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正今年是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军福建80周年。6月9日至16曰,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巡视员刘云刚带领调研一组,先后到揭州市晋安区、连江县、罗源县和三明市尤溪县、宁德市蕉城区等地,就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邊经福建相关革命遗址进行专题调研,实地考察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降虎战斗等32处革命遗址,并与相关单位进行了座谈。此次调研,新发现了红军北上抗日  相似文献   

2.
正为纪念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成立80周年和红军长征出发80周年,缅怀红军不畏艰苦、英勇战斗、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重温先辈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高尚情怀,8月21日至22日,中共福州市委党史系统党员干部职工一行40余人赴晋安、连江、罗源,沿着当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福建征战福州、攻克罗源所经过的路线重走红军路。在晋安区降虎村,大家参观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军福建陈列馆,省委党史研究  相似文献   

3.
周林逄  陈凤禧 《福建党史月刊》2006,(11):I0003-I0004
1934年8月24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轻取福安穆阳镇后,挥师北上,途经周宁县的三门桥村,然后向浙江庆元方向前进。在周宁期间,先遣队沿途散发《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联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相似文献   

4.
《党史文苑》2010,(6):F0002-F0002,F0003,F0004
上饶地处赣东北,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被毛泽尔同志誉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亦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诞生地和出发地。全市共有革命遗址246个,其中,重要党史事件和霞要机构旧址8/1个,霞要党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56个,革命领导人故居5个,烈士墓9个,纪念设施27个,已损毁65个遗址。其中,  相似文献   

5.
《福建党史月刊》2006,(3):I0004-I0004,1
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冲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掩护中央主力红军战略转移,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以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1934年7月,在寻淮洲、乐少华、粟裕、刘英等率领下,抗日先遣队由瑞金出发入闽,途经长汀、连城、永安、大田、尤溪、延平、古田、闽清、闽侯、福州、连江、罗源、宁德、福安、周宁、寿宁、浦城等地北上抗日。抗日先遣队沿途宣传我党抗日主张,广泛发动群众,消灭国民党有生力量,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推动了福建革命斗争蓬勃开展,为长征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6.
<正>在中央苏区革命斗争史领域中,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是一个令人关注而研究又相对薄弱的重要课题。其中,有的因史料挖掘不够,仍有待深入探讨;有的则因研究视角不同而尚存争议,如它的组建决策、战略行动意图、失败原因、历史地位与作用等问题。在此,笔者不妨就这些问题谈一谈个人的认识和看法,以就教于学界同仁。一、组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决策是如何作出的组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决策是如何作出的?以往论著或是囿于史料不足,或是认  相似文献   

7.
为了策应中央红军主力长征,1934年7月,由红七军团组建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受命从江西瑞金出发,冲破国民党军的前堵后追,牵引了大量“围剿”中央苏区的国民党部队,转战福建、浙江、江西和安徽4省,最后在江西怀玉山失败。长期以来,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浙西地区活动的历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图以浙西地区在当时的战略地位作为切入点,从中革军委的部署,北上抗日先遣队“三进三出”浙西的战斗历程,及在浙西地区的最后决策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阐述浙西地区对于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1934年8月,党中央组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挺进闽浙皖赣4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推动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扩大党和红军的影响,策应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粟裕存担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和红军挺进师师长期间,曾率部二进闽北游击区.  相似文献   

9.
<正>一、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性质和它所面临的形势、任务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把民族革命、民族解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大举侵占中国东北。九一八事变标志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  相似文献   

10.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作为红军长征的序曲,无论其对第五次反围剿的作用,还是在闽浙皖等省的影响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一些认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悲剧是中革军委的"错误决定"造成的观点,本文从中央战略的角度作分析,认为:一是中央决策红军攻打福州,不仅能够造成更大的声势,更能吸引国民党军去守卫福州,从而减轻中央红军的压力。二是继续要求红军北上反映了当时中央决策者的意图,即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重要任务是吸引和破坏,以减轻中央红军的压力。三是前后矛盾电报的重要原因是,中央根据形势变化,考虑部队的不利的局面,才作出了这样的决定。四是红十军团成立后第十九师为什么还要继续北上,是因为当时中央红军处于不利的局面,需要外围红军部队采取行动,予以配合。五是红军汤口会师,是为了摆脱困境,化被动为主动。从而更为全面地看待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这段历史,弘扬革命精神,还历史以真实。  相似文献   

