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3):I0001-I0001
中国科学院力学所至今仍然保留着两封钱学森写给郭永怀的书信,大家都把这两封信称作钱学森写给郭永怀的“家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联合同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杨佳在回忆郭永怀文章中就提到,“钱学森已给‘永怀兄’写过两封信:盼望你回国。家书抵万金,报国之心如磐石……”  相似文献   

2.
正今年88岁高龄的于佐良曾是辽宁省自愿捐献遗体首位倡议人,也是公益婚介所的开创者。6月初的一天,于佐良突然来找记者,焦急的心情溢于言表。1990年,于佐良从沈阳变压器厂工程师的岗位退休后,受聘于上海一家企业又干了将近10年。2000年,于佐良开始做公益事业,呼吁人们献血,终老以后捐献遗体、器官、眼角膜。为了宣传捐献遗体的意义,他自费跑遍了辽宁省各地进行宣传。他的  相似文献   

3.
《瞭望》2007,(20)
李至伦:监察部长逝世5月9日,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监察部部长李至伦同志的遗体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李是于4月28日在北京病逝的,享年65岁。李是辽宁锦州人,历任广东省保亭县(现海南省保亭县)县委副书记,共青团中央团校副校长兼共青团中央青  相似文献   

4.
毛启邠 《民主》2006,(5):35-36
北京的三月犹是乍暖还寒时节。大约是七、八号吧,机关老干部处孙处长来电话,说是叶至善兄在三月四日上午逝世了,定于十五日在八宝山举行遗体告别。劝我也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人,身体又不好,这种场合就不要去了。听到这个不幸的讣告,心中为之怅然,故交又复一人逝,我深感悲痛。  相似文献   

5.
王军 《学理论》2008,(17):71-72
盛夏的哈尔滨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但我的心中总有一丝痛楚。邵华大姐病逝的噩耗传来,使我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2008年7月2日,我一早赶到北京参加邵华大姐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公墓礼堂,我静静地望着仰卧在鲜花丛中的大姐,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大姐的睿智、亲和与坚强曾深深的感染我。就是当她在病中的时候,无论是在医院,  相似文献   

6.
时事聚焦     
《瞭望》2007,(1)
中国(2006年12月23日-12月29日) 12月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2006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全面部署了2007年农业和农村工作。12月24日,马季同志的遗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12月24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始举行,审议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物权法草案、企业所得税法草案和劳动合同法草案等。  相似文献   

7.
1997年5月29日上午,参加张志公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后,我挥泪登车,匆匆离开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回到宾馆收拾行装后,直奔首都机场。在北京飞往南京的波音737机舱里,我的思绪像窗外的茫茫云海似的奔涌翻腾。那是一个半月之前,4月14日午后,我与江苏省教委教材编写组的同志一行五人,专程赴京拜访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并向他颁授江苏省教委签  相似文献   

8.
跨栏定律     
一位名叫阿费烈德的外科医生在解剖尸体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患病器官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糟,相反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为了抵御病变,它们往往要代偿性地比正常的器官机能更强。最早的发现是从肾病患者的遗体中发现的,当他从死者的体内取出那只患病的肾时,他发现那只肾要比  相似文献   

9.
赵浩义 《慈善》2019,(1):33-33
她,是一位80岁的老人,每年从退休金中捐出2万元在陕西省慈善协会设立'慈善义工关爱基金',累计捐款37万元。她,是一位慈善义工,从厅级领导岗位退下来到陕西省慈善协会工作,一干就是15年。73岁离开后,又在居住小区做起慈善义工,帮扶、济困、助学、助医。她,是陕西为数不多遗体捐献者。2018年4月与西安市雁塔区红十字会签订...  相似文献   

10.
林蔚 《瞭望》2008,(20)
到笔者撰写此文的现在,汶川地震已整整过去了4天。4天来,笔者一次又一次泪流满面地心碎着——为那些死难的孩子,为那个因听到废墟下孩子呼救却救不了而失声痛哭的武警战士,为一个叉一个抱着孩子遗体痛哭不肯放手的绝望母亲……一次又一次泪流满面地感动着——为我们那些年轻的子弟兵,为那些自愿加入救灾的市民和志愿者,为最后一刻用身体保住了4个学生生命的谭千秋老师,为映秀镇漩口中学那个手刨4小时救出同班女生的初三男孩,为那个被压埋在废墟中长达50多个小时竟顽强活下来的一岁小女孩……而此时,随着国际公认的地震救援黄金72小时一分一秒地渐行渐远,随着死亡人数的不断增加,笔者的泪水逐渐被内心的焦灼烘干,开始为紧急生命救援之后灾区马上将面临的善后事宜担心起来。比如,对可能要在帐篷里度过一两年的灾民的救助谁来组织、怎样有序有效地实施?那些失去父每的孩子和从废墟中被救出的孩子如何得到心理安抚?还有那么多死难者的遗体、特别是相当多没有亲人认领的遗体怎么妥善处置?等等。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同志遗体被保存下来,在世界上是继苏联的列宁、越南的胡志明之后的第三例。参加毛泽东遗体卫生保护工作的刘雪桐研究员说:“毛泽东遗体保存采用血管内灌注和浸泡固定的办法来防腐。用的药品器材,要么是高纯度的,要么是最优质的,毛主席纪念堂的水晶棺和有利于遗体长期保存的设施,是一个连在一起的密闭系统。该系统恒温,达99.99%无氧,以防氧化分解蛋白。平时,遗体存于地下,瞻仰时升到水晶棺内一定的位置。毛泽东遗体保存系统是非常复杂和精细的,是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毛主席的遗体身长都进行定期精密测量,大量测试数据表…  相似文献   

