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很久没有穿过母亲做的布鞋了,今天母亲给了我一双她亲手做的布鞋,在我的心里很怀念穿母亲做的布鞋那种舒适温暖的感觉。从记事起,都是穿着母亲做的鞋长大的,心灵手巧的母亲会做一手好针线活儿,做的布鞋样式好看、针脚细密、适脚、经穿,上小学时,我一度把母亲做的布鞋成为我炫耀的资本,同学都爱围着看我的布鞋,我觉得很自豪,因为,我有一个心灵手巧的母亲。她每年都要亲手给我和姐姐还  相似文献   

2.
母亲的布鞋     
<正>今年的生日,母亲送了我一件礼物:一双手工做的老布鞋。她说"你现在年龄也不小了,不要老穿买的鞋,有时也穿穿老布鞋,舒适透气,对脚有好处。这双鞋是我以前做的,可惜我现在眼睛花了做不出来了,早知道原来该给你多做几双,放着慢慢穿,善待自己,首先从脚开始……"听着母亲的唠叨,我不尽热泪盈眶。我已有很久没有穿过母亲做的布鞋,感受过那种温暖和舒适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工做的布鞋渐渐地淡出了生活的舞台。母亲做布鞋的全部  相似文献   

3.
鞋子的故事     
虔谦 《学习导报》2014,(12):53-53
在我的记忆中,爷爷这辈子只穿过两双鞋,两双鞋的样子都是一样的:就是那种黑布平底鞋,它的样式自然地顺着脚的样式。爷爷走路很轻,并且总是抬着脚跟走,从不让脚跟和地有摩擦,为的是延长鞋的寿命。我之所以记得这个,除了我记得爷爷走路的样子和几乎没有声音的声响外,我自己走路也很保护鞋。爷爷新买鞋的情形我还记得,他手捧着崭新的、结实的布鞋,脸上透露出内心的满足和欢喜。奶奶这辈子好像也只穿过两三双鞋。一双平时出门办杂事时穿,另一双专门走远路及爬山时穿。奶奶每年要步行二十多里路去爬家乡名山灵源山一次,到山上去敬拜佛祖。奶奶的新布鞋,好像是姑姑给添置的。  相似文献   

4.
母亲不是党员,却对党情有独钟。她常用世养上最朴素的语言给我们讲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教育我们:好孩子长大后都要入党。 那年,哥哥入党,母亲给他纳了一双鞋,并嘱咐他说:“你是咱家第一个党员,不要骄傲,也不要害怕困难,穿上娘做的鞋,走党指给的路。”那时,看哥哥的表情真比考了第一名还要高兴。那天夜里我梦见自己也穿上了母亲亲手纳的鞋。 大学毕业,我光荣地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但从母亲慈祥的目光中,我觉察到几分威严与期待,几分冷峻与勉励。择业之际,在面对城市与农村的选择时,我犹豫了。 那晚,我难以…  相似文献   

5.
正那年夏天,我初中毕业后,为了能让我接受更好的教育,将来能够有出息,父母经过一番商量后,决定让我到县城去上高中。父亲经过一个假期的奔波后,终于给我凑够了一个学期的学费和生活费,母亲则日夜为我赶制了两双布鞋,一双是天热时穿的,一双是天冷了穿的。在我去学校报到的那天,母亲用塑料袋将鞋包好,装在我的包中,在与母亲的泪水相送中,我坐  相似文献   

6.
我是穿着母亲做的千层底布鞋长大的。山路弯弯,那双踩着雨和雪、踏过坎坷和泥泞的脚,留下一串串苦涩难忘的脚印。小时候,穿上母亲做的新布鞋,总是格外珍惜,心里欢喜得像有小兔子在蹦蹦跳跳;走在街上也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弄脏了鞋。而过不了几天,那双不听话的小脚到处跑,"千层底"就像草原少年胯下的骏  相似文献   

