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月25日,大连市人民检察院反贪局邀请《检察机关开展涉案人员心理危机自杀预防工作指导手册》的作者之一、该院检察技术处的法医学专家靳跃,给工作在反贪污贿赂和渎职侵权检察一线的70余名干警讲课。在1个多小时的讲课中,靳跃讲授了进行自杀心理危机干预的技巧和在进行自杀干预  相似文献   

2.
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也就是说,每40秒就有一个人自杀死亡。在中国,每年有28. 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也就是说,每两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究竟如何预防自杀的发生呢?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执行主任费立鹏博士。  相似文献   

3.
当一道幸福之门关上了,另一道门会随之打开。但是,我们常常眷恋着那道关上了的门,而看不见另一道门已经打开了。——海伦·凯勒(美国聋哑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自杀,这个听着让人触目惊心的话题,却在校园,甚至在我们周围时有发生,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自杀的预防和救助工作。每年至少有25万中国人死于自杀每人都有烦恼,每人都有不如意。许多人都想过自杀。在中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平均每2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据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统计,自杀已经成为中国死亡原因中排序第五位的原…  相似文献   

4.
狱内自杀事件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人群的自杀状况是:自杀是目前中国第五大致死原因,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加大了自杀的可能,自杀者中45岁以下人群所占的比例较高,农村的自杀率是城市人口的3倍,女性自杀比男性高25%,人际关系危机容易导致冲动性自杀行为。狱内罪犯自杀的情况基本符合以上规律,但又有监狱情境性的特点。预防和减少狱内罪犯自杀行为,关键在于健全管理制度,及时发现苗头,进行适时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5.
胡慧慧 《法制与社会》2012,(11):181-182
我国的农村妇女自杀率高出世界水平,但对人们对的农村妇女自杀一直很避讳,也没有具体完整的统计数据。农村妇女自杀的原因主要是家庭不和谐,家庭经济贫困,生活范围狭小,也受到落后的传统文化影响,欠缺社会救助机制。预防农村妇女自杀,加大教育普及力度,提高农村妇女思想文化素质,畅通社会救助体系,发展地方经济。在产生自杀念头时实行有效的危机干预措施,加强心理救援,帮助农村妇女走出自杀误区。  相似文献   

6.
《政法学刊》2017,(5):97-105
重大突发事件会给民众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并有可能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因此,心理危机干预成为与生命救援和物资援助并列的重要方式。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具有复杂、分类与分阶段开展、持续跟进等特点,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必须构建长效机制。构建该机制需坚持协同性、科学性、普遍性、预防——控制——治疗等原则,内容包括突发事件前的危机心理预防机制、突发事件中的心理应急干预机制和突发事件后的持续心理救助机制,发挥政府的主导责任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罪犯自身性格和心理方面的缺陷及他们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使他们比普通人更容易走上自杀的道路。如何预防罪犯自杀成为摆在监狱部门面前的一个难题,本文将从产生罪犯自杀的原因模式出发提出预防罪犯自杀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政府法制》2009,(18):25-25
为及时发现和预防公务员的心理疾病,日本负责国家公务员事务的人事院日前制作了一本心理疾病预防指导手册,并已向公务员发放。这本心理指导手册的发放对象包括30万名普通公务员和1.6万名管理岗位上的公务员。公务员可以通过手册提示的内容确认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人事院同时希望心理指导手册能帮助公务员减轻职场压力。  相似文献   

