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化与政党意识形态的关系,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调整与先进文化的选择发展,是政治学问题,也是文化学问题。文化选择是与经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政党意识形态总是以各种方式影响或主导着文化发展的方向。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党意识形态影响并主导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适时调整政党意识形态,始终保持执政党意识形态的时代性、先进性和强大的政治凝聚力。  相似文献   

2.
试论政党形象塑造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瑞 《唯实》2008,(11):28-31
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政党形象,特别是执政党的政党形象已经成为影响其执政地位的重要因素。政党的执政绩效、领袖权威和自身建设对政党形象的塑造具有重大影响。同时,大众传媒和意识形态教育在政党形象塑造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冉昊 《新视野》2021,(3):113-119
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如何影响福利分配?传统观点认为,民主制度有利于增加福利分配。研究发现,包括民主选举制度、政党和政体在内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对福利分配产生重要影响。这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民主选举制度和选民偏好、政党属性和政体形式都各自具有内部差异性,加之其所嵌入的市场经济制度类型不同。重新梳理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与福利分配之间的差异化关系,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民主选举制度并非全都促进民生福祉与社会公平,西方左翼的社会民主党也未必都实施高福利分配政策,以及联邦制民主政体也可能实施比单一制民主政体更为强有力的福利分配政策。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与福利分配的这些最新变化,一定程度反映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希图通过自我调适以应对其政治社会发展的新问题,这有助于我们打破福利国家都输出高福利分配政策的窠见,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制度多样性与福利分配政策差异性之间的多重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4.
美国是个典型的选举制国家,美国两大政党,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其基本功能是围绕总统选举和议员选举来进行,包括招募候选人、为候选人提供经费支持、沟通候选人与选民的关系、争取多数选民支持本党候选人等,都可以看到政党在选举中发挥出的政治作用。但是共和党或民主党成为执政党后,能否像西方  相似文献   

5.
极右翼政党是当代西欧社会中不容忽视的一支政治力量。它对西欧社会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极右翼政党在竞选过程中,提出吸引公众的议题,不仅对主流政党施加了压力。达到了与主流政党分享制定政策的权力,而且提高了极右翼政党自身在选民心目中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主流政党面对极右翼政党的挑战不得不做出回应,采取各种方法和策略抑制极右翼政党力量的生长,来自市民社会的力量也从非国家层面对极右翼政党进行抵制,在西欧出现了极右翼政党和主流政党互相博弈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构建学习型政党是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是执政党的一项重要职责。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一方面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继承和创新;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意识形态的传播机制,将相应的价值、理想和信念内化到人们的心理层面,使党的意识形态政治社会化。而在这个过程中,构建学习型政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构建学习型政党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是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必然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在竞争性体制下,各个政党通过赢得多数选票(选民票或选举人票)来赢得执政权;而哪个政党能执政(直接反映在选民投票中)也会受制于多种因素。多数学者关注的是国内情势对大选的影响,本文则将重点置于外部因素,力求去探索外部因素对于政党执政(或不执政)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论文以欧洲债务危机时期的欧洲五国——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为例,因这五国受欧债危机影响最为严重(被戏称为“欧猪五国”),并导致执政党下台和提前大选。论文具体描述这五个国家受危机的影响程度、提前大选的结果和选后政府组建情况,并探讨外部经济危机之于政党执政的影响。基本结论是:外部危机对于政党执政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对于外部危机是如何引起国内政治力量的变化和博弈,仍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柴宝勇 《探索》2011,(3):69-73
政党认同的四个主要形成基础是政党意识形态、政党领袖、政党组织和政党绩效,它们分别构成了形塑政党认同的意识性资源、组织性资源、魅力性资源和功绩性资源。参政党认同是中国政党认同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与执政党认同有所差异而又存在一致性。从政党认同的形成基础看,中国的参政党认同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是:在政党意识形态方面,参政党的政党属性和政党目标遭到部分人的怀疑和否认;在政党组织方面,参政党的政党认同度受到削弱——政党观念淡化、党派成员发展和范围的限制、基层组织的弱化;在政党领袖方面,参政党领袖的政治素质出现了一些变化;在政党绩效方面,参政党派政治功能的弱化,导致社会公众对民主党派参政绩效的认同度降低,甚而对于民主党派的存在意义产生了怀疑。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加强"中国的民主党派是政党"这一意识的塑造和巩固;二是要加强参政党的组织建设;三是要着力培养各参政党领袖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素质,并塑造参政党领袖的人格魅力和政治影响力;四是要强化参政党的政党功能,充分发挥绩效认同。为此,必须从国家制度的层面上给予保障,以加强对参政党功能发挥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民粹主义政党崛起导致西方社会左右政治新的失衡,并引起欧美政党政治体系、尤其是政党的结构性变化,可以从欧美政党政治的意识形态图谱、政党格局的结构性变化以及政治或政策趋向等几个方面去评估。  相似文献   

