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采用理论、实验和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利用制动痕迹长度估算制动速度"的应用问题。方法通过20辆小型乘用车紧急制动实验,对制动距离、制动力上升时间、制动纵滑附着系数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得出制动车速与估算车速有的差异比较大,有的差异比较小,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结论如果计算参数选取不当,利用制动痕迹长度估算制动速度的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进行不同因素条件下的汽车制动纵滑摩擦试验,得到不同因素下的摩擦系数,缩小摩擦系数参考值范围,提高事故再现精度。方法在制动纵滑摩擦试验中引入正交试验方法,通过极差分析确定不同因素对摩擦系数的影响程度,对汽车摩擦系数的选取进行可靠计算。结果提出了摩擦系数修正值的使用方法,有效减小摩擦系数参考值的范围,提高事故再现精度。结论事故再现中,通过试验研究方法,准确地选取汽车制动摩擦系数,有效提高了事故再现的精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针对失去行驶能力的事故车辆制动性能检验鉴定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使用制动性能检测设备对事故车辆的制动性能进行定量检验。方法采用受损车辆制动性能检测仪对车轮进行逐个检测的方法,定量检验车辆的制动性能。结果受损车辆制动性能检测仪在多起鉴定案例中进行了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检测效果。结论检测结果显示可以利用受损车辆制动性能检测仪对失去行驶能力的事故车辆进行制动性能检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确定车辆载荷情况对制动印痕产生的具体影响。方法根据接地印痕内的垂向载荷特性,利用汽车动力学原理并通过计算机仿真,对液压制动系统中无制动辅助装置的两轴式车辆进行分析。结果两轴式车辆的后轴比前轴更易产生制动印痕,满载时比空载时更易产生制动印痕。结论车辆在不同载荷状况下,各轴产生制动印痕的条件不同,事故分析、鉴定中需考虑事发时事故车的实际载荷情况。  相似文献   

5.
当我们使用便携式制动性能测试仪来检验涉案车辆制动性能,为什么有时获得的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MFDD,mean fully developed deceleration)值会大于重力加速度g,这些较大的MFDD值与《便携式制动性能测试仪校准规范》中的测量范围是否相冲突,这些检测值在车速等运算中是否可以被采信,路试检验MFDD的有效范围是什么,鉴定业界对这些问题有着诸多争议和不同答案。本文旨在对路面摩擦系数进行讨论,并利用达朗贝尔原理建立车辆制动受力模型,从而证明高于g的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在路试检验中可以成立,并确认了该值的可以取信范围0~l1h×g。  相似文献   

6.
动态图像序列在交通事故车速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交通事故鉴定工作中,常需要对事故车辆发生碰撞前的行驶速度进行计算,从而为认定车辆是否存在超速违法行为提供依据。行业标准《典型交通事故形态车辆行驶速度技术鉴定》推荐的鉴定方法有根据车辆碰撞前的滑移距离计算车辆行驶速度,如根据车辆制动拖印、侧滑印、倒地划痕、轧印、滚压印等计算;  相似文献   

7.
制动性是汽车的主要性能之一,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而操作制动的方法正确与否,是确保安全行车的重要环节。在行车中,遇到不同的交通环境、不同的道路附着系数,究竟应使用什么样的制动方法来确保安全行车,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针对因车辆制动而使交通事故现场的痕迹发生变化这一现象,运用痕迹学、力学原理,分析引起变化的机理、原因,探讨了痕迹的形状、高度等变化与车速、事故过程的关系,推导出运用轮胎制动印长度计算车速的公式,以帮助事故现场勘查人员运用这种变化了的痕迹来正确分析事故发生过程,以正确确定事故责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鼠24h内实验性脑梗死CT值及脑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变化,以间接推测脑梗死的发生时间。方法参照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脑梗死模型,在不同时相点进行头颅CT扫描,测量右侧脑梗死和左侧未梗死区脑组织的CT值并求出两侧的差值。同时用免疫组化检测脑内GFAP的表达变化。结果6h组大鼠CT平扫均有明确的脑梗死灶,梗死与非梗死两侧脑组织CT值的差值与梗死时间呈直线正相关,GFAP表达与梗死时间也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血管栓塞引起的脑梗死最早于梗死发生后6h可以诊断,并可通过脑梗死与非梗死两侧CT值的差值计算及GFAP表达变化来推测脑梗死发生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测大鼠视神经横断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形态学变化及与图形视网膜电流图(P-ERG)波幅值、波潜时变化的关系,同时探讨其对视功能的影响规律.方法 采用大鼠球后视神经横断伤动物模型,在伤后不同时间处死动物并取材后,HE染色观察视网膜形态学的动态变化,P-ERG检测视功能状况.结果 视神经横断伤后RGCs数目严重下降,2周内RGCs快速减少,以3~9天为明显,2周以后减少缓慢.损伤经过时间与P-ERG-N95波幅值呈负相关,与其峰潜时呈正相关;RGCs数量变化与P-ERG-P50波幅值及波潜时改变密切相关;至伤后4周P-ERG波形近乎消失.结论 P-ERG起源于RGCs,RGCs进行性丧失是P-ERG变化的重要病理基础,并与视功能的时间规律变化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