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姚奕的“白俄罗斯如何抗拒‘颜色革命’”一文指出,从2003年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2004年乌克兰的“橙色革命”到2005年吉尔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摩尔多瓦的“雪松革命”,席卷独联体国家的“颜色革命”似有蔓延之势。但这一趋势终于在白俄罗斯刹住了车。在西方强权势力的干预下,白俄罗斯为什么没有像另一些独联体国家那样“变色”,卢卡申科政权是如何抗拒“颜色革命”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2.
“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李秀芳冯林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之深刻内涵具体体现在邓小平对以下几个关系问题的处理上。(一)“一国”与“两制”的关系。“一国”是指在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这个大前提下实现国家与民族的统一;中国的领...  相似文献   

3.
莫斯科专电 近来,摩尔多瓦德涅斯特河沿岸局势急剧恶化,武装冲突不断升级,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外国的参与使事态变得更加复杂。 摩尔多瓦的流血冲突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摩尔多瓦东邻乌克兰,西连罗马尼亚,在440万人口中,64%的人与罗是同一民族,讲同一语言。在东部的德涅斯特河左岸地区,操俄语的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占当地人口的一半以上,左岸  相似文献   

4.
“一国两制”的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辩证统一体。充分领会其辩证性的实践品格,有利于保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长期繁荣和稳定,促进台湾与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 “一国两制”是“一国”与“两制”的统一体,“一国”是“两制”共存的前提条件,“两制”又是“一国”的社会基础。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两制”的共存是以“一国”为前提条件的。 “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提出,是为了完成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邓小平同志指出:“这首先是一个民族问题,民族的  相似文献   

5.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起到1975年9月,周恩来接待来华的外国客人,包括民间人士达2890多次.他把来华的外国客人看作“送上门来的老师”,十分注意向他们求教、“取经”.周恩来说,一切国家,一切民族,都有长处,也有短处;有优点,也有缺点.敢于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就是最有信心和自尊心的表现,这样的民族也一定是能够自强的民族.他每次出国访问,都密切联系国内建设的实际,留心出访国的长处,并设法“引进”.1963年12月14日至1964年2月29日,周恩来在陈毅陪同下访问埃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阿尔巴尼亚、突尼斯、加纳、马里、几内亚、苏丹、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缅甸、巴基斯坦、锡兰等亚非欧14国,行程十万八千里、是新中国外交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外交活动.访问中,周恩来经常用“天涯处处有芳草”的诗句,教育中国代表团人员应该向这些亚非欧国家学习一切有益的东西.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6.
“民族”这个非常熟悉的字眼,各种报刊杂志经常出现,为什么许多人都感到对“民族”概念不够清楚呢?原因是不同国家的学者在使用“民族”一词时,存在着不同涵义。当然,这里面也有专业术语的准确翻译问题。首先我想介绍一下目前世界上对民族概念的  相似文献   

7.
100天后的门月20日,中国政府将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这是继香港回归祖国之后中华民族的又一盛事,也是国家统一大业又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c澳门回归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和新世纪、新千年的来临,因此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推向ZI世纪,也具有独特而重大的意义。澳门问题的解决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组建,是在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指引下进行的。“一国两制”方针体现了“实事求是”这一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开创了国与国之间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以及一国之内不同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8.
由于特殊的产生历史、异质的民族成份和复杂的国家形成背景,加拿大国家认同呈现出复杂性和典型性。加拿大国家认同问题在成为“自治领”后呈现出来,而“新法兰西化”“盎格鲁遵从”与“二元民族熔炉”均对国家认同产生了消极影响。在经历“加拿大第一运动”催生国家认同意识后,1971年以实行“多元文化主义”来统摄各族群的国家认同,使国家政权主导下的国家意识建构逐渐清晰。然而,魁北克问题掣肘国家统一、影响国家认同形塑。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内族群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加拿大构建“多元一体”的国家认同是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探讨当代民族国家的构建。前两节从理论上讨论了民族国家和民族国家构建的一些基本概念。作者认为,尽管世界上并不存在“真正的、纯粹的”民族国家,然而,只要多数国民认同为一个民族,效忠自己所属的国家,同时政府能够有效地管理国家,这个国家就是一个正常的、稳定的民族国家了。文章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民族国家构建是一个长期且无终点的过程,其目标和方向是同质化、国族化;而国家就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实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和文化认同,这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文章还指出,“民族国家构建”还可以分为“构”和“建”两个部分。一个国家只要建立起来,“构”就基本完成了,而“建”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目的是要努力使这个国家不断向理想的“民族国家”靠近。文章从民族国家构建的角度,分析和介绍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在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其中包括土耳其、美国、印度、前苏联、前南斯拉夫、阿拉伯国家、南美国家,还讨论了跨境民族、国家移民与民族国家构建的关系。文章最后两节是关于中国民族国家构建的内容,包括中国民族国家形成的时间和方式,中国民族国家的特点,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近百年来中国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两个月来,欧盟国家有关欧洲一体化建设未来发展模式的争论再次浮上台面。6月中旬在葡萄牙费拉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上,英国与德法两国就扩大讨论欧盟机构改革问题的政府间会议议程、在《阿姆斯特丹条约》范畴内“强化合作机制”问题发生激烈争执,其实质涉及“双速欧洲”或“核心欧洲”概念,涉及将来把欧盟建成“联邦欧洲”还是民族国家性质的联盟的根本问题。 在费拉会议上,欧盟首脑虽然同意扩大政府间会议谈判议程,但英国对此仍持保留态度,等待伙伴国作出进一步“澄清”,并强调英国不愿看到欧洲一体化建设朝着“双速欧洲”方向…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加民族政治观都承认了民族平等原则和民族权利保护原则。但作为两个基于不同制度基础上产生的国家,在民族政治观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本文侧重于从历史文化环境和内在结构关系上对两国民族政治观的不同进行了分析。提出两国民族政治观各代表了自己的民族或国家文化特点,各对自己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民族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总问题中极其重要的一部份,而解决民族地区问题中,首要的任务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生产搞上去,发展民族地区的生产力,是繁荣民族地区经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华盛顿专电 美国国务卿贝克于2月10日至18日对独联体7国进行了为期9天的穿梭访问。这是贝克在3个月内第三次前往独联体国家访问,表明美国十分重视同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建立和发展关系。 贝克的访问分两个阶段进行。从2月10日至16日,贝克依次访问了摩尔多瓦、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接着又前往俄罗斯访问两  相似文献   

