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吃五谷杂粮,生病在所难免.病了就得看医生,但是,面对医改带来的大变局,老百姓担心:以后还看得起病吗?医院忧虑:医疗机构要分类管理,医药要分家,医院将如何生存?记者最近采访了湖北省两家医院的负责人,虽然湖北省医药卫生改革还没有进入实际动作阶段,但他们普遍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感,坦言── 现在看一个普通的感冒就要花 几百元,医院内部人看病也 不例外,我们医生自己都感到太贵了.承受不了.老百姓已经到了承受的边缘。 过去看病难,住院难,吃药难,是医疗条件不适应人们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医疗条件已…  相似文献   

2.
医改,涉及百姓切身利益,因而受到普遍关注。公立医院的改革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关键所在。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今年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围绕公立医院的改革,本刊记者对卫生部长陈竺进行了专访。记者:作为医改中最艰难的一环,公立医院的改革怎么改?陈竺:2009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和整体推进的一年。卫  相似文献   

3.
天津老百姓如今议论较多的就是市委、市政府抓的“新三件事”:“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文化品位”。日前,就如何身体力行“三个代表”,党员领导干部如何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自觉做实践党的宗旨的模范等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  相似文献   

4.
海南医改“板块模式”见效本刊记者卜云彤海南经济特区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起步于1992年,历经6年探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共济帐户和个人帐户分别运作的办法,构建了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有效机制。海南医疗保险改革办法被形象地称为“板块模式”。这种“板块模...  相似文献   

5.
刘菁 《瞭望》1999,(14)
国务院关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方案出台后,各地都从今年元月开始相继筹划本地的医改工作。在现有的公费医疗制度与新的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过渡阶段,怎样解决已经遇到和可能遇到的困难?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最早被国务院确定为“医保”制度改革试点之一的九江...  相似文献   

6.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今年春节是我国实行双休日后的第一个春节,假期较长。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下,各地都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让老百姓能过上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本刊记者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沈阳、乌鲁木齐发来报道,传递着各地的喜讯。在此,本刊编辑部祝海内外广大读者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相似文献   

7.
“两会”召开之际,本刊记者就目前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进展、社会认可程度以及今后的走向等等,采访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司司长乌日图。 乌日图开门见山地对记者说,两年来,全国医疗保险制度都处于建立过程当中。因此,社会各界对这项制度改革、对国家的有关政策和规定以及改革后怎么看病等等,一度有一些猜测和误解,这是可以理解的。 从全国目前已经实施改革的 280多个城市普遍反映的情况看,广大职工是欢迎医改的。过去我们企业职工享受的是劳保医疗,可事实上,因为这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很多企…  相似文献   

8.
“1949年我31岁,担任苏联驻北京总领事。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亲眼目睹了开国大典。“俄中友协名誉主席齐赫文谈本刊驻莫斯科记者盛世良王南枝外国人看中国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俄中友协名誉主席齐赫文日前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轻捻银须,朗声笑道:“十月份我三喜临门:我有幸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50周年;我略尽绵薄的俄中建交50周年;我首次踏上中国大地60周年!”齐老年过八旬,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他说:“我这辈子同中国有缘。1939年10月1日我从莫斯科起飞,到乌鲁木齐,开始了近11年的驻华外交工作…  相似文献   

9.
经过多日寻觅,近日,记者终于叩开了叶刚老人家的门。76岁高龄的叶老锐气依然不减当年。老人坐在窄小而简朴的客厅里,缓缓而风趣地道出了封尘已久的惊险一幕——驾机起义 1953年,台湾的空军经常轮换去金门岛驻防。6月,叶刚所在的台中第一飞行大队第九中队第一次接到了这样的通知:去金门岛驻防半个月,对大陆福建沿  相似文献   

10.
《瞭望》2002,(2)
2001年,中国经济在全球普遍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积累,人们的钱包普遍鼓了起来,家庭资产得以充实,居住条件改善了,衣食早已不再发愁,各种家用电器的普及使家务劳动的强度降至最低。五天工作制的实行,使得人们一年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处在休闲状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钱,二是有闲,老百姓的文化休闲需求逐步膨胀,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本刊记者的多侧面报道中不难看出,2001年,文化休闲在人们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该书、看报、听音乐,电影院、音乐会、图书馆,最普及的得说电视,最着魔的得说收藏,最高雅的得说茶艺馆,退休赋闲的老年人喜欢起早爬山,都市白领则钟情健身健美。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催生了文化产业。毋庸置疑,目前我们的文化产业尚难满足老百姓多方面的需要。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洋文化争夺文化市场的动作会越来越大,这也要求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要扬长避短,迅速壮大。2001年,文化休闲消费使国人的生活充实而多彩;2002年,我们期待着更充实更多彩。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记者对东、中、西部地区社会保障政策落实情况的最新调查结果表明,各地对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以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基本都能做到按时、足额发放;许多地方的各项社会保障资金的征缴和发放工作也呈良性运转态势。从各地群众的反馈看,老百姓对目前落实情况的满意程度也日渐提高。  相似文献   

