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范畴,引发出对人类理性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解读的二维结构,近代以来工具理性的过分张扬,使价值理性黯然失色.人们一直在寻找整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路径,结果陷入了无尽的探索之中,原因在于没有跳出对人类理性理解的二维框架.本文认为,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重新审视人类理性的内在结构.人类理性的完整形态应是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行为理性相统一的三维立体结构.行为理性功能的有效发挥,为整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而人类理性的三维结构才能使其在"实然"、"应然"与"何然"的统一中把握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从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范畴,引发出对人类理性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解读的二维结构,近代以来工具理性的过分张扬,使价值理性黯然失色.人们一直在寻找整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路径,结果陷入了无尽的探索之中,原因在于没有跳出对人类理性理解的二维框架.本文认为,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重新审视人类理性的内在结构.人类理性的完整形态应是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行为理性相统一的三维立体结构.行为理性功能的有效发挥,为整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而人类理性的三维结构才能使其在"实然"、"应然"与"何然"的统一中把握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谢友倩 《唯实》2010,(1):38-44
考察西方和中国的社会秩序理论发展史,可以发现,理性作为一种权衡与选择能力是社会秩序构建的基础和动力。以契约理性、利益理性和科技理性为代表的西方工具理性是现代工业社会秩序的核心支柱,而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森严的金字塔式的封建政治制度以及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朝内价值体系下的伦理和审美文化导致了中国社会秩序中缺乏工具理性因素。现代全球化背景下,要实现和谐的社会秩序,对中国来说需要的是一套既符合中国自身特点又能适应当下全球社会发展特征的复合理性。只有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和自然理性的有机结合才是现代工业以及后工业社会维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稳定的理想精神归宿。  相似文献   

4.
宗教是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宗教与法治的关系是世界各国和地区面临的共同课题之一,也是各国和地区法学、政治学、宗教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人类社会有信仰,现代国家离不开法律。国家要处理好法律与宗教的关系,就必须完善宗教立法、依法管理宗教、发挥宗教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本期两篇文章,围绕着如何处理宗教与法治的关系,特别是新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宗教与法律的关系,充分认识宗教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公正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从不同的侧面对主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或高屋建瓴,或阐幽发微,或政策建言,均主张将法律的社会治理同宗教的人文关怀结合起来,实现古老的宗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宗教是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宗教与法治的关系是世界各国和地区面临的共同课题之一,也是各国和地区法学、政治学、宗教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人类社会有信仰,现代国家离不开法律。国家要处理好法律与宗教的关系,就必须完善宗教立法、依法管理宗教、发挥宗教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本期两篇文章,围绕着如何处理宗教与法治的关系,特别是新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宗教与法律的关系,充分认识宗教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公正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从不同的侧面对主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或高屋建瓴,或阐幽发微,或政策建言,均主张将法律的社会治理同宗教的人文关怀结合起来,实现古老的宗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指出,在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实现依法治国,必须在全民中树立起坚实的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是一种法律意识。这种意识同人们的世界观、道德观、政治观密不可分。美国著名法学家哈罗德·丁·伯尔曼所著的《法律与宗教》中写道:“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它不仅包含有人的理性和意志,而且还包含了人的情感,人的直觉和献身,以及人的信仰。”这段话道出了法治的理念必须把信仰视为法治的精神意蕴。当今世界,人们普遍认为,法治是衡量社会进步、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7.
康德的宗教理想是一种理性的道德宗教,“道德信仰”是道德宗教的基础,是以道德为基础的理性的信仰.在宗教中树立“道德信仰”,就是在对终极存在者的虔诚信仰之中突出道德的地位,强调终极存在者的道德位格,并把对道德情感、道德法则乃至道德行为本身的信仰作为宗教的核心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钟丽娟 《理论学刊》2008,19(5):94-96
法律信仰具有层级性.以文本形式表现的形而下的制定法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被信任而非信仰.对于缺失自然法传统的中国社会而言,能够被信仰的只能是一种理想中的法律或正义.信仰法律必然遵守法律,但遵守法律未必信仰法律.苏格拉底用生命捍卫了对法律的尊重,但苏格拉底之死确立的仅仅是公民遵守法律而非信仰法律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汪霞 《学习月刊》2010,(22):13-14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是影响公共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构成政策行为的深层结构因素。追寻政策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整合既是实现政策功能的内在要求,也是政策自身品格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是影响公共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构成政策行为的深层结构因素。追寻政策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整合既是实现政策功能的内在要求,也是政策自身品格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作为人类理性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工具理性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指导实践的重要法则,而价值理性却被人们忽视和淡忘。这种现象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高校文化中的价值理性被压缩,其功效性和实用化特征渐渐凸显。在发展高校文化的过程中,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只有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相互融合、齐头并进,才能推动高校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交往理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的根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毅然 《探索》2007,(5):89-92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控制式、劝导式和对话式三种形式,控制式和劝导式话语表征着言说者与听说者之间是一种控制与劝导关系,而对话式话语则表征着言说者与听说者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关系.工具理性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扩张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形式上以控制式和劝导式为主导,在内容上疏离生活世界,从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哈贝马斯力图建构起交往理性以对抗工具理性,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变革提供了契机和根基在话语方式上要实现从控制式和劝导式话语向对话式话语转变;在话语内容上要更加贴近生活世界;在话语之中要融注更加积极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正>"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关于法律信仰这一命题的阐释则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一直是学界议论的焦点。由此,本文试图从法律信仰的内涵与普遍法律信仰的确立、法律信仰建设与法治发展的关系的角度为长期以来围绕法律信仰的种种阐释做一次系统辨析,探讨在当代中国历史条件下如何建立一种普遍的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4.
黄椿洋 《湘潮》2015,(1):68-69
大众思想往往会因某变量而趋于一致,这为理性社会的设想提供了可能。理性社会,是指理性预期变量支配个体行为方式的社会。理性预期的判断标准为法律和道德,法制体系的健全关系到理性预期的实验。完备信息是理性预期的基础。让理性社会的公民具备理性预期特质,并建立完备的信息机构。以此为基础,理性社会的三个特征即有效市场的建立、精神信仰的形成、社会平等的促成就是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5.
一现代中国的法律 ,在形式、内容和精神上 ,与传统中国已有很大的背离 ,这应是不争的事实。① 但是如果宏观地历史性地来看 ,中国法律传统虽已中断 ,但联系是依然存在着的。我们不妨先注意一下法律与政治关系模式的内在联系 ,从中可以清晰地察见到历史的连续性。在中国文明形成的最初时期 ,法律大致是由各种原始习俗所构成 ,政治主要由宗教礼仪所体现 ,表现为“巫”。② 虽然巫也发挥法律的功能 ,但首先是政治性的 ,原始习俗与宗教或者说与巫的关系完全可以看成远古中国社会法律与政治的关系。在这对关系中 ,巫是决定性的 ,对习俗具有解释和…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与法律文化冲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石泰峰 《新视野》2001,(2):45-4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世界各国的法律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抉择。法律全球化作为一种新的法律发展理论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从法律发展的文化分析讨论全球化过程与法律文化冲突。 一、法律的文化分析 在19世纪以前,法律理论是一种形而上的法律本体论研究。18世纪是自然法理论盛行的时代。古典自然法学从普遍的人性出发,构建不受时空限制的普遍适用的法律概念和法律原则。法律的文化分析引不起古典自然法学的关注。 孟德斯鸠是自然法理论中最早关注法律的文化因素的法学家。他认为,一个现实社会中的…  相似文献   