10.
政党意识形态作为政党的软件系统,体现着政党的政策、纲领和核心价值理念。同时,作为政党的政治灵魂,政党意识形态直接关乎到政党的自身状况及其发展前景。本文旨在回顾前苏联政党意识形态解体这段历史,为我国社会主义政党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反思空间,并立足当前,分析国外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现状,把握其发展动态与规律,为我国政党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可借鉴性的参考和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专注于提升意识形态合法性,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执政后建构政治合法性的共同战略选择。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这一选择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建构起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但单纯的意识形态合法性无法支撑工人阶级政党执政的整个合法性基础,而且极易陷入“意识形态合法性困境”。超越意识形态合法性困境的关键,在于加强体现政治共同体价值共识的政治制度体系的建设,从政治结构的合法性中导出政党执政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2.
一美国国会议员是美国实行议会民主的主体,在美国的内政外交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围绕着议会政治,美国议员和选民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政治关系。这种特殊的政治关系,体现了美国政治制度设计的理念,反映了美国民主政治所涉及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分析这些理念和矛盾,可以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美国议会政治的理解。1、美国议员产生的历史渊源——体现民意,限制民意。  相似文献   

13.
面对世界形势新变化和时代主题转换的影响,以及政党政治自身发展进化的现实,执政党大都作出回应,被迫对自己的意识形态进行相应的调整或改革。意识形态中间化的价值理念是一种规避执政风险、适应全新执政环境的比较好的调适方式,是执政党为达到扩大政党社会基础、实现政党现代化、增强政党社会竞争力、谋求执政合法性等基本价值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在香港政党政治的发展进程中,香港社会政治思潮兼容化倾向已是一个明显现象,这是香港政党调节政党政治,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一种行为。香港社会政治思潮兼容化倾向表现在奉行相同的核心价值观、"为了反对而反对"的政治行为导致它们经常与政府唱"对台戏"、注重发展经济与民生的政党行动指南、以实用主义态度对待意识形态等。我们要理性看待和研究香港社会政治思潮兼容化的倾向,分析其根源与本质,以增强内地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15.
选举是选民行使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活动。然而在基层的直接选举中出现了"选举阻隔"现象,即广大选民对代表候选人的情况缺乏应有的了解,而代表候选人被动接受选民投票,双方缺乏应有足量的互动,所形成的"迷茫的选民"和"陌生的代表候选人"的状况,从而妨碍选民参选实质民主的推进。本文提出"选举阻隔"的概念,从直接选举的现状描述入手,分析"选举阻隔"现象的后果及形成原因,并建议通过完善代表候选人介绍的内容和形式来消除"选举阻隔"现象,切实深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6.
面对世界形势新变化和时代主题转换的影响,以及政党政治自身发展进化的现实,执政党大都做出回应,被迫对自己的意识形态进行相应的调整或改革.意识形态中间化的价值理念是一种规避执政风险、适应全新执政环境的比较好的调适行为,是执政党为达到扩大政党社会基础、实现政党现代化、增强政党社会竞争力、谋求执政合法性等基本价值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罗阳 《求实》2006,(4):60-62
在现代意义的政治生活中,政党制度与民主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学者认为,尤其是在西方理论界,只有“竞争性政党制度”才能保证民主的真实性与有效性。而“非竞争性政党制度”却是无法保证民主的,是与民主不相容的。本文则认为:民主建设不在于政党制度的选择而关键是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在非竞争性政党制度下,执政党发展民主应着重处理好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党政、党群以及党际这几对关系。  相似文献   

18.
何阳  高小平 《求实》2022,(4):82-95+112
以村民委员会选举为实践形式的选举民主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选民结构决定着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结果和选举绩效。村民委员会选举中选民结构从初始状态到最终状态呈现出具有选举资格人员在数量上远超参与有效投票人员的现象,且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是否“在场”等维度上具有多重特征。选民结构主要缘于村民委员会选举中形成的过滤机制,通过动力、信息、成本和村民选举委员会干预等过滤网对具有选举资格人员展开了层层过滤。要引导村民委员会选举中的选民结构理性回归,以村民委员会选举中的过滤机制为突破口,拆解动力、信息、成本和村民选举委员会干预这四层过滤网,增强村民参与村民委员会选举的内生动力,规范村民委员会选举信息公开发布机制,降低参与村民委员会选举的各种成本,并强化对村民选举委员会行为的监督。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欧政治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西欧各国社会党大都采取积极行动适应政治生态的变化趋势,通过纲领和政策调整以迎合选民的要求和形势发展的需要,调整后的西欧社会党迎来了执政或参政的高潮,进一步推动了战后"共识政治"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政党向社会作出反应,代表某种社会利益;社会阶级、阶层或群体选择支持政党的政治主张,并自觉追随政党的政治行为。在政党代表民众与民众拥护政党的互动中,政党充当了民众的代言人和领路人,民众形成了政党的社会基础和力量源泉。民主党派社会基础的演变主要经历了“革命时期的阶级联盟”、“改造时期的特殊群体”和“改革时期的政治联盟”三个历史阶段,社会分层、政策变量和政党权威是民主党派社会基础变迁最重要的三个影响因素。新世纪新阶段,适应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和知识分子队伍变化的新情况,民主党派社会基础也应适时调整、适度拓展,以增强民主党派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提升多党合作的团结面和包容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