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台湾去年底"五都"选举,民进党得票大幅成长,延续上升势头,整个绿营对2012年"大选"的企图心进一步增强。新年伊始,民进党"大选"候选人之争逐步浮上台面,党内权力斗争拉开帷幕,两岸政策也在酝酿新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正>近期,岛内绿营政客掀起一股"组党热"。自8月6日"墨绿"出身的台北市长柯文哲组建台湾民众党后,以陈水扁为代表的极端"台独"势力以及前民进党籍台南县长苏焕智相继宣布组建"一边一国行动党""台湾维新党",招兵买马准备进军2020年"大选"与"立委"选举。这波"小绿"组党热缘于"大绿"民进党执政不佳,丧失民众信任,让"小绿"看到抢食"立委"选票与席次的机会,尤其是让柯文哲看到了"蚕食蓝绿、逐梦大位"的绝佳良机。从影响上看,这些"小绿"政党若投入2020年"大选",一定会对民进党的选情造成冲击,拉低民进党的选票,但是  相似文献   

3.
晓沙 《台声》2008,(2):21-23
2008年1月12日,攸关台湾地区政党版图重划和未来政局走向的第七届“立委”选举揭晓。国民党取得压倒性胜利,成为岛内唯一“超级大党”,民进党遭受创党以来最严重的挫败。民进党败选后,党内也展开检讨,有责怪“小选区制”不利选情,有责怪“行政院新三宝”应负责。但怪来怪去,就是鲜少有人责怪陈水扁及其家人的贪腐。 据台湾媒体分析,技术性问题只是民进党败选的部分原因。民进党前“立委”林浊水表示,这次选举结果表达了台湾社会对民进党的不满,首先是对民进党在统“独”议题上走冒进路线的不满;其次是对民进党执政8年无法给台湾带来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的不满。2008“立委”大选一役,说国民党打败了民进党,不错,但还不够准确。真正打败民进党的是其自已。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1,(5):39-39
民进党2012“大选”党内初选结果出炉,民进党主席蔡英文以1%的差距,险胜对手台湾“前行政院长”苏贞昌;中国国民党已确定提名马英九竞选连任。2012年1月14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马蔡对决态势底定。  相似文献   

5.
<正>民进党派系斗争加剧,基层频现分裂2024年“立委”选举中,民进党因派系利益分赃不均在部分县市出现分裂,相关势力各拥其主,彼此攻讦不断。嘉义市,“英系”王美惠争取连任“立委”,“绿色友谊连线”黄露慧任市党部主委,负辅选之责,两人曾多次竞争公职,嫌隙由来已久。王先成立“信赖之友会”,作为当地支持赖清德的团体;黄后成立“信赖台湾后援会”,与前者互别苗头。双方矛盾不断,被认为恐影响王的选情。南投县,“英系”蔡培慧争取连任“立委”,该党地方派系代表、前水里乡长陈癸佑宣布以无党籍参选“立委”,使绿营面临票源分散危机。  相似文献   

6.
陈星 《统一论坛》2012,(2):57-60
2012年台湾“二合一”选举已经落下大幕。本次选举中民进党再次败北,原因很多,其中两岸论述的空洞与僵化是一个重要原因。从客观现实来看,两岸论述调整是民进党未来一段时间内必须面对的问题。 民进党败选的两岸因素对于这次台湾大选的结果,岛内外的评论可谓汗牛充栋,观点也是五花八门。这些评论绝大部分都涉及到民进党两岸政策对这次选举产生的影响。尽管民进党内许多人现在依然不愿承认,  相似文献   

7.
台湾的“3·20大选”,经过一场曲折复杂的较量,民进党终于以微弱多数胜选,而国亲两党则以高票落选了。选后蓝绿两大阵营围绕大选中存在问题而进行的斗争至今仍在持续,余波荡漾难已。台报认为,台湾的“3·20”选举,有可能成为“永远滴血的政治伤口”。其对今后台湾形势及两岸关系的影响将如何?祖国大陆应如何应对?本文试作以下初步探讨。一、台湾选情的四大迷思陈水扁执政四年,其政绩很差乃人所共知,不仅经济下滑,失业猛增,族群对立,社会失序,自杀率高,而特别是自认清廉,以“反黑金”起家的陈水扁和民进党,他们喊的是“爱台湾”,而做的却是“…  相似文献   

8.
2008年民进党大选失败,2012年再次败北,党内主张调整两岸政策的声浪日趋高涨。从党籍县市长的祖国大陆经贸推介,到智库、学者的学术研讨,再到谢长廷、许信良等人的务实温和表述以及“华山会议”的举办,都说明大陆议题成为民进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相似文献   

9.
严安林 《台声》2011,(11):34-34
蔡英文自宣布代表民进党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迄今,总体选情是“开高走低”。不仅使整个选情“冷飕飕”,且其支持度基本没有“爬升”,甚至“走低”,从中不难看出,蔡英文正面临四大困境。  相似文献   

