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的一种延伸,它提高了社会管理运行速度,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且网络问政的效益日趋显现出来。但在虚拟社会管理中仍存在诸多的不足与缺陷,如虚拟社会管理理念偏狭、管理方式陈旧、管理立法滞后、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因此,要提高虚拟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政府必须把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管理统筹结合起来,改革创新虚拟社会管理理念,转变改进虚拟社会管理方式,加强虚拟社会管理法制化建设,建立健全虚拟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消解发生在虚拟社会中的种种不规范行为对现实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当前,正是我国进一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战略机遇期,而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已迫在眉睫。因为它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是现实社会的"投影"和"映射",且日益渗透到现实社会的各个角落,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因此,认清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性,积极探寻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创新的新策略,不但有利于推进网络虚拟社会走向善治,而且也是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创新须臾不可缺少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3.
"网络"与"现实"相互融合、相互嵌入的社会环境造成了虚拟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网络失范现象严重、意识形态斗争激烈、政府公信力面临危机、信息安全缺乏保障。从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分析入手,探索网络热点与群体行动的联动机制,正视流动空间与地方空间的冲突,形成虚拟社会治理的逻辑。依据中国虚拟社会管理的现实要求,汲取国内外关于虚拟社会管理的有益成果,虚拟社会善治是发展的必然选择。新时期,应该通过转变传统意识与理念、法律与道德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多元主体协同善治等路径方式来维护虚拟社会的公共秩序,实现虚拟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党政干部论坛》2011,(9):28-29
胡锦涛总书记2011年3月19日在省部级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讲活中强涮: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信息网络管理,把加强虚拟社会管理提上了与现实社会管理同等重要的位置,可谓高屋建瓴。2011年大事要事多,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宣传思想工作的任务很重,正确引导网上舆论走势,科学化解网络舆论握力,努力维护网络舆论生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网络社会是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虚拟社会.网络意识形态是基于虚拟的网络社会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是网民看待网络世界的有机的思想体系,代表着网民的阶层利益,指导网民的"行动",并通过虚拟社会反作用于现实社会.研究网络意识形态及其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网络运用的广泛普及,一种与现实社会并在的人类社会存在的新形式--虚拟网络社会正在网络空间中逐步形成。通过转变观念,推进网络管理法制化,健全网络安全技术管理手段,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生态环境,构建健全的网络道德体系,强化各级政府的服务意识等途径实现对虚拟网络社会的有效管理,也是遏制网络治理性危机,走向网络善治的最佳维度。  相似文献   

7.
戚攻 《探索》2000,(Z1):99-101
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升级和质量的提高,正延伸和拓展出一种新型社会——网络社会(许多人又称之为“信息社会”)。这种新型社会与现实社会最大、最首要的区别,在于它的虚拟性质。从虚拟与实有的角度判断,网络社会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或传统社会、现代社会相对应的不同理论……  相似文献   

8.
网络虚拟社会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覆盖面影响着整个社会,高校党建工作如何在网络虚拟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和导向作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正确认识网络社会,探索网络虚拟社会对高校党建工作模式、工作对象、工作手段、工作队伍、工作环境的影响,是新时期做好高校党建工作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9.
以生产工具的创新为标志的技术革命,不仅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且也带来了人类生存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在当代,伴随着虚拟技术的出现,人的生存方式也呈现出“非现实性存在”的虚拟化特征,这不仅表现于在计算机网络中,人以数字化的方式出现,而且也表现于人的现实的角色及其关系在网络社会中发生虚拟变化,这预示了一种有别于现实生存的虚拟生存这一种新的生存方式的确立。从本质上说,虚拟生存是对现实生存的虚拟性超越。  相似文献   

