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0年代,昆剧《十五贯》获得成功,周恩来总理赞叹:“一个戏救活了一个剧种。”今天,当话剧滑入低谷,一出《魂系何方》,连演百场,振奋人心,大有当年《十五贯》的价值。 请看《魂系何方》所引起的“轰动效应”: 剧终,演员频频谢幕,观众却仍沉浸在戏里,迟迟不站起来。忽地:许多观众涌向舞台,有的拿出说明书,有的掏出笔记本,有的摸出戏票,请演员签名。 散场后的候车站,观众仍在兴奋议论:“这个戏不错,多年没看到了。”“戏正,演员演得也有感情。”“话剧嘛”,就是要这样,能够吸引人。”  相似文献   

2.
一部真正以孩子为主人公,真正以孩子为观众对象,建国以来第一部大型系列童话剧——《冰冰、泡泡、棒棒》,终于与全国的小观众见面了。《冰》剧故事发生在童话世界的一个“甜蜜旮旯”。神奇的“太阳魔水”,三个“类人族”孩子,长着一  相似文献   

3.
在一番大吹大擂之后播映的《爱你没商量》和《京都纪事》,都受到了观众的冷遇。管你什么“大腕”云集,“群星”荟萃,宣传攻势造成的热度在观众冷峻的目光审视下一落千丈,越到后来,越象强弩之末,连编、导、演自己也打不起精神来了。有人认为,这是宣传战略的失误。戏还没开播,吹得太火,观众  相似文献   

4.
近来,随着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播放,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易中天以他独特的讲授风格和演讲技巧,“俘虏”了亿万电视观众。“讲坛”上那个学识渊博、侃侃而谈的智者形象,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脑海里。紧接着,他的著作《品读汉代风云人物》、《品三国》,也在图书市场掀起了畅销浪潮。“易中天现象”对于我们搞好部队基层的政治思想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平起平坐搞教育”——教育中必须突出官兵的主体地位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在中央电视台刚一推出,就吸引了一大批观众的视线。有些喜欢他的观众还专门在网上建立了“易中天吧”,有1480…  相似文献   

5.
电影院靠什么抓住文化观众群本刊实习生宋虹霞经历了进口分账影片《泰坦尼克号》票房的持续“丰收”,位于北京市东四北大街的明星电影院在5月初随即上映国产影片《罪恶》。本来希望调剂一下观众的胃口,没曾想大受冷落,有一场仅有两名观众入场观看。这家影院只得复映《...  相似文献   

6.
在日本东京国立剧场,西藏高原上独特的“牦牛”,自观众席间腾跃而起,彬彬有礼地向全场致意。随后“牦牛”在观众的喝彩声中,以其独特的舞姿蹒跚登上舞台。这是中国西藏藏戏面具艺术团在今年九月下旬参加第一届亚太地区国际艺术节活动时,演出的“牦牛舞”的开场。 中国西藏藏戏面具艺术团这次带给国际艺术节的《扎西雪巴》、《甲鲁温巴》、《苏吉尼玛》、《楼台惊观》、《老夫老妻》、《阿杂日》、《牦牛舞》等传统面具藏戏共三组十一个节目。演出的主要地点是东京和札幌。艺术团除单独演出,还和斐济、泰国、日本等国的艺术团体同台演出了四场。 日本人民对古老面具藏戏的热情,远远超出了艺术团的预想。艺术节期间,凡有西藏面具戏演出的场  相似文献   

7.
“七一”前后,电影战线捷报频传:继故事片《焦裕禄》等首批向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献礼片上映后,第二批献礼片——《开天辟地》、《大决战》、《毛泽东和他的儿子》、《烈火金钢》、《我们走向未来》等又相继问世。这些影片在观众中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最近称赞;“电影界拍了几部好片子,这是电影界给党的70周年最实际的献礼”。  相似文献   

8.
周明 《党政论坛》2012,(14):55-55
“不能以讹传讹”刚刚粉碎“四人帮”不久,首都舞台上演出了一出多幕歌剧《杨开慧》。出于对“四人帮”江青的愤恨,以及剧情本身的动人,《杨开慧》的演出,受到首都观众的欢迎和称赞。《杨》剧轰动一时。记得那时我访问谭震林(原国务院副总理)同志时,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今春北京音乐厅观众趋之若鹜的“唐宋名篇朗诵音乐会”,还是去岁中国对外演出总公司主办的“西洋大餐”《图兰多》,及同时推出的“四川小吃”川剧《中国公主图兰多》,国内演出市场这些成功之作,大多是近年活跃的演出经营机构“依照市场规律”运作的产物。同时,...  相似文献   

10.
看过电视片《话说运河》的观众或许还记得,该片说长城、运河这两大人工奇迹恰如一撇一捺,在祖国大地上构成了一个大写的“人”字。这是解说员告诉观众的一个蕴含丰富的审美意象,作为电视片,它无法用画面加以表现。试想,这个“人”字的形象,飞机在高空是无法拍摄的,除非借助卫星来拍,但恐怕即使拍出来人们也不一定能理解。这就只能靠富有诗意的解说词来调动观众的想象力,使观众头脑里装着长城、运河组成的这个“人”字,并且还要进一步  相似文献   

11.
1988年2月3日晚7时。北京。可容纳18000名观众的首都体育馆内座无虚席。随着凄婉、深情的《酒干倘卖无》歌声,沈阳话剧团“《搭错车》千场纪念演出”开始了。130分钟的演出结束后,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曹禺第一句话是:“你们叫我很惊讶,这么大的场子第一次坐满了这么多戏剧观众,说明很有吸引力,有魅力。你们的路子走得对,很有希望。”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在看过《搭错车》之后感慨地说,一个剧团的一个剧目能连续演出千场以上,这是很不容  相似文献   

