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埔》2011,(1):64
孙中山先生是20世纪初站在时代前列的一位伟大人物,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推开了中国跻身现代化国家的藩蓠;他提出和倡行三民主义主张,关注民族、  相似文献   

2.
史载,孙中山轰轰烈烈革命的一生中曾有三次来台,意欲联合当地的革命志士一同为中国革命而努力奋进,其时分别为1900年、1913年和1918年。  相似文献   

3.
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人权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高举民主人权的旗帜,坚持走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道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人权主张可以概括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即:以民族主义求得民族解放与自立;以民权主义主张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以民生主义消灭贫富差距,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4.
论孙中山的政党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的政党思想是他革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同盟会时期,是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在国民党时期,是议会政党政治思想;在中华革命党时期,是重申民权主义,提出以党治国的理论,并强调恢复革命精神和党的集中统一以及武装斗争;而在中国国民党时期,则重新把民族主义纳入党的纲领,提出新三民主义.在这一整个历史过程中,由他首创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在多次进行改组的过程中,他的政党思想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不断调整、丰富和升华.  相似文献   

5.
李宏生 《春秋》2011,(1):30-32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孙中山不仅是领导中国人民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而进行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而且还是为振兴中华而倡导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开创者和设计师。在他的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规划中,他对中国铁路建设情有独钟.倾注了很大精力制定计划。苦心设计,描绘了一幅幅壮丽的蓝图.并为其变为现实而奋斗不息。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孙中山三民主义之关系问题,学界有种较为流行的观点即"复归"说。这种观点,侧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三民主义之间的"小同"而忽视了二者之间的"大异"。借用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框架,着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包含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方面的内容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进行比较研讨,我们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坚持制度目标的同时正大力追求其自身价值目标建设,这也正是与孙中山只追求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而反对制度替代的一个最为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这里冬天暖如春,马路两边树木葱茏,奇花烂漫,远处碧波浩荡。这天有位年轻人经过檀香山街头时,惊喜地发现迎面而来的马车里有一位熟人。他飞快跳上马车脚踏板,叫道:“老师,您好!我是孙逸仙!”  相似文献   

8.
金延铭 《春秋》2011,(2):8-9,1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先后宣布独立的17省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经会议选举,孙中山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是日申令颁布,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改元为中华民国元年,采用阳历。经过南北双方多次会谈。2月12日,即农历辛亥年腊月二十五日.清帝宣布退位。在中外反动势力的挟制下,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一直深受国人的尊重,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阶段,特别是在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重大活动中,高举孙中山的旗帜,可以进一步增进共识,拉近两岸人民的心灵距离,推进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继续向前。  相似文献   

10.
坚持爱国主义,主张国家统一,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这一思想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必须统一,警惕列强分裂阴谋自19世纪开始,孙中山目睹民族危机,激发出巨大的爱国热忱。由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日益加剧,列强“瓜分中国”,使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在辛亥革命以后,又因帝国主义列强横行中国,军阀混战,使中国处于军阀割据的分裂状态。这种外患内忧,使孙中山把维护祖国统一作为救国和革命的一项最紧迫的任务,他把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同捍卫祖国统一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甲午战争以后,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早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就提出了当时中国最完整的法治思想。孙中山先生的法治思想对于中国的法制变革和中国近代历史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迪作用。其法治思想中也包含了近代较为先进的国际法思想,为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础。其中,孙中山的国家主权思想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张恒俊 《传承》2011,(21):72-73
孙中山的世界大同思想与三民主义理论的关系既是远期社会理想与近期革命理论、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同时又是互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一百年前,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澳门这个中西文化交汇的小城,成为孙中山开始革命生涯的第一站,给了他大量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在多种场合、多次演说中均念及武昌首义,充满了感怀。孙中山总结武昌首义的目的为实行政治革命、推翻专制;进行种族革命、排满兴汉。孙中山评价武昌首义在于一呼百应、开创民主共和之功。孙中山剖析武昌首义成功因素,一是首义之士的勇锐之气与牺牲精神。二是舆论宣传之功。三是各省军民响应、浴血奋战。孙中山多次凭吊首义忠魂,力图抚平武汉伤痕,力主建都武汉。同时,他也提出武昌首义胜利过速也是后期革命党人精神颓靡的诱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实现国家统一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前提 ,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 ,这些是孙中山强调国家统一的主要原因。孙中山认为近代中国四分五裂的祸根在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军阀的统治。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 ,孙中山从外交、政治、经济及民族关系等诸多方面阐述了他的思想主张和战略构想 ,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具有重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何建国  周武 《求索》2013,(9):67-70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了在学校这一场域中建构意识形态,教育部门从课程设置、师资选聘、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制度设计.向学生传授以孙中山著作为核心内容的三民主义教育。国民党试图把整个教育机构变成一个“说服者”.潜移默化地去“说服”全体国民信仰三民主义。它不仅在“加工”知识,同时也在“加工”人。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师资的素质及执行者的不力,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知识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内在张力,最终制约了其最初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0,(12):76-77
##正## 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孙中山的这句名言,无疑是其一生的写照,亦是对辛亥革命的解读。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既是顺应历史潮流,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初始之年,恰好是孙中山诞辰145周年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这位对20世纪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我们理所当然地想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孙中山的评价,特别是毛泽东撰写的专文《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毛泽东在这篇专文中言简意赅地指出: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何时以“革命党”自命以往的辛亥革命史及孙中山传记多确认为1895年11月孙中山等从香港抵神户,受日本报纸报道启示而自命“革命党”。本文经考证,认定上说不确。孙中山等以“革命党”自命始于1895年底至1896年底逗留日本期间。  相似文献   

20.
邢增杰 《新东方》2005,(3):26-30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被称赞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但对于他退出临时总统后到首次国共合作前这一时期活动的评价,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拟就对他这一时期因持"十年不预政治"的主张,对中国革命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及其根源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