9.
自杀的心理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杀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但目前国内的研究焦点主要关注的是怎样预测和预防自杀的发生等方面,对自杀者的心理解剖工作却几乎没有开展。本文重点介绍并讨论了已经在国外开展了40年的针对自杀者的心理解剖工作的概念、工作原则和具体操作方法,为国内专业人士更准确地了解自杀者死亡的心理学原因和其他相关的危险因素,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自杀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陈立成  陈鹏 《证据科学》2006,13(4):302-304
自杀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但目前国内的研究焦点主要关注的是怎样预测和预防自杀的发生等方面,对自杀者的心理解剖工作却几乎没有开展。本文重点介绍并讨论了已经在国外开展了40年的针对自杀者的心理解剖工作的概念、工作原则和具体操作方法,为国内专业人士更准确地了解自杀者死亡的心理学原因和其他相关的危险因素,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自杀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曾弘博 《法制与社会》2010,(34):297-297,305
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如何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机制成为各个高校面临的难题。本文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诱因、预防及干预进行了研究,旨在为高校心理危机防预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杨杰  童丽  陈晋 《中国司法》2005,(6):36-39
心理危机,是由于个体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事件或精神压力,出现自己的资源和应付机制所无法解决的困难,致使陷入焦虑、痛苦、绝望状态,并导致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功能失调。心理危机干预,是围绕个体目前需要,迅速对心理危机做出检查,在短时间内,用简便的心理治疗技术和策略来立即控制和消除危机症状,侧重解决创伤应激内容,使个体在行为表现上恢复到危机前心理平衡水平。劳教人员由于心理承受力差或对未来丧失信心,是相对比较容易陷入心理危机的群体,容易产生诸如精神障碍、绝食、自伤自残、自杀、伤害等危机。因此,掌握劳教人员可能面…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当前青少年自杀问题的现状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青少年生命意识不成熟,抗挫能力弱.指出预防青少年自杀问题应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首先家庭的环境和教育对避免青少年自杀问题尤为重要;其次是必须改变当前中学的应试教育方式,避免无暇顾及学生心理教育和个性上的特点.青少年只有各方面得到均衡发展,才能健康成长.同时法律干预也是预防青少年自杀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在检察实践中,有较多数的检察干警认为保护涉人员合法权益和强化办案安全是互相矛盾的,往往两者割裂开来分析研究,在办案中强调办案安全多,调打击多,对保护涉案人员合法权益不够重视。笔者为,在办理职务犯罪案件时,依法保护涉案人员合法益和办案安全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只有依法护涉案人员合法权益才能有效地实现办案安全。一、依法保障涉案人员合法权益是实现办案安全根本途径对办案安全的认识应做好“三个延伸”。一是将办安全防范工作由防范涉案人员自杀、伤残、逃跑延到尊重涉案人员人格,保护涉案人员合法权益上。是将办案安全防范工…  相似文献   

15.
浅淡灾后心理危机的表现及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雷 《行政与法》2009,(10):36-38
重大灾害性突发事件之后,人们往往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心理调适,使当事人在危机中成长,就可能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精神疾患甚至自杀等不良后果。这种不良后果引发的社会问题比灾难所带来的直接损失更加不可预计。因此,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使灾后精神重建与物质重建同步进行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丁红华  胡雄 《法制与社会》2011,(10):169-171
2010年深圳富士康员工"13连跳"震惊海内外,该事件集中凸显出自杀者、企业及政府都有不可忽视的责任,由此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大城市青年劳务工自杀问题的关注,以及呼唤社会出台一系列应对自杀问题的法治举措。实践证明,缓解或消除迫在眉睫的轻身心理危机与行为,政府部门的积极作为及充分发挥其监管、监督与指导企业的作用和全社会形成的法治干预机制有效可行,社会应对大城市青年员工自杀问题,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公务员自杀案例频见媒体报端,已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究其原因多指向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公务员自杀案例虽然极端,但也反映了这一群体心理危机存在的程度,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在分析公务员心理健康现状及存在心理问题原因的基础上,从自我心理素质的提升和政府综合干预管理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警察职业是和平时期最危险的职业,长期处在高度紧张危险的工作状态使警察存在潜在的心理危机。为了把警察心理危机的负面效应减小到最低,预防是危机干预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丰富文化生活,在实际工作中树立忧患意识,并利用心理测评建立预测体系,以分析潜在的危机并做好准备。在坚持警察主体性、各单位协调性、关注团体一致性和个体差异性的原则下,来争取预防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9.
2005年2月8日,除夕夜凌晨时分,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接到了一个自杀者的电话。在电话的那端,一位女子用近乎绝望的声音说:“大夫我的男朋友不要我了,我也不想活了……”通过对自杀心理进行研究发现,在对自杀者进行心理干预时,存在着类似观众和演员的关系:干预者是观众,自  相似文献   

20.
预防罪犯自杀是“三防”安全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们社会主义监狱保障罪犯人权,实行人道主义的体现。由于环境,心理等方面的复杂因素,某些罪犯基于轻生自杀。以某劳改总队为例,自90年以来罪犯自杀事故没有哪一年间断过,共发生9起,其中1992年就发生3起。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