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数字时代技术创新与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互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曹世华 《法学评论》2006,24(1):38-46
随着数字技术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著作权集体管理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数字时代的科技创新在给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解决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数字环境下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基本的手段。面对保护著作权人权益与简易迅速授权作品使用的双重压力,有必要就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与数字时代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以期探索建立足以因应数字环境下作品流通的著作权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2.
论著作权集体管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著作权集体管理是著作权法的一项重要制度。现行《著作权法》对此没有明文规定。时下立法机关正在对《著作权法》进行修改,明确规定该制度是本次修改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论述了著作权集体管理的概念、特征、法律地位和主要职能。  相似文献   

3.
张子健 《法制与社会》2012,(22):191-192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音乐作品著作权的集体管理问题在制度设计与运行方面面临着新的难题,美国在这一领域长时间处于世界的先进水平,但也存在很多挑战。本文旨在介绍美国集体管理制度的沿革及发展,并对其改革方案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目前世界各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总体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民间性质的社会团体,一种是官方或半官方性质的机构,这类组织具有明显的公益性。  相似文献   

5.
数字时代著作权授权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润涛 《知识产权》2005,15(5):35-40
通过著作权授权使用他人作品是使用他人作品的通常途径,即使是数字时代的到来,也没有改变这种规则.而随着数字复制与网络传播技术紧密的结合,作品的利用异常的便捷,加上著作权授权方式的贫乏、授权效率的低下和授权成本的增加,带来著作权人对作品的失控,大量的未经授权的使用充斥着数字与网络环境,著作权人感到迷茫,极大地打击了作者创作的积极性.所以,数字时代,要把著作权人从这种困境中解脱出来,本文从增加授权方式、提高授权效率和降低授权成本上进一步思考,深入研究了数字时代的著作权授权方式.  相似文献   

6.
熊琦 《法商研究》2014,(2):100-107
大规模数字化意味着获取和使用文字作品方式的根本变化,并使得著作权保护成为网络环境下文字作品传播效率提高的制度瓶颈。为此,各方通过集体管理制度来解决数字化作品的合法利用问题和大规模许可中的交易成本问题,但也再次暴露了集中许可在规制内容和价格垄断上的不足。因此在大规模数字化进程中适用集体管理制度,需要根据著作权人、集体管理组织和使用者三者之间法律关系的差异分别设计许可机制,以防止特定主体以垄断优势阻碍其他产业主体的商业模式实现。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将人类社会带入一个新的信息时代。数字环境促进了文艺创作的交流和发展,同时,由于数字环境下信息传播呈现出速度快、渠道多样化、没有地域限制等特点,传统的著作权集体管理体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如何在数字环境下实现著作权保护和利益平衡,已成为知识产权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着重从技术角度对我国数字环境下著作权保护提出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8.
论著作权延伸集体管理的适用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著作权延伸集体管理在性质上属于对著作权的一种限制,因此在确定著作权延伸集体管理的适用范围时必须遵循《伯尔尼公约》等国际公约有关著作权限制的规定。《伯尔尼公约》等国际公约通常允许对复制权、广播权予以适当限制,因此一些国家的著作权法所规定的著作权延伸集体管理的适用范围主要包括作品的复制权或广播权。我国在确定著作权延伸集体管理的适用范围时应当遵循国际公约的相关规定,参考其他国家的做法,结合我国的国情来确定。这一适用范围应当包括复制权、广播权、追续权以及表演者、唱片制作者和录音制作者获得报酬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邸刚 《法制与社会》2011,(8):113-113
伴随着《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的出台,我国第一次有了针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的专门立法。但是这一制度应如何运作、如何才能实现良好的发展,其应有的功效发挥,等问题都值得我们进行研究。本文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由于法律的缺位,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一直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造成理论界对著作权管理组织诸多问题有不同的见解,随着《反垄断法》的出台,对于著作权集体组织的管理应该进一步规范化、法律化。本文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定义出发,力求对实践中对于著作权集体管理的一些分歧作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论数字时代的版权补偿金制度及其导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世华 《法律科学》2006,24(6):143-151
版权补偿金制度是为了缓解模拟复制技术条件下版权人与使用人之间紧张关系而作的一项制度安排,并且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具体内容和作用也不尽相同。在数字复制时代,尽管这一制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但它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制度价值。从我国版权立法和司法的实际来看,导入版权补偿金制度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也有可行性,应该得到进一步的研究和关注。  相似文献   

