学净增了16万多人,回国服务也净增了5万多人。特别是1991年以来,回国服务人数一直以年均13%的速度攀升。其中1995年的回国人数,已达到1989年的3.4倍。 在我们这样一个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差的发展中国家,17年没有改变、尤其近5年又日趋完善的外派留学人员的方针,是怎样顺应了一部分知识分子出国深造的意愿,从而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出国潮?较之于出国更为敏感的回国,经历过一段起伏不大的过渡,又是怎样出现了今天如此大比率的留学人员回国潮呢?  相似文献   

14.
秦朝末年,以坑杀秦军40万降卒而闻名的项羽,在反秦斗争中攻城略地,几乎所向披靡,可是,他平时听不得不同意见,唯我独尊,搞一言堂,甚至一意孤行,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动不动就杀人、烹人,结果是众叛亲离,连他最重要的谋士范增也离他而去,自刎乌江而死。霸气霸到这个份上,实在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  相似文献   

15.
正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是革命文学作品《暴风骤雨》的原型地,被誉为"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全村现有610户人家、1870口人,耕地9800亩,土地规模经营总面积2.1万亩。经过40年的艰苦创业,2019年,全村总资产7.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万元,从昔日的"光腚屯"变成今天的"亿元村",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国家级文明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多项荣誉。穷则思变 既靠"  相似文献   

16.
齐河县从靠近省城、沙化严重、土地广阔、水资源丰富的实际出发,把林业生产作为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业结构、培植工业原料基地、促进农民长期稳定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2003年以来,全县新植速生丰产林85万亩、9300万株,有林面积达到100万亩,林  相似文献   

17.
《瞭望》2010,(32)
<正>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西部一个省份调研中发现,该地区耕地面积竟然有两本账:一本是农业部门掌握的农户承包土地面积,俗称计税面积,约2000万亩;另一本是国土部门测绘数据,实际耕地面积约3400万亩。两者相差高达1400万亩。  相似文献   

18.
广东垦区从一九八三年冬以来,已兴办了六万三千九百多个家庭农场,使琼州海峡两岸的四百多万亩橡胶园充满了生机。从五个地区的国营农场抽样讽查表明,兴办家庭农场一年多来,各项国家计划都超额完成,家庭农场职工收入普遍比原来增加一倍以上。  相似文献   

19.
(一)经过1984年的成功的试验,从1985年开始,职工家庭农场已雨后春笋般地在上海市郊十七个农场破土而出,茁壮成长,上海市农场局全局有2,880名职工办起509个职工家庭农场,其中种植业为433个,承包了19.7万亩耕地,占全局耕地计划面积的78.8%.现在,绝大多数家庭农场都显示了蓬勃的生机,并已呈现出不可逆转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20.
杜晶 《侨园》2013,(7):35-35
<正>他在念高中时是班级里的"万人烦",老师上课他顶嘴,同学们上自习他捣蛋,他曾无数次被"找家长",无数次被叫去教导处……他就是被惯坏了的"纨绔子弟",这是当时大多数同学对康于科霏的印象。可如今,他却判若两人,不再是当初那个调皮不懂事的"死康于"了,独自一个人在韩国留学的他,不禁让老师同学们刮目相看。2011年10月4日,康于科霏独自一人经中介去了他向往已久的韩国。他在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是很通的情况下租了一间房安定下来。不久,康于就加入了隶属于韩国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