12.
《还珠格格》第二部正在北京电视台播出,“格格”热再度风行北京。从制作方决定拍摄续集、直至该剧以2700万元高价卖出,有关《还珠格格》的各种消息一直是娱乐媒体和观众关注的热点。即使是这样剧情轻松的电视剧,对观众而言也绝不仅仅是“找个乐子”,他们与剧中人物一起经历悲欢离合,体验人生百味,看世事沧桑,每每不自觉地参与其中。观众与电视剧在现代生活中结成的这种关系应该有着更深刻的文化涵义,但今天电视剧的总体现状是否满足十亿观众的期盼了呢?从数量上看,观众的选择余地无疑较十多年前大了许多:除中央台8个频道和引个…  相似文献   

13.
市井人语     
《侨园》2012,(3):66
《新亮剑》“新”在何处最近在电视上看到一部新剧《新亮剑》.感觉好像是鸡肋,因为那部拍得非常成功的《亮剑》,早已灌输到人们的脑海中,别人我不知道,本人对《亮剑》可谓百看不厌,不仅剧情感染,而且演员的个性鲜明,表演真实.在近些年拍摄的大量电视剧中《亮剑》独树一帜,乃精品之作.可我就不明白了,收视率这么高、非常吸引观众眼球的电视剧,竟有人“胆敢”去“复制”.而且剧情和剧里的人物基本一样,氛围也没有什么出新的地方,没看出到底“新”在何处.看了几集后笔者得出印象,《新亮剑》乃败笔之作.  相似文献   

14.
程青 《瞭望》1997,(Z1)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可说是开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先河。平民百姓由此可以走上电视,敞开心扉。而这种民问话语又在丰富电视节目的同时也提供了让观众真切了解别人对某一问题看法的机会。正因为有了这一份人与人的沟通,《实话实说》栏目在收视率调查中获“最喜欢”票数最高。一个电视栏目能深得观众喜爱并非易事。而在这个现众笑声不绝的35分钟的节目中,主创人员更看重的是思想性而非娱乐性。这个栏目推出了一位“地标”式的主持人崔永元。不少观众看到崔永无拿着话筒出现便会倍感兴奋。崔永元本人却不敢在这份兴奋中陶醉。  相似文献   

15.
话剧艺术继续在艰难中徘徊:多年不见优秀原创剧本、表演人才大量流失、观众反映冷淡、话剧批评失语今年是中国话剧艺术诞生100年,但在各式纪念活动背后,整个话剧界却弥漫着一种“普遍的焦虑情绪”。“如何满足观众的多元文化需求?面对必须走向市场的文化现实,如何坚守话剧的文化品格和健康审美?”在纪念话剧100年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著名话剧导演艺术家徐晓钟在主题发言中表示,这是他和许多话剧工作者都在“焦虑地”深思的一个焦点问题。当《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与《剧本》杂志主编温大勇谈及徐晓钟的发言时,他表示,“不仅是现在,话剧都焦虑了20年了。”  相似文献   

16.
艺高人     
宏图 《瞭望》1989,(43)
吴小如先生《说马报》忆及马君连良“一生珍视自己的艺术事业”,唯30年代末在天津演《王佐断臂》,所“断”为左臂,当缚住,因化妆师傅疏忽,误缚了右臂,招致满堂倒彩。 事故发生后,马君却以好言宽慰化妆师傅,自己承担责任。神情颇沮丧之马君思之再三,觉悟“观众喝倒彩关键在演员本身出  相似文献   

17.
王臻青 《侨园》2022,(7):43-45+42
<正>备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本年度巡演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在辽沈观众的翘首企盼中,该剧将巡演至沈阳。与此同时,另一部舞剧《秀水泱泱》也备受关注,其中的舞蹈片段《秀水伊人》在乌镇实景拍摄,亮相荧屏后好评如潮。这两部舞剧的服装设计均出自中国歌剧舞剧院首席服装设计师阳东霖之手,他还曾与辽宁文艺界多次合作,为辽宁芭蕾舞团、沈阳杂技团的代表作担任服装设计。笔者日前采访了阳东霖,了解到这两部“爆款”舞剧台前幕后的故事,以及舞蹈服装设计创意的文化内涵,正所谓“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相似文献   

18.
漫画园地     
《瞭望》1992,(49)
不久前,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了一次“《漫画月刊》作品展”。作品以其辛辣、幽默而又健康的格调使观众称赞不已。 《漫画月刊》是由河南日报社、河南漫画研究会主办的。创刊七年来,发表了近万幅漫画作品,在北  相似文献   

19.
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全国剧协主席曹禹为本刊撰文亦说:“《四世同堂》是我国电视剧中极成功的一部。”为了让读者了解更多的细节,本刊记者特采写了记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拍摄前后的报道,并约请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主要演员邵华等为本刊撰文,畅谈他们的表演创作体会。  相似文献   

20.
探求二人转的生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扬  姜佐 《瞭望》2004,(16)
应该说是赵本山的小品使全国的观众熟悉了东北人的幽默和东北话的俏皮,这是一个铺垫。随着电视连续剧《刘老根》的热播,捧红了一批二人转演员,捎带手也把东北二人转介绍给了全国观众。扎根于白山黑水的二人转,借势“转”进了京城,南下上海、广东,在全国的文化演出市场上,出现了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东北二人转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