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关于政治参与影响政治效能感的研究中,国外学者发展出了"工具说"、"发展说"和"结果说"三种解释框架。虽然三种解释不尽相同,但学者普遍认为积极的政治参与对政治效能感有一定的正面影响,尽管影响的因素、程度和范围存在不同。本文基于浙江省闾村实证调研,发现选举式的参与活动(参与投票、参与竞选活动、投票给当选者、参与当选者的助选活动)均未能显著影响政治效能感和村民效能感。甚至在村民的投票行为与主观期望的结果相一致时(投票给当选者、参与当选者的助选活动),亦未能发现其对效能感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0(CGSS2010)的数据与政治效能感的二维概念框架,对大陆女性居民政治效能感状况及其对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就政治效能感而言,女性在内在政治效能感和外在政治效能感得分上均不及男性;在政治参与方面,女性在基层选举、依法抗争和社区参与中存在同男性相比相对不足的现状;二元Logit回归模型及性别与效能感的交互效用模型表明,政治效能感的性别差异在整体上有助于解释女性在政治参与活动中的相对不足现状.  相似文献   

3.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力量,他们已具有了一定的政治参与意愿,又具备了相当的政治参与能力。但对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现状的分析发现,从参与渠道是否通畅、影响政治决策的程度和利益表达的实现程度三个视角来看,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成本高、效能低,并因此削弱了他们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海南442名大学生的选举参与状况的调查分析,笔者发现在高参与率下存在较大面积的投票质量不高现象。进一步的分析认为,不能据此简单地将大学生定性为“政治冷漠”,政治效能感较低应该能够较好地解释他们的选举参与行为,因此提高政治效能感是改善大学生选举参与行为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效能感是指该群体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对自身政治能力以及政治参与的实际效果进行主观评价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主观判断,并且这种判断会深刻地影响他们的政治参与行为。当前我国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效能感总体偏低,具有内部差异性,新的社会阶层的内外政治效能感不均衡。新时代要增强新的社会阶层政治效能感,必须依托统一战线加强教育引导,消除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疏离感;完善政策措施,为新的社会阶层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培养使用,发挥代表人士的引领示范作用;健全体制机制,畅通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渠道。  相似文献   

6.
本文借助分位回归模型探讨了政治效能感和社会公平感对政治信任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公平感对政治信任的正影响性随政治信任分位点的上升而下降。在政治信任水平较低的群体中,政治效能感可以提升政治信任水平。而在政治信任水平处于中等水平的群体中,政治效能感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弱社会公平感程度与政治信任之间的相关关系。在政治信任水平处于较高水平的群体中,政治效能感则会加强社会公平感和政治信任之间的相关关系。基于这些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一些提升政治信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抗争性利益表达的发生机制是一个重要而未被充分重视的研究议题。基于中国社会综合调查2010年的相关数据和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文章主要检验了我国央强地弱政治信任结构和居民政治效能感对于居民选择抗争性利益表达方式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外在政治效能感对于居民选择抗争性利益表达方式具有显著性的影响,而内在效能感的影响并不显著;同时,与已有研究结论不同的是,央强地弱政治信任结构对于抗争性利益表达的影响也是不显著的。  相似文献   