11.
正背景介绍一九三四年七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挺进白区,经福建长汀、大田、尤溪、谷口、水口,直逼福州近郊,占领罗源县城,受到白区群众的热烈欢迎。一九三四年八月十五日,红军总政治部编辑出版的《红星画报》第十二期刊载宣传漫画《抗日先遣队最近的胜利》,介绍北上抗  相似文献   

12.
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冲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掩护中央主力红军战略转移,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以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1934年7月,在寻淮洲、乐少华、粟裕、刘英等率领下,抗日先遣队由瑞金出发入闽,途经长汀、连城、永安、大田、尤溪、延平、古田、闽清、闽侯、福州、连江、罗源、宁德、福安、周宁、寿宁、浦城等地北上抗日。抗日先遣队沿途宣传我党抗日主张,广泛发动群众,消灭国民党有生力量,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推动了福建革命斗争蓬勃开展,为长征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3.
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第三次协作会议,于一九八五年九月十八日至二十三日在杭州市召开,与会者六十五人。这次会议重点审议了《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及其斗争》和《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等协作专题,会议还就《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整理和丛书编纂方案充分交  相似文献   

14.
1934年8月,党中央组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挺进闽浙皖赣4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推动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扩大党和红军的影响,策应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粟裕在担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和红军挺进师师长期间,曾率部二进闽北游山区.  相似文献   

15.
1934年8月21日晚,为了配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渡河解放穆阳,中共桂林支部和穆阳船民工会根据上级指示,紧急动员革命群众和船民搬来家中门板、杉木、麻绳等,在穆水溪碓磨濑地方搭起浮桥,并准备好一批溪船,及时让红军顺利通过。22日凌晨,先遣队由闽东独立团为向导经福安潘溪、西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革命最为艰难之时,中央因何组建抗日先遣队和红军挺进师?先遣队和挺进师艰苦卓绝的斗争,与长征这一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历史转折的实现有何关系?本文的结论是:先遣队组建和北上的战略意图是为了实施红军主力战略转移;挺进师的组建和入浙,与先遣队北上一脉相承,是战略策应长征的需要;先遣队和挺进师艰苦卓绝的斗争,从战略上策应了红军主力长征,为长征这一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历史转折的实现,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方志敏、北上抗日先遣队与长征的关系是学术界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肯定方志敏等领导的北上抗日先遣队揭开长征序幕的历史地位;用具体的历史事实说明他们策应中央主力红军战略转移及其对铸就"长征精神"作出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8.
方志敏、北上抗日先遣队与长征的关系是学术界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肯定方志敏等领导的北上抗日先遣队揭开长征序幕的历史地位;用具体的历史事实说明他们策应中央主力红军战略转移及其对铸就“长征精神”作出的历史贡献。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9.
《福建党史月刊》2016,(11):24-26
正为了宣传和推动抗日,策应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调动国民党军回撤后方,1934年7月5日,中革军委决定,由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到敌人深远后方,进行广大的游击活动,经过福建而到浙皖赣边行动"。7月6日,北上抗日先遣队6000余人,其中福建子弟兵3000多人,在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率领下由瑞金出发,于9日到达福建  相似文献   

20.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是由红七军团军团部及其所属的十九师为主整编组建的,整编前,红七军团曾在连城一带活动。1934年7月10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抵达连城县境。在连城时,先遣队接到中革军委电令:配合红二十四师打击国民党东路军第四纵队李延年部。后因故未果,部队遂急速向东,朝永安方向前进。先遣队路经连城时,沿途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号召全国民众,包括国民党军队中决心抗日的分子,一致起来援助苏维埃和红军,援助抗日先遣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