12.
《民主》2016,(6)
正上海胶州路万国殡仪馆二楼二号房,鲁迅的遗体陈放在那里。这位"左翼"文坛的旗手在静卧,身上穿着他生前爱穿的咖啡色丝绵绸袍,上面覆盖着褐色棉被,上及胸际。遗体旁虔诚地肃立着一位刚满20岁的"左翼"作家。他身材魁梧,充满活力,一面向鲁迅遗体鞠躬,一面心中默念着:"先生并没有死,他是永远也不会死的。"他迈着沉重的步伐离开灵堂后,奋笔写了一篇悼念文章《文学家、战士与革命家》,以"林娜"的笔名发表于《光明》杂志第一卷第十号,表示要继承鲁迅的遗志,为祖国和社会的生存而奋斗。  相似文献   

13.
仪式具有多类社会功能,遗体告别仪式的生死教育功能可以作为殡葬仪式优化的范例。生命的本质、殡葬服务客体、仪式的功能和三鞠躬的载体效应是发挥遗体告别仪式生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实践策略包括仪式指导思想的优化和仪式参与者的身份界定,以"三鞠躬"仪式的变革作为遗体告别仪式生死教育功能发挥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牧水 《民主》2013,(3):31-36
1984年7月29日21时43分,周建人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周建人遗体火化前,邓小平、叶剑英、陈云、彭真、李先念、邓颖超、胡耀邦、乌兰夫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等部门都送了花圈。1988年11月11日,为纪念周建人诞生100周年,首都各界人士300多人隆重集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  相似文献   

15.
《侨园》2016,(5)
正据4月5日《重庆晚报》报道,在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重庆市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条例》经审议后表决通过,并将于5月1日起开始施行。务例规定,民政部门将免除捐献人的基本丧葬费用,并为丧葬事宜提供便利条件。我觉得,重庆市出台《重庆市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条例》,依法鼓励和提倡公民捐献遗体器官,并且要求民政部门免除捐献人的基本丧葬费用,此举甚好。  相似文献   

16.
王念  炳森  平原 《瞭望》1989,(42)
水电部工程九局局长俞崇尚死了,遗体要送去火化。上千名职工、家属自发自愿地赶来和局长的遗体诀别,并恳求灵车绕工地一周,说要让俞局长最后看一眼他日夜牵挂的电站工地……灵车缓缓地在工地绕行,当班的工人全都脱帽肃立志哀,不少人热泪盈眶、呜咽抽泣…… 7天之后, 国家重点工程——贵州东风电站截流成功。大坝,从俞崇尚局长倒下的地方开始浇筑……事隔半年,我们去东风电站采访,九局的上上下下还在说:我们的局长象大坝一样忠诚、廉洁,你们做记者的,为什么不写写他?!  相似文献   

17.
正事业铸就精神,精神成就事业。核工业精神形成于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强军梦;发展于军民融合、自主创新的核能梦,弘扬于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中核梦。无论是"两弹一艇",还是中国大陆首座核电站、自主研制铀浓缩离心机,"华龙一号"走出去,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的力量是"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关于核工业精神,有太多的人和故事被大家所知,以王淦昌、邓稼先、郭永怀等两弹一星元勋为  相似文献   

18.
突尼斯今电 4月19日清晨,在突尼斯北郊的一个院落里,巴解组织领导人,以及许多巴勒斯坦群众怀着沉痛的心情,向巴勒斯坦革命武装力量副总司令阿布·杰哈德的遗体告别。站在人群中的巴解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身着绿色作战服,腰间佩带着手枪,脸色显得十分悲痛。他面对着烈士的遗体,用坚定的语调说:“亲爱  相似文献   

19.
《瞭望》2003,(27)
2003年初春,北京遭遇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北京市殡葬管理处及其有关殡仪馆,在市“防非”指挥部和民政局的直接领导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出色地完成了非典逝者遗体的运输、火化工作以及部分非典医疗废弃物的焚烧任务。参战的首都殡葬职工同样选择了“与亲情隔离和危险亲近”。民政部李宝库副部长在慰问首都一线殡仪职工时盛赞他们“同样是最可爱的人!”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纪念逝者的习俗。我国民间就有把丧事与婚事并称为“红白喜事”的说法,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但由于民族、时代、制度不同,处置遗体的办法各有不同,也算得上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了。 印度尼西亚发现一座至今仍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条件下的巴布亚人的村庄,这里人死后是在篝火上进行火化的。全体村民都要参加庄重的火化仪式。人们给自己的身体和面孔抹上褐色和黑色的粘土,以示哀悼。火化时给死者遗体抹上猪油,把他仰面朝天放在一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