8.
评价尺度偏差是政治学评价类题目中常见的测量误差,“虚拟情境锚定法”被认为是一种降低此类误差的方法。本文依托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2009年全国公民意识调查,在其中加入了一组采用“虚拟情境锚定法”测量外部政治效能感的题目来跟传统的效能感测量方法进行比较,实验结果发现:(1)运用传统效能感测量方法时,高效能感的比例为30.64%,而使用“虚拟情境锚定法”后,高效能感的比例占到了46.91%,这就验证了评价尺度偏差的存在。(2)效度检验发现“虚拟情境锚定法”得到具有更好建构效度的测量结果,从而验证了评价尺度偏差对测量质量的影响。通过实验对题目设计提出建议:(1)控制评价尺度偏差的基本思路是遵循测量指标设计上的具体化、标准化和高可比性原则。(2)对于能采取具体方式提问的变量,就要避免抽象题目;对于能用事实性问题测量的变量,就要避免态度性测量。(3)在测量问题选项的尺度设计上,要避免评价方向不一致,应尽可能地理顺一致的量尺向度.规避尺度不等距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市民政治效能感时空变化是考察现代化进程中这一新兴群体政治态度的一个独特视角,它与人的现代化有着一定的契合性。本文通过量化研究和较为科学的研究设计,试图揭示中国新市民政治效能感的动态变化轨迹,进而说明人的现代化的是非曲直。研究发现:中国新市民政治效能感的时空序列都不是一个直线发展的趋势,几乎均是曲线发展的状态,而且那些占据传统时空的新市民并没有表现出低落的政治效能感,相反在比较中趋于较高的水平,那些居于现代时空的新市民虽然表现出些许的现代性,但也并不稳定。由此本文推论,中国快速的现代化对于人的冲击,尤其对新市民群体政治态度的冲击相当巨大,导致新市民政治态度的易变性和不一致性,它带来的所谓人的现代化必然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是我国农民工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以北京某大学食堂女工为例,从工作和生活两个方面考察了她们的生态特征和自我认同,发现她们在城市的发展呈现出内卷化的趋势。造成这种状况的结构性原因在于城乡文化的矛盾、户籍管理制度的障碍、家庭和社会性别分工的影响,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从农村和城市两端推动相应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政治效能感:解析大学生选举参与行为的一种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海南442名大学生的选举参与状况的调查分析,笔者发现在高参与率下存在较大面积的投票质量不高现象。进一步的分析认为,不能据此简单地将大学生定性为"政治冷漠",政治效能感较低应该能够较好地解释他们的选举参与行为,因此提高政治效能感是改善大学生选举参与行为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略论社区警务的政治效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区警务是依托基层社区而建立起来的新型警务,是新时期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载体,社区警务的性质表明,推行社区警务,有利于维护国家统治秩序,拓展公民政治参与并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CGSS2010的调查数据,考察了城市务工经历、现代性体验对农民政治效能感的影响,检验了现代性体验在城市流动经历和农民政治效能感之间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城市务工经历、现代性体验均对农民政治效能感起到正向的影响;现代性体验在城市流动经历和农民政治效能感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上述结论表明,尽管有城市务工经历的农民比没有城市务工经历的农民的政治效能感要高,但是这一差异并不是完全由城市务工经历造成的,更多的是因为大众传媒使用、日常学习、政治参与产生的。为此,要加快提升农民媒介素养,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完善以长期居住地为基准的城乡居民政治参与权制度,拓宽流动农民政治参与渠道,提升流动农民政治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14.
激励永远是管理的主题,自我效能感是心理行为学的重要概念,将两者结合应用于公安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综述自我效能感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公安院校教师自我效能感,指出了其构成要素与激励价值,设计了基于自我效能感提升的公安院校教师激励机制,最后结合公安院校教师自我效能感的表现形态与现状,提出了改善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建议,以促进师资队伍行为激励管理。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阶层的政治参与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却面临着农民工参与意识薄弱、缺乏相关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等诸多实际问题。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并完善相关制度,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农民工的政治认同方式发生了一定变化,呈现出复合性特征。这种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现代国家政权建设中国家与农民工关系的根本性嬗变。就目前而言,这种复合性政治认同对社会秩序建构具有积极作用,且在短时期内不会出现很大改变。因此,理性对待这种政治认同模式,以合理的现代国家政权能力建构为核心,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民工政治认同的相应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社团组织是介于政府与单位之间的一个承上启下的中观管理层次,是公民社会服务的重要组织。农民工脱离乡村组织游离在城市的边缘,农民工城市政治参与显得非常尴尬。当前,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国家正式组织还远不能满足农民工政治参与的需求,社会组织为农民工提供服务必不可少。因此,充分利用社会团体对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组织桥梁作用,是当前保障农民工政治参与有序进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村民自治制度下广东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颁布和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来,广东农村在村民自治制度的多年实践中,基层民主政治有了长足发展。在民主选举方面,施行了村民自主参与和选举模式创新;在民主决策方面,建立了以村民为决策主体的民主决策体制;在民主管理方面,出现了多元民主管理主体和多样化民主管理方式;在民主监督方面,实现了村民对村干部及村务的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政治发展中引人注目的成就是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这是有目共睹的。然而 ,在肯定积极进展的同时 ,也要看到其中蕴藏的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正是这些矛盾和问题制约着当代中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向纵深发展 ,同时也关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因此 ,应积极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后,国家创设了居民自治和村民自治的城乡社区自治体制,以实现基层社会的再组织化和再权力化.但在实践过程中,这套自治体制遭遇到不少问题,甚至出现了进退两难的困境.为了化解这种困境,需要将城乡基层自治纳入国家建设整体框架之内考虑,不断提高城乡自治的层次和范围.同时,政府应努力寻找国家能力和社会能力同时增强的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