17.
吴岚 《世纪桥》2007,(2):42-43
康德道德哲学有三大重要的悬设:意志自由、灵魂不朽和上帝存有。自由保证了一个理性世界存在的可能性;灵魂不朽保证了道德律实施的完整性和促进幸福实现的可能性;上帝则保证了公正地分配幸福的可能性。基于这些假设。康德建立了他的理性宗教。他的理性宗教肯定了人的主体性,肯定了人是目的,肯定了宗教需要理性的参与。并利用基督教的合理内核建立起自己的上帝之国。其宗教现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启示:无论建设什么样的道德信仰都必须坚持人的主体性地位,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本质和核心的原则。此外,正确阐释和宣传宗教中合理的理念,也能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论科学精神的人文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关于科学精神的理解上,长期存在着一个误区,那就是对其人文意义的忽视或否定。由于受狭隘的实证主义或功利主义科学观的影响,不少论者对科学及科学精神的理解始终没有超出狭隘的实证主义或功利主义的视野。在他们那里,科学似乎是一种与人的思想、人的精神和人的情感完全无关的“客观知识”或“工具理性”,于是,科学精神似乎并不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科学文化所体现的精神,而是一种纯粹“客观”的精神,或者说是一种纯粹“工具”的精神。显然,这个结论不仅是肤浅的,而且是荒唐的。导致这个荒唐结论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忽略了这样一个基本事…  相似文献   

19.
在对待理性与社会发展秩序的关系问题上,西方哲学史上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唯理主义的建构论理性主义,另一种是进化论理性主义或渐进理性主义。前者认为,理性是一种绝对之物,理性能够成为其自身的主宰,可以控制自身和社会发展进程;理性是社会秩序生成的根源,社会秩序印规范、制度和社会组织,是人的理性设计的结果。而后者认为,理性不是万能的,理性不能超越经验理解自身,理性具有一种不及性,理性发挥作用的程度和范围有限,社会秩序不是人的理性设计和审慎思考的结果,而是人的行为的结果,是累积性进化的结果,是人在不断的试错中形成的,自生自发的而不是理性设计的社会秩序才是最好的秩序。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能够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超越建构论理性主义与渐进理性主义的对立。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由于工业革命的发生和进行,人类走上了一条现代化之路。现代化时代的科技理性至上在改善人们物质生活、使人们摆脱宗教迷信的同时,也造成了人性的异化与价值观的扭曲;艺术也难逃厄运,出现了背离其美善本质的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