12.
版权法发端于印刷术,之后不断随着新的作品表达形式和传播技术的出现而发展.在这方面,版权法经历了从印刷技术、广播技术再到数字技术的演进.数字通信区别于传统的印刷和广播技术,它不再是模拟复制传播,而是脱离载体的信息传送.这样的转变改变了传统版权法的生态环境,原来的作品复制件交易演变成为无需载体的"内容"交易.于是,建立在依赖复制件控制基础上的版权法律制度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为应对数字技术挑战,版权法有可能出现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是重构版权法哲学基础,寻找适合数字时代的保护范畴;二是使版权法脱离版权决定一切的局面,走向对作品(内容)传播秩序规制阶段;第三,网络传播将成为作品的主要传播方式,网络传播权也成为版权的核心.如何深度地理解、研究数字技术引发的挑战,把握这一趋势是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草案的立法方案和内容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草案公布后,各方都基于自己的立场提出了不同意见和观点.总的来说,本次草案兼具了国际化与本土化,平衡了产业利益与公共利益.但在一些具体规则的设计上,由于缺乏配套规范的支撑,因此可能会损害部分权利人的利益,应在后期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4.
网络环境下的版权法规则,尤其是针对网络中介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规则,传统的功利主义并无法完全解读,也无法对未来作出准确预判.本文主张网络时代下的版权问题需引入新的功利主义去解读:相较于传统的功利主义所平衡的版权人与社会公众的二元利益,网络时代的功利主义还须平衡网络中介服务提供者的利益,故为三元功利主义.质言之,在网络环境下的版权直接侵权和合理使用的问题上,可以沿用传统的二元功利主义去解读;而网络中介服务提供者的版权共同侵权立法与司法规则,则应引入三元功利主义去解读.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著作权犯罪立法规范与司法适用的实证考察发现,我国以往灭火式被动回应的刑法规制存在着过度扩张解释违反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滞后的立法无法实现著作权的全面保护等弊端。数字时代著作权的刑法保护理念应进行从被动回应到主动预防的范式转换,保护范围应从关注核心到覆盖边缘。完善路径是在司法层面上,区分不同类型的网络服务提供商进行规制;在立法层面上,应对商业性提供规避手段的“预备行为”进行犯罪化,增设“向他人提供非法规避技术保护措施的设备、服务罪”。  相似文献   

16.
17.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印刷型书刊资料为主要收藏载体的传统图书馆逐渐难以适用信息社会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信息量的激增、信息传输速度的提升以及信息利用的网络化,要求图书馆调整自身的馆藏结构和服务方式,这就促使了数字图书馆的出现。然而,数字图书馆采用完全不同于传统图书馆的信息存贮技术和信息传递方式,这些技术带来了新的作品形态与新的作品使用方式,使人们获取信息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从而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改变了原有的版权制度以及图书馆进行知识文献积累的方式,使数字图书馆的著作权问题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18.
“复制”版权之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学龙 《知识产权》2005,15(2):23-29
传统版权法是建立在复制权基础之上的,一部技术发展史也是版权人所享有的复制权不断扩张的历史,数字网络技术则将这种扩张推向极至,而与之相伴的控制社会公众获得作品的后果又促使人们思考放弃传统的复制版权模式,以重构适应数字网络环境需要的新型版权制度.在数字网络环境下应以获得作品权取代复制权,而在模拟世界传统复制版权依然能够有效运行,如何协调现实和网络世界的版权保护是版权法不能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
庞岩 《政法学刊》2014,(2):98-100
在我国,毒品已经成为了威胁人民正常生活的重要因素,戒毒工作的开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社区戒毒是我国戒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社会、道德和经济意义。社区戒毒工作中矫正社会工作法的运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促进我国戒毒工作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