12.
编者的话:老百姓最盼什么?一是经济发展,二是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了,生活才能富裕;社会安定,才能安居乐业。本刊记者采访了一些北京的普通市民,请他们谈谈对社会治安的看法。他们的说法容或有不够全面之处,但都吐露出一个心声:希望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3.
银川市是全国医疗保险制度 改革的重点联系城市,也 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城市中医改较早的城市。从去年7月1日起正式组织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来,新旧制度基本平稳衔接过渡,医疗机构医药费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医改10个月的统计表明:门诊人均支付医药费由医改前的50元下降到37.47元,住院率由医改前的11%下降为5%。虽然医保改革成效明显,参保职工对医改却还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看法。最满意的是不与单位打交道了 在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静滴室,已退休的韩大妈告诉记者:“医改以后我感到最满意的是不与单…  相似文献   

14.
刘菁 《瞭望》1998,(34)
九江市体改委主任吴锦萍:医疗改革:好事办好不容易●刘菁采访整理不再“一人公费,全家沾光”“衣食住行医”,哪个老百姓过日子不得先关心这些事?我们搞医改,为的就是让全体职工都享受到医疗保障,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九江市的医改进行了这么久,作为其中的组织者,...  相似文献   

15.
编者寄语     
《瞭望》1989,(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巨变,是人人都感受到了的。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同本刊联合举办的“我与这十年”征文,收到了数以千计来稿,都是普通老百姓的心声。透过这一篇篇来稿,犹如打开一扇扇心灵的窗户,可以看到他们的悲与喜,可以听到他们的鼓与呼,可以从这一滴滴水珠的折光,看到十年间中国普通老百姓在政  相似文献   

16.
看病难,尤其是在大医院看病更难,这在北京已经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其起因很多,确非短期内所能解决。但是,只要下决心改革,难和易还是可以尽快转化的。记者最近在北京最大的首都医院的所见听闻,就说明了这一点。 去首都医院看病,历来要排长蛇阵。现在这种紧张情况缓和多了。我看了几个科,诊病、领药秩序井然。医生、护士主动招呼病人,尽可能为患者送方便。现在,这个医院的门诊量已经从过去的每日二千五百人次,增加到三千二百人次。住院患者也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十七。有些科室还特别增加了星期天做胃肠镜检查以及体格检查等新项目。  相似文献   

17.
北京有一所大名鼎鼎的医院年 毛收入超过4亿元,却亏损 500万元,这是该院新任院长去年年初上任时最吃惊的一件事情;更令他惊讶的是,各个科室、部门之间似乎总存在有形或无形的“藩篱”,很难不打折扣地执行医院的决定。尽管在这家医院工作了20年,作为著名的肾脏学家的这位院长还是费了一番周折才摸清楚其中的“病因”——管理上的漏洞太大。 碰到类似难题的医院领导并不止一人。卫生部医政司司长吴明江对记者表示,面临医改的巨大压力以及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沿用大家习惯了的那一套行政管理办法显然已难以为继,他经常与各大医…  相似文献   

18.
黄海 《瞭望》1998,(29)
企业治乱减负的报告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办公室主任王远枝谈:企业减负初战告捷治理工作依然艰巨●本刊记者针对近年来一些地区和部门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屡禁不止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于1997年7月7日发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  相似文献   

19.
闽东南科技行本刊记者周大平《海峡科技导报》记者姜雪榕今年4月,我们随福建省科委组织的"海峡西岸科技行"采访团,沿福(州)厦(门)公路采访,历经8个市县。其中,对两个国家级、两个省级高科技开发区的所见所闻,令人惊叹之中看到了振兴福建的希望所在。─-作者...  相似文献   

20.
吴明 《瞭望》1997,(25)
除旧布新风采依然●本刊记者吴明时间的脚步踏进1997年6月,香港已经到了回归祖国前的最后时刻,全世界的目光开始在这颗“东方明珠”聚焦。不少听惯了“香港末日”论、甚至抱着“最后看一眼‘东方明珠’”心态来到香港的人,大都在“百闻不如一见”中承认,面临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