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中国劳动力流动问题置于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背景下,梳理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劳动力的城乡流动格局及与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相关关系.改革开放前三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本质上是经济不景气阶段政府借助农村来缓解城市失业压力.从80年代农村劳动力就地安置到90年代初出现“民工潮”和“三农问题”愈演愈烈,内含着既得利益集团主导下的涉农政策方向转变.新世纪初“三农新政”和新农村建设战略,吸纳了大量过剩资金和劳动力,是中国能迅速走出2008年华尔街金融海啸所引致的全球经济萧条的重要的未雨绸缪之策.综上,农村因作为中国的资本和劳动力“蓄水池”而具有“无风险资产”的特征,对于维护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未来的国家战略应继续强化这一功能.  相似文献   

2.
我国地域广阔且人力资源分布不平衡,因而劳动力流动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本文聚焦于劳动力流动与就业关系的分析,探讨如何通过有效措施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实现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促进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结构优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力流动行为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劳动力文化程度、所处环境、年龄、性别、流动形式、思想观念、家庭结构等差异是影响劳动力流动行为的重要因素。单亲家庭和多子女家庭、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对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行为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近年来,在“银发浪潮”的冲击下,农民老龄化具有数量多、基数大、速度快于城镇和未富先老等特点。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青壮年劳动力开始大量流入城市,流人发达地区的一些新经济组织(外资独资、合资、民营、股份制等企业)。其结果,造成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城市,国家一些粮食主产大省农业劳动力结构形成由青壮年为主干变成以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为主干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邓晰隆  陈娟 《求实》2008,(3):89-91
农村劳动力低市场化流动制约着农村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从而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城乡差距持续扩大.本文从这一现象出发,分析其原因,分别从破除城乡户籍壁垒、提高农民素质和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希望以此提高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市场化程度.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在产业问、地域间流动性就业的特有经济现象.本文在概念界定、规模计量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对山东省农业富余劳动力流动性就业的规模进行了测算,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乃至整体宏观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受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由不发达地区(农村)向发达地区(城市)流动以便寻找就业机会来增加收入。本文对农村劳动力在地区间流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人民公社初期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存在两种不同的流动类型,即国家计划控制下的流动和农村劳动力的自发流动。从性质来看,当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有发展性因素,但主要是生存性流动。显然,这与传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理论并非一致。出于建立计划管理的需要,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进行了干预。然而,尽管过分的人为干预并不可取,但二元社会的形成并非根源于户籍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9.
农业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理想状态下农业劳动力转移能够促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但现实条件下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却没能有效的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本文尝试对理想状态下农业劳动力转移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行论证,并试图找到我国劳动力转移没能有效促农业现代化的现实原因,旨在为实现农业劳动力适度有序转移以及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带来巨大的资源配置效应,但是这种经济增长效应在城乡间是如何分割的,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文章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既有研究进行了述评,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扩大的悖论进行了解读,并提出了加快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重新配置。农业劳动力转移一方面提高了农业劳动力综合素质、促进了土地合理流转、提高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又制约了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务农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下降、导致农业科技推广困难,农业比较效益低下。要走出困境,一要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二要加强农业劳动力培训,提高务农劳动者素质;三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种植比较效益。  相似文献   

12.
王全峰 《学习论坛》2002,(12):44-46
研究观念更新与河南农业现代化建设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 :一是观念更新在整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及河南农民的观念素质现状 ;三是改变河南农民观念滞后的基本步骤、措施和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3.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理想状态下农业劳动力转移能够促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但现实条件下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却没能有效的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本文尝试对理想状态下农业劳动力转移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行论证,并试图找到我国劳动力转移没能有效促农业现代化的现实原因,旨在为实现农业劳动力适度有序转移以及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滕卫双 《党史文苑》2010,(6):61-62,77
农民是农业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息息相关.河南省作为全国农民人口大省、全国农业主产区,全方位提高河南农民的整体素质,对于加快推进河南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及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意义都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5.
16.
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否转移出去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本文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认为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论有缺陷,提出在我国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一个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四川省成都市农村女性劳动力迁移流动情况的抽样调查为基础,通过数据统计描述,归纳四川省农村女性劳动力迁移流动呈现的基本特征及其目前的弱势处境,提出应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强化政府保护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职能,加强农村女性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农村女性劳动力素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从而促进四川省农村女性劳动力良性迁移流动。  相似文献   

18.
马书琴  陈曦 《奋斗》2004,(12):34-35
农业劳动力能否在经济结构演进的过程中顺利实现职业转换,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其素质能否满足非农产业的要求。一名劳动者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化教育水平,才能顺利进入新的生产部门,很快适应新的生产环境,并且经过职业培训,很快掌握较为复杂的生产技能。在我国的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进程中,率先从农村进入城镇,并能在城镇  相似文献   

19.
劳动就业问题就是经济问题,也是产业问题,宁夏地处西北,经济落后,隐性失业较重,倒闭企业和半停产企业也很多,分析造成宁夏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客观因素,提出解决宁夏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途径,将给劳动力的就业提供良好机会,更好地发展宁夏经济。  相似文献   

20.
于忠龙 《唯实》2009,(1):67-70
劳动力产权是指劳动者按照劳动贡献享有收益的权利。劳动力产权应该从自然权利上升为法定权利,而旧有法权体系的局限使得新型法权体系的建立成为必妻,使过去法律对人权的关怀仅注重对人的外在物权利的确认与保护,向着对人的内在物权利的确认与保护方面发展。从法学视角研究劳动力产权有利于推进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法制化,以及相关法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