10.
一、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产物 当今的社会,是个信息社会,网络社会.所谓网络社会,就是运用信息通讯、网络技术,把现实社会的结构、关系、状态和现实环境条件,进行"再塑"、"虚拟",用数字和符号表示出来,整合并创造出的一种新的社会.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民众交换讯息、表达诉求的主要媒介.尤其自媒体时代的来临拓展了舆论传播空间,丰富了民意表达方式,同时也引发了新的舆论难题.在此形势下,我们应提高虚拟社会管理水平,尊重规律,强化职责,完善互联网舆论引导体系,促进网络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2.
网络伦理构建何以合理可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虚拟社会伦理生活不同于现实实存社会伦理生活。因此,对由网络虚拟生活所引发的诸如自主自由与责任淡化、价值多元与道德冲突、非人性化与道德冷漠等基本伦理问题的解决以及网络伦理的合理构建,也就不能只停留于对个体德性的要求,而应从网络虚拟社会自身特点与内在矛盾,以及网络生活的基本伦理问题的生成、运行和实现机制入手,以制度同意为着眼点,方可使网络伦理构建具有现实的合理性和实践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时代,网络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与生产的重要工具,网络生活已经成为人们一种独特的生存状态。而网络社会从来都是现实社会的虚拟表达。近年来流行的“网络道德张扬”这一现象及其理论范畴,就是现实社会中各种道德张扬现象的具体反映。本文拟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网络道德张扬的具体主体入手来较为深入地探讨这一现象的成因及其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虚拟社区一般是指一群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彼此沟通的人,他们通过互联网彼此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在一定虚拟范围内如同朋友般彼此关怀,从而形成网络虚拟的团体。这样的虚拟社区有社区通讯、沟通服务、发表意见、网络交易等现实社会的功能,人员交往具有超时空性、匿名性和符号性,人员流动较为频繁。但是,  相似文献   

15.
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助推下,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在虚拟社会得以重演,已构成当下政府面临的一种新形势新挑战。因此,如何防范应对已成为构建和谐网络虚拟社会的重要议题。政府应加强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监控和引导,完善利益表达与整合机制,完善信息发布机制建设,强化官员问责制度,对于那些恶意发布虚假信息或恶意中伤报复的网络行为人,更要采取行政和法律手段进行惩处。  相似文献   

16.
丁奕丹 《世纪桥》2013,(3):135-137
以网络技术为中心的新媒体时代把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紧密联系起来,网络围观即为最典型的一例。它使网民低成本地参与,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而受到公众热捧。然而网络围观亦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对社会管理起到一定导向、促进作用,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因此,如何让正确认识网络围观与社会管理的关系,有效地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使网络更好地为社会管理服务,则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升级和质量的提高,正延伸和拓展一种新型社会——网络社会。这种新型社会与现实社会最大、最首要的区别,在于它的虚拟性质。网络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网络,网络的实质在于为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环境和空间。正是在这个虚拟的空间,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条战线。  相似文献   

18.
网络对于社会生活的深度介入极大地模糊了现实与虚拟双重空间的边界,各种社会经验、话语和权力主体在不同时空中不断碰撞、整合,促使网络社群逐渐成为现实社会中重要的人际关系模式之一。网络社群虽然是弱关系连接却打破了人们的固有认知,能够短时间内聚集强大的社会资本,并能从虚拟走向现实,显著地作用于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并在现实生活中持续产生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凭借网络平台的信息传播优势,网络社群对于社会舆论导向甚至是公共领域决策都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网络社群运行特征与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及时把握网络社群行为的发展动向,充分认识网络矛盾冲突对于现实社会矛盾的倒逼机制,进而实现对于网络社群行为的有效治理,有助于优化我国公共决策体系架构,降低引发群体性公共事件的社会风险,推动我国社会治理体制的全面升级。  相似文献   

19.
蓬勃发展的网络虚拟社会对党的建设提出了崭新课题。党的建设必须顺势而为与网络共舞,方能兴网络之利,除网络之弊。一要树立党管网络新观念,努力使网络虚拟社会成为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要阵地;二要完善执政方式,努力使网络虚拟社会成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加速器;三要提高网络素养,努力使网络虚拟社会成为党员干部转变作风的助推器;四要加强设施建设,努力使网络虚拟社会成为加强党建工作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20.
交往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在现实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交往可以分现实社会交往和网络虚拟社会交往。网络交往这一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有利于提升人的主体性,丰富人的本质,对于大学生而言,能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