10.
继6月19日马英九宣布选择吴敦义作为其参加2012年“大选”的副手后,7月2日举行的国民党第18次全党代表大会第2次会议又正式提名马英九、吴敦义搭档参加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针对“马吴配”的成局,民进党一方面极力唱衰其政治前景,  相似文献   

11.
吕存诚 《两岸关系》2013,(12):20-21
日前,在民进党2014年台北市长选举提名陷入混战之际,党内有人提议推荐“五月天”主唱阿信参选,许引发了一连串揶揄式玩笑,无疑增添了绿营台北市长初选的“噱头”。不过,玩笑背后却凸显了民进党缺乏参选白北市长“强棒”、  相似文献   

12.
目前,民进党抢攻2012年“大选”的士气高涨,党内提名斗争全面升级,呈现复杂而多变的局面,未来情势有待进一步观察。“大选”初选呈现“两强一弱”格局随着蔡英文、苏贞昌、许信良先后登记参选,民进党内初选正式形成“两强一弱”的格局,“苏蔡对决”成为未来党内斗争主线。目前看,蔡暂居优势,胜出几率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3.
吕存诚 《两岸关系》2011,(10):13-15
9月12日-20日,民进党“大选”候选人蔡英文赴美展开一系列活动,极力向美交心,以求“出口转内销”的造势效果。为防止蔡抢尽风头,马英九竞选办公室执行长金溥聪提前3天赴美“消毒”,与蔡激烈拼场。岛内舆论认为,在金的“缠斗”下,蔡此行虽博得了不少媒体版面,但对选情增分效果有限,恐难对国民党造成强力冲击。  相似文献   

14.
台湾岛内北、高两市选举经过激烈的选战落幕,国民党候选人郝龙斌以绝对优势战胜民进党谢长廷出任台北市长,民进党候选人陈菊以1114票险胜国民党黄俊英,稳住了民进党在高雄的基本盘,延续了民进党的香火。选前,岛内民调和舆情一致看好国民党,认为会是双双胜出的局面,为什么会出现高雄变局?笔者认为,主要是民进党重视地方资源,发动地方势力十分奏效。为保住高雄的泛绿局面,几大“天王”倾巢而出,进驻高雄全力拉高陈菊选情,已经退出民进党的前主席林义雄也不甘寂寞站台辅选。恋栈权势、迟迟不肯下台的“台湾之耻”陈水扁,由他亲手策划影响选情的…  相似文献   

15.
简析民进党“大选”中的政治传播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茹 《台湾研究集刊》2008,(3):17-23,50
2004年“大选”,民进党阵营针对当时的选民状况和媒介资源,精心构筑了“多层+突发事件”的政治传播策略,以“多层”的传播一点点地收割选票,最后以“突发事件”完成致命一击,这当中民进党对人际传播的运用尤为出色。2008年“大选”,民进党仍沿用了该策略中的一些内容,然而国民党已经习得经验,有所防范,马英九也发展出“Long Stay”这种直销式人际传播来破解民进党的攻击,而民众对民进党过度使用负面选举术的反感加大,马萧最终赢得了“大选”。  相似文献   

16.
李立 《黄埔》2010,(4):8-11
台湾年底“五都”选举候选人尘埃落定,蓝绿双方卯足了劲,全力争夺,因为双方都输不起,硝烟弥漫处已见2012年大选的影子;蔡英文以绝对优势高票连任民进党主席,并随即宣布参选新北市长,苏蔡争夺2012年的党内出线权之战提前开打;扁案二审出入意料地重责轻判,令台湾民众很是不解。  相似文献   

17.
2014年5月25日,民进党主席选举结束,不出所料,前党主席蔡英文再次高票当选,第三次出任党主席,在民进党发展史上并不多见。当选之后,蔡英文面临的首要任务是争取民进党在“七合一”选举中获胜,为两年后参加台湾大选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8.
农业与农民问题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敏感议题,涉及到海峡两岸更成为岛内重大敏感的政治议题。祖国大陆对台农产品采购本是祖国大陆对台湾同胞尤其是台湾农民展现的一种善意,旨在解决台湾农产品滞销期间的销售困难问题。然而,祖国大陆的善意,在岛内却一直存在争议,尤其是绿营不断指责与反对。日前,民进党2012大选候选人蔡英文指责  相似文献   

19.
1998年底台湾“三合一”选举是一次具有指标性意义的选举,集中反映了现阶段台湾各个政党及政治团体的实力对比。这次选举的突出特征对民进党选情的影响负面大于正面;民进党在选举中遭受挫败,但基本维持总体实力;选举之后民进党内派系格局及势力发生一定的变化和消长;选后检讨围绕修改“台独党纲”引发一场争论。  相似文献   

20.
吴宜 《统一论坛》2013,(6):55-57
今年8月,时隔四年之后,现任高雄市长陈菊以务实姿态再度赴祖国大陆参访。这位“党外运动”出身的“美丽岛事件”受刑人和创党元老,是目前民进党内拥有最高行政职务、民意支持度名列前茅的绿营实力派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