7.
鞋子的故事     
在我的记忆中,爷爷这辈子只穿过两双鞋,两双鞋的样子都是一样的:就是那种黑布平底鞋,它的样式自然地顺着脚的样式。爷爷走路很轻,并且总是抬着脚跟走,从不让脚跟和地有摩擦,为的是延长鞋的寿命。我之所以记得这个,除了我记得爷爷走路的样子和几乎没有声音的声响外,我自己走路也很保护鞋。爷爷新买鞋的情形我还记得,他手捧着崭新的、结实的布鞋,脸上透露  相似文献   

8.
反穿袜子     
唐朝有个诗人叫王梵志。他写过一首诗,意思是说,我反穿着袜子,人们都说我穿错了。其实袜子的里面做得粗糙不平整,贴在脚上很不舒服;而外面却做得光滑平整,不过它是给人看的。我宁可让别人的眼睛看了不舒服,也不可让自己的脚穿着不舒服,所以尽管"人皆道是错",我依然如故。  相似文献   

9.
(火巴)洋芋     
正临近过年,马蹬坝的天气越是寒冷。凛冽的冷风从木板壁间的缝中吹进屋来,割得人疼。好在到了这个时节,屋外的农活也不多了。三三两两的农家妇女,通常会挤在某家的火炉旁忙针线活。农家人的所谓"针线活",其实就是纳鞋底、做布鞋。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们围在火炉边忙碌的时候,是不能离开小孩子帮忙的。比如在正式纳鞋底之前,每双布鞋都得有一个鞋样子。马蹬坝有句俗话,"妹妹不会做鞋,嫂子有个样子",是说结婚  相似文献   

10.
李划 《四川党史》2001,(5):37-37
“川北有个九龙场,我在那里打过仗。有个跛子老乡给我打了两双布筋草鞋,我穿上它踏上了长征路……”1986年,时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在京接见原南江县县长郑友铭时,这样讲起当年红军在川北革命老区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 当年给李先念打草鞋的人名叫余官章,现住旺苍县九龙乡鸽子庙村。他回忆为李先念打那两双草鞋的情景时如数家珍: “那是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第十一师吸收了部分地方武装和当地穷苦青年扩编成红三十军,在九龙场集中整训。我当时右腿有伤不能出大劳力,就同大家打草鞋支援红军。一天,军政委李先念来看望时发现了我的伤…  相似文献   

11.
换鞋与换路     
一位哲人与门徒雨后走在土路上,他的新布鞋上沾了许多泥点儿。一位穿了雨鞋的门徒问他:“出来时为什么不换双鞋呢?”哲人望望连着村子与外界的泥泞的路,意味深长地说:“换鞋不如换路呀。”门徒顿觉心头一怔。后来,在哲人的带领下,大家一块儿硬化了路面,从而一劳永逸,不  相似文献   

12.
龙志毅 《当代贵州》2010,(13):54-54
离休多年的徐老穿着十分朴素:上身是蓝的卡干部服。下身是黑色毛料裤,脚套一双“剪刀口”布鞋。都显得很陈旧。汽车司机的一连几个“不像”。又使我一下子回到了四十多年前杨家寨的往事上去了。  相似文献   

13.
(一) 母亲做鞋很有一手。她做的鞋,不仅种类多,式样好, 而且做得快。圆口式样的布鞋是我最喜欢的那种,母亲也总为我做那种式样的鞋。我是穿着圆口布鞋长大的。在我记忆中,总会浮现出母亲做鞋时的情形。母亲把一个闪亮的铜箍戴在她粗糙的无名指上,用嘴将线头轻轻一抿,就着针眼穿好线,便开始纳鞋底。母亲纳得很快,把线抽得哧哧响。平时只要有空,她就会从怀里掏出鞋底纳上几针。  相似文献   

14.
正我保存着一双土布鞋,在北方农村能见到的那种千层底儿。在连队当技术员的那几年,因为经常要深入田间开展工作,每天要走很多路,一双合脚的鞋子至关重要。我想起了母亲做的千层底儿,我从小一直穿到十五六岁的土布鞋。不久之后,我就收到了从老家邮寄来的布鞋。有一次电话中,父亲告诉我,母亲很多年都不做针线活了,眼睛花了,手指的骨节也因为严重的关  相似文献   

