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始于1979年,当时仅为1400万美元。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对华投资虽然有较大的增长,但与欧美国家相比增长的速度缓慢。在“广场协议”以后,日本为了应付日元升值压力,开始大量购买外国的企业或在外国开设工厂,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其中也包括加大了对华直接投资力度。这一时期对华投资大都集中在非制造业上,例如饭店、宾馆等回收较快的非工业性生产领域;对制造业的投资仅限于小规模试验性投资。1984—1985年以及1988年曾出现了两次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高潮。  相似文献   

2.
自1979年日本开展对华直接投资以来,经历了一个起伏多变的发展过程,如今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投资大国。中国加入WTO,进一步开放市场,放宽对外资限制是一种必然趋势。这无疑会对与中国有着密切经贸关系的日本产生重大影响,为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为此,中日双方有必要共同努力,采取更积极的对策,促进  相似文献   

3.
从日本开始对华直接投资以来,两国在这一领域的合作就不断加强。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入世后明朗的发展前景,对日本新一轮对华直接投资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本文通过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特征以及新世纪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转移趋势后,提出了优化日本对华投资产业结构的对策,旨在吸引更多的日资,使其在中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与中日贸易关系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理论分析 日本一桥大学的小岛清教授于70年代提出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亦称切合比较优势原理),其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部门,即边际产业部门依次进行,而这些产业是东道国具有明显或潜在比较优势的部门,如果没有外来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东道国这些优势不能被利用,因此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就可以利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外国对华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其中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是中国吸引外资的重要方面。战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从1979年的第一件开始,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先后经历了起步阶段、稳步发展阶段、挫折徘徊阶段、快速发展阶段、重新审视和定位阶段。据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统计,截止到2001年底,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项目件数累计为22380个,合作金额达441亿美元。2001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实际执行金额在香港、美国、维尔  相似文献   

6.
林泓 《当代亚太》2007,(12):53-59
2006年世界直接投资比上年增长25.8%,日本海外投资增长10.6%,达到1990年来最高水平,但对华投资却在时隔七年后首次下降6.3%.投资重点仍在制造业,但金融流通等服务业大幅增长,表明日本对华投资结构发生重要变化,将进入升级换代时期并可能调整对华投资战略.面对日本对华投资新动向、新特点,山东应抓住中国举办奥运会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齐鲁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加强招商引资软环境建设,并增加综合吸引力,重点加强第三产业的招商引资,同时加强理论研究和相关的数据库建设.  相似文献   

7.
8.
9.
本文分析了1985~1993年间美国对日本直接投资挑战的应对。文章借助国际政治经济学第二代学者创立的利益—制度分析框架,从国家、国内以及国际三个层面阐述了美国的应对之道。美国联邦政府、州以及地方政府在对待日本直接投资方面有着不同的目标函数。对联邦政府而言,保持国家安全与国家竞争力之间的相互协调的相对获益考虑,是其对日本并购性直接投资采取严厉措施的主要原因.而对州及地方政府来说,增加税收和扩大就业等经济方面的考虑,则是其欢迎日本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在国际层面上,日美跨国公司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并由此在乌拉圭回合催生了国际直接投资制度。日美两国政府和各自的跨国公司试图通过国际制度来协调两国利益冲突,并通过建立国际性制度来扩展其利益。  相似文献   

10.
东南亚华商对华投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望波 《当代亚太》2006,23(4):47-51
改革开放以来,东南亚华资与港资是中国大陆成功引进外资的开路先锋。东南亚华商对华投资最显著的特点是以中国香港为中介对中国大陆进行投资。1992年以来,东南亚华商对华投资有了显著的增长。随后,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也由于西方资本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东南亚五国以及中国香港的投资在中国大陆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但是,东南亚华商以中国香港为中介积极投资中国大陆的趋势依然不变。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都是资本输出大国,但两国的相互直接投资却呈现出规模相差悬殊、行业分布各有侧重、投资方式迥异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与中日两国各自的比较优势、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引资政策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这些影响因素的改变,未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将在稳步增长中进行结构调整,由低端制造业向中高端制造业以及非制造业转移。而中国对日直接投资则将进一步释放增长潜力,在增加对旅游、房地产等非制造业投资的同时,对制造业的投资也将呈增长之势。长久以来两国相互直接投资规模严重失衡的局面将得到一定的改观,两国间的相互直接投资或将迎来良性互动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积极主动地加快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举动,扭转了日本对外资长期封闭的局面,其引进的外国直接投资不仅在规模上出现了新高潮,而且在引进外资的方式和领域上也有了新的变化。这说明,90年代长期低迷的日本经济要想重振雄风,不仅需要国内资金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外资的加入。为此,日本政府为外资的进入在各个方面创造了有利条件,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跨国投资的热潮对此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日本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变化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东盟各国是日本在亚太地区的一个重要的投资地,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日本对外投资战略的变化和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日本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在规模、国别格局、行业特征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主要探讨这些变化并对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4.
龚洁 《德国研究》2008,23(4):53-58
世纪之交以来,中小企业已日益成为继跨国大公司后经济全球化中的生力军,其海外直接投资活动亦备受瞩目。本文以德国中小企业在华直接投资的示范工业园区——太仓德资工业园区为例,概述全球化背景下德国中小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鉴于日本对华公共外交因中日两国间的历史问题和海洋权益争端问题而逐步凸显出相应的实施困境,长期以来日本对华公共外交处于持续低迷的状态。日本对华公共外交的实施困境表现为内外制约性、迟滞性、顽固性与整体失调性。随着日本对华公共外交实施困境的长期延续,其在对华政策与中日关系方面的作用随之显现,并伴有扩散效应。对于实现日本对华公共外交的破解,日本需要积极改善对华政策中的相关节点,为中日关系真正的发展做出必要的准备与贡献。  相似文献   

16.
日本与欧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对外直接投资,亦称国际直接投资,是指在本国范围以外组织与发展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以寻求将自身的优势同外国的要素投入结合起来的行为。简单的说,就是一种资本输出行为。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这一规律在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是,在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分析上,日本与欧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大相径庭,提出了有自己特色的“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本文拟就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欧美国家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7.
日本教育投资多元化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发展教育--时代的需要投资多元化,实现经济增长,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经济长期高速增长,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为21世纪教育事业的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我国教育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教育结构和体制、教育观念和方法还不能适应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要。"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投资规模、目的、领域和区域分布等方面分析韩国企业与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的变迁过程及其特点。近年来,韩El企业在对华投资目的上越来越倾向于开拓中国市场。对华投资的行业类别上,虽然投资产业集中在制造业的格局没有改变,但是在批发零售业、金融业等非制造业领域也呈现增长趋势。今后,在强化技术开发和零部件采购本地化的基础上,开发建立适应中国消费市场变化的产品与销售体制,积极拓展内陆地区以及二、三级城市市场将是韩日企业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德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拟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基本资料为线索,对德国对华直接投资的总量变化、结构特征、影响因素等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德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日本对华外交的基点,在经济利益、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之间徘徊.冷战结束后,日本对华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反倒变得更加浓厚.这种局面在安倍内阁的"价值观外交"中达到一个高潮,而在福田内阁时期重新进入低潮.21世纪日本的对华外交究竟将做出何种抉择?目前日本还在几种选择方案之间动摇和彷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