14.
杨宗麟 《民主》2004,(6):4-7
“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要上升到国家战略部署的高度才能更好更快地解决。”这是民进中央深入考察滇西北民族地区之后得出的重要结论。在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之后,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进一步凸现。这也是中国民主促进会极为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全球伦理”与“文明冲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1993年9月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上发表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希望能在不同化传统中找到某些维护世界和平的伦理原则,找到“一种最低限度的基本共识”。这是一个值得认真讨论的非常重大的课题。对此本提出四点看法:寻求伦理观念上的“最低限度的共识”很有意义,因为人类在伦理问题上必定有其共同的方面,必定存在可以为不同化传统的民族与国家共同接受的伦理准则;寻求“全球伦理”需从各个民族化传统中吸取资源,在尊重各民族化传统的伦理价值的基础上,发掘和利用有利于构建全球伦理的思想和观点:寻求“全球伦理”必须关注当今人类存在的重大问题,如“和平与发展”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环境问题等;“和而不同”应是寻求“全球伦理”的原则,此原则不仅对消除不同国家与民族间的矛盾、冲突、战争有正面的积极意义,而且亦是推动各国家、各民族化健康发展的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木东 《党政论坛》2010,(20):31-31
“展望五国”是日本“金砖四国”经济研究院负责人门仓贵史200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越南、印度尼西亚、南非、土耳其及阿根廷这五个国家。这五个国家的英文第一个字母组合成了英语单词“VISTA”,由于这一单词含有“展望”之意,我国有媒体称之为“展望五国”。  相似文献   

17.
1988年11月15日 ,巴勒斯坦宣布建国。到目前为止 ,巴勒斯坦国已获得100多个国家的承认。但是 ,这种承认实际上是这些国家对巴勒斯坦人民正义事业所给予的道义支持 ,因为巴勒斯坦国的疆界尚未确定 ,而且它也不能对其领土行使主权 ,所以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巴勒斯坦一词源出腓力基语 ,意为“腓力基人的国家”。腓力基人是距今3000多年前生活在地中海东岸狭长平原上的一个民族。但他们也不是巴勒斯坦的最早民族。据考证 ,巴勒斯坦的最早居民是迦南人。公元前1025年 ,希伯来人击败迦南人和腓力基人后 ,建立了统一的以…  相似文献   

18.
国家问题是“关系全部政治的主要和根本的问题”(《列宁选集》第四卷42页),在社会主义社会,一切问题——从经济问题到文化问题——更是都以国家为枢纽而联系在一起。因此,要总结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教训必然要涉及到国家问题。近亲一些同志就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定义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我国出现阶级斗争扩大化,搞“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原因,是因为长期来我们仅把国家看成是阶级统治、镇压的工具。因此他们提出“只应在一定意义上、有条件地使用”国家是“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是“阶级压迫的工具”等等“概念”(《陕西师大学报》1981年第2期《国  相似文献   

19.
龙琳 《团结》2010,(2):27-28
当一国的财政收入基本上来自税收时.则该国可称之为“税收国家”.当一国的税收制度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则该国就是“税收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20.
储殷  李培广 《学理论》2009,(4):59-60
随着全球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民族国家向民主治国的转型,传统社会研究中的诸多问题面临着重新的诠释。在单质性民族国家逐渐消解的全球化过程中,民族问题已成为国际政治关系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民族”这种现代甚至是前现代的概念在后现代的语境中如何重构以及重构为何种意义的符号,往往取决于国家、社会以及传媒的共谋,民族问题的提出往往同时具有国家战略、消费需要以及塑造消费需要的三重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