15.
正明代官员张瀚在《松窗梦语》中有这样一段记录:张瀚初任御史的时候,有一次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廷相,王廷相就给张瀚讲了一个乘轿见闻,说他某一天乘轿进城办事,不巧遇上了大雨。其中有一个轿夫刚好穿了双新鞋,于是就小心翼翼地"择地而行"。后来,轿夫一不小心,一脚踩进泥水坑里,鞋就脏了。然后,轿夫就再也不挑路了,也不再顾惜自己的鞋,随意行走。  相似文献   

16.
娘的针线活     
正重阳节,给远在老家的娘打电话请安,随口问娘,忙啥呢?娘说,给人家做点儿针线活。做点儿?说得轻巧!登时起急,追问,得知:种完麦子,娘就跟村里的几个老姊妹约着从邻村一个服装加工点那里揽了些针线活,给人家缝皮衣的里子,一天能有二十来块钱的收入。都快七十的人了,还是闲不住!气恼又无奈地挂断电话,脑海里满是娘做针线活的样子。打从我记事时起,娘就几乎天  相似文献   

17.
石洪欣 《党员文摘》2009,(10):30-30
人们常把那些心胸狭窄的领导对下级的刁难打击,称为“穿小鞋”。但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某些领导给下级“穿大鞋”的现象。这同样是不可取的。所谓“穿大鞋”.就是领导对下级的缺点错误不闻不问。即使心知肚明,也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些领导之所以给下级“穿大鞋”,自有隐衷。一是“上梁不正”。有的领导自身问题多多,或以权谋私,或吃喝玩乐,或贪污腐败,己身不正.焉能正人?二是沆瀣一气。有的领导与下级相互利用。共谋私利。上下臭味相投,还怎么批评他人?三是不负责任。有的领导对下级疏于管理,  相似文献   

18.
生日吃面     
在某大饭庄的雅座上,爸爸、妈妈正在给女儿做生日。“小玲,今天是你上大学后过的头一个生日,我们给你祝贺一下。你可要懂得当父母的一片苦心,不兴‘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啊!”妈妈激动得说起话来还带点颤音。“好,为我们的大学生干杯!”爸爸举杯说。小玲并不动酒杯,却问:“爸,奶奶怎么还没来?”爸爸欲言又止。“噢,奶奶嘛,看电影去了,是她老人家最爱看的戏曲片,特意给她买的票。”妈妈看了爸爸一眼,赶紧解释说。“干嘛偏买今天的票!我去把奶奶接来吃饭。”小玲说着要走。  相似文献   

19.
大家团结起来罢工 1926年10月21日,刘少奇受党的派遣从广州来到武汉。 当时,国民革命军刚刚攻克这座华中的古老重镇。武汉三镇人民正在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热烈庆祝北伐的胜利。刘少奇来到江城看到这热火朝天的场面,非常兴奋。 人们并不认识这个29岁的高个子青年,他长得瘦削白净,身穿蓝色棉布服,头戴蓝布帽,脚穿青布鞋,这一身打扮,叫人一眼望上去,既有点书生气,又给人一种沉静善思的印象。 中华全国总工会和湖北省总工会的负责人李立三、项英、许白昊等迎接了他, “少奇,我们天天盼望你来武汉哩。”李立三说。 “我这不是来了吗?”刘少奇笑道。  相似文献   

20.
正娘,86岁了,在老家跟着我的姐妹生活。在外地工作的我不能在娘身边尽孝,平日里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天与娘通个电话。前几年的信息技术还是3G前时代,通话"只能闻其声不能见其人"。每每与娘接通电话,脑海中便能想象出娘接到电话时兴奋的神情,虽然几乎每天都通一次电话,但从娘的声音里能听出,她已觉隔了三秋。儿行千里母担忧,母思儿想断肠。每次通话都是我说不了几句问候的话,娘就开始对我千叮咛万嘱咐。娘的叮嘱犹如夏日的清凉、冬日的阳光,与娘通电话,成了我每天精神的慰藉。娘不会拨打电话,我有时工作忙,忘记了打电话,娘就让我姐妹给我打过来,总免不了带着责备的口气说:"怎么好几天没有往家里打电话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