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监狱对服刑罪犯人格的保障是全面的、真实的。主要表现:一是把罪犯当人看待是我国监狱对罪犯人格保障的出发点;二是把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是对罪犯人格最富有实质性的保障;三是罪犯在服刑期间享有广泛而个体的权利;四是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罪犯人权保障措施体系,展望其发展前景,我国对服刑罪犯权利的保障必然会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归因理论自提出以来受到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广泛重视和应用,罪犯教育改造和心理矫治与教育学、心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归因理论也应成为罪犯心理学研究的一部分.文章概述了归因的基本理论,并阐述其在罪犯改造和心理矫治中应用的依据及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MMPI中国1989年修订版,对50名暴力罪犯进行测查,结果发现罪犯组的L、F、Hs、D、Hy、Pd、Pa、Pt、Sc、Ma、Mas、Dy量表偏高,与中国常模正常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揭示罪犯组人格异于常人。对结果讨论中发现罪犯组人格模式为1.6/6.1模式,表明罪犯的犯罪行为与其人格特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提高出监前罪犯的回归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罪犯出监后安全稳定地回归社会是回归工作的基础和立足点,也是有效预防刑释人员重新犯罪、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但从心理学视角分析罪犯回归工作还十分缺乏。在心理学视野下对罪犯回归问题进行省思对我国的罪犯回归工作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为了了解不同类型青少年罪犯的人格特征,按照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采用Zuckerman-Kuhlman人格问卷对湖南省330名青少年罪犯开展调查.发现(1)二次及更多次数入监的青少年罪犯在攻击-敌意因子上得分低于第一次进入的(P<0.05);自我评价易冲动的在冲动性感觉寻求、神经质-焦虑、攻击-敌意、活动性四个因子上的得分都偏高;高中文化程度的在神经质-焦虑因子的得分上显著低于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2)青少年罪犯在攻击-敌意因子得分方面与判处的刑期呈负相关(P<0.05).由此我们得出:(1)青少年罪犯的服刑时间与攻击-敌意人格特征有关;(2)不同类型的青少年罪犯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质.  相似文献   

6.
为了客观、准确地反映罪犯的人格特点,搜集国内近30年有关罪犯的EPQ测试报告,采用元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发现罪犯在EPQ上的4个因子的平均效应值均属于中效应,4个因子的95%的置信区间不包含0,表明我国罪犯在精神质、内外向与神经质3个因子上的得分比常模更高,而在掩饰性上的得分则要更低。建议在罪犯的劳教及改造期间应注重其人格的重新塑造。  相似文献   

7.
罪犯人格是罪犯在监管改造期间所具有的各项比较持久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品格的总和。它的构成很复杂,包括罪犯的知能系统、气质系统、目标系统、价值系统、品德系统。它是罪犯内在的真实自我,尽管可以通过他们的仪表、语言、行动去观察和体识,但这些外在的呈现,只是人格真实或虚假的体现,而不能替代人格本身。  相似文献   

8.
狱内罪犯的自杀是严重影响监管安全的恶性事件,并可以引发一系列负面的连锁反应。从心理学干预的角度出发,对狱内自杀事件的后续处置工作,主要应采取发现罪犯自杀迹象时的心理学干预方法,自杀事件(已遂或未遂)发生后对自杀未遂者、周围的工作人员及其他罪犯的心理学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103名男性青少年罪犯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在精神质和外倾性两个维度上,青少年罪犯的得分显著高于一般群体;(2)家庭结构、经济条件、所判刑期、已服刑期对青少年人格特征没有显著影响.结论:男性青少年罪犯存在偏离常态的人格特征,这些人格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科学认识罪犯,理性界定现阶段罪犯改造质量和改造质量评价标准,树立全新的改造目标,把塑造良好的社会人格、实现罪犯的顺利回归、推进社会和谐作为当代监狱社会价值实现的最终目标。改革现行监狱行刑方式,构建以促进罪犯回归社会为核心价值的罪犯教育改造体系,是现阶段监狱管理的必然选择与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论变态心理犯罪的特点及其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变态心理犯罪的根源是犯罪行为人的精神异常。变态心理犯罪没有明确的动机或其动机十分荒谬,其犯罪行为依心理变态的不同表现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变态人格和性变态者的犯罪行为较为复杂、隐秘,而精神病患者与智能缺陷患者的犯罪行为却较为简单、突然。基于变态心理犯罪的根源、危害和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的现状,预防这种犯罪行为的立足点就是减少变态心理的发生和对业已发生的变态心理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改革犯罪心理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目的:一是要培养学生必要的法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二是要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三是要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心理健康水平,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在“刑事一体化”背景下,犯罪心理学应该围绕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而展开,在课程体系上,应该排除属于犯罪学研究内容的宏观犯罪原因。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将犯罪动机和缺陷人格的形成与转化作为重要内容予以深入探讨。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犯罪人格之于犯罪预防的价值在于,犯罪人格研究促进了动态、整体犯罪人观的形成,使建立于犯罪人格之上的刑事政策更加科学、合理。犯罪人格视野下的预防犯罪路径是: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控制犯罪心理的生成;以犯罪人格为视角对犯罪人进行分类治理,改善犯罪人格。  相似文献   

14.
流动人口犯罪主体作为一个群体,当这个群体的犯罪行为方式经常、反复、呈稳定状态出现的时候,便构成了一个群体的人格特征。流动人口犯罪的犯罪心理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从这种心理特征出发,我们可以找到流动人口犯罪的内在规律,而且,流动人口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有其深层的社会原因,研究流动人口犯罪心理特征更可以探求流动人口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根源,从而从多方面努力来防治流动人口犯罪。  相似文献   

15.
犯罪现象早已存在于人类社会中,至今仍然是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的严重的国际性社会问题之一。在每一个犯罪者身上都会表现出一定的人格特点,即犯罪人格。犯罪人格的形成基于一定的原因,从哲学上来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格的可塑性,正是由于人格可塑,而人格可塑依赖于一定的内外部条件,才会形成犯罪人格。对人格可塑性进行哲学思考,有利于把握犯罪人格形成的根本原因,从而达到控制犯罪人格形成、预防和减少犯罪的成效。对于已经形成的犯罪人格也能够起到反向引导作用,有利于改造罪犯,并在对罪犯的教育改造中进行人格的完善与重塑。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阶段是个体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最多心理困惑和心理危机的人生阶段,极易出现违法犯罪行为。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其犯罪之前即能发现其心理异常表现,及时开展有效诊断,进行心理教育和疏导,对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和犯罪心理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犯罪行为是犯罪主体对犯罪客体的作用,因此总要形成一定的物质痕迹,而犯罪行为人在现场留下的物质痕迹,是其犯罪行为、犯罪心理及其他心理的外化表现。犯罪现场留有什么样的物质痕迹,这些痕迹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痕迹的犯罪行为等都会反映出与之相适应的心理状态。通过现场痕迹反映出的犯罪心理状态并不是可以通过感官或仪器就可以直接感知的,而是需要依靠心理学和逻辑思维的方法去进行。  相似文献   

18.
犯罪现场重建技术与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发展迅速。其中,犯罪现场重建是对犯罪客观过程的整体构建,犯罪心理画像则可以看做对犯罪行为人主观精神状态及其个体特征的描述和再现。犯罪现场重建和犯罪心理画像各具优劣,目前不能相互替代,因此,在实际的侦查过程中必须将两者有机整合才能确保准确地刻画犯罪行为特征、动机特征和犯罪者的人身特征,从而为侦查活动服务。  相似文献   

19.
心理痕迹是指通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遗留在犯罪现场上的有形物质痕迹表现出来的、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犯罪活动各方面情况的各种现象。有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犯罪现场遗留的各种物证、犯罪现场的物品损失情况、犯罪现场遗留的犯罪者人体行为痕迹、犯罪现场的工具痕迹、犯罪现场的伪装状况等物证中提取心理痕迹入手,找出犯罪行为人的犯罪动机和目的、气质特点、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职业特点和职业技能、犯罪经验及经历等,可帮助刑侦工作者重构犯罪现场,提高案件侦破效率。  相似文献   

20.
论犯罪心理痕迹的研究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犯罪心理痕迹是犯罪人犯罪心理及其行为活动的产物和反映。依据犯罪行为与犯罪心理及其有关因素之间关系的心理学原理对其进行研究利用 ,对分析案情、刻画罪犯、确定侦查方向和范围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要重视和开展犯罪心理痕迹的研究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