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官话常被讥讽,但官员们依然乐此不疲。最近,网民参与人民网组织的“最反感官话”评选,一些官话“非常荣幸”入选。  相似文献   

2.
“官话”是官场上常说的套话。人们讨厌“官话”。
  “官话”中有不少违心的假话。评价工作,领导往往秉承的都是“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的原则,即九分成绩、一分错误。下级谈到成绩,首先要说是党政领导高度重视,“一把手”亲自过问,主要领导亲临现场指挥,领导班子团结一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至于事实如何则另当别论,写工作总结、向上级汇报,都要戴上这个“帽儿”。  相似文献   

3.
笔者身处基层,又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到农村和企业调查,在同群众交谈中,了解到群众对少数领导者的“官话”十分反感。有的群众直截了当地说:“领导人要有威信,就要少讲‘官话’”。 对“官话”,很难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其特点倒是很“突出”的。一是“空”。讲话不管长短,反正尽是些放之四海而皆准,“错也不错,用也无用”的“原则话”。不从本地实际出发,不  相似文献   

4.
官话套话空洞无物.多年来相沿成习.特别是会议及报道中官话套话至今不绝于耳.高校新闻也不例外。今年,《人民日报》向网友征集“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此言一出,应者云集,可见网友对官话套话之感受深刻。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出台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中.亦有关于新闻报道的规定.可见中央改进新闻宣传报道的决心。  相似文献   

5.
志平 《党课》2010,(4):75-76
领导干部离不开基层百姓,讲什么样的话,看起来是小事,实则关系到深入基层和转变作风的大问题。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讲“官话”“大话”“套话”“假话”。群众就不爱听、不想听甚至反感。而讲人民群众喜欢听的话、有人情味的话,就能够与老百姓拉近距离,就会起到“良言一句暖三冬”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某日,几位好友相聚闲聊,话题偶然集中到对当前流行“官话”的批评上来。其时,笔者在座,并未多言,但有同感。事后,有关“官话”的感慨一直挥之不去,故而草成此文。这里所说的“官话”,并非指各级官员———确切地说,是指各级公务员,或曰“人民勤务员”、“人民公朴”———说的话,而是专指他们说的空话、套话、废话。笔者所以认为对“官话”值得议一议,是因为有其日渐其多的感觉。笔者最近读到一位县级领导的讲话,深感“官话”太多,实话太少。比如,讲改革,他说:“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切…  相似文献   

7.
凌河 《学习导报》2012,(19):51-51
“说话”问题,在于某些官员,似乎不成问题。有人说,“官话”是一种文化,“官话”是一种圆熟,似也不无道理,有些“官话”,更是一个挡箭牌、一堵挡风墙,当然有的时候,奇特的“官话”还可以成为老百姓的笑柄。  相似文献   

8.
凌河 《新湘评论》2012,(19):51-51
“说话”问题,在于某些官员,似乎不成问题。有人说,“官话”是一种文化,“官话”是一种圆熟,似也不无道理,有些“官话”,更是一个挡箭牌、一堵挡风墙,当然有的时候,奇特的“官话”还可以成为老百姓的笑柄。  相似文献   

9.
领导干部讲话的受众面离不开基层百姓.讲什么样的话,看起来是小事,实则关系到深入基层和转变作风的大问题。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讲“官话”、“大话”、“套话”、“假话”群众就不爱听、不想听甚至反感。而讲人民群众喜欢听的话、有人情味的话,就能够与老百姓拉近距离,就会起到“良言一句暖三冬”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一直就有其通行的语言标准。这在夏、商、周、先秦时期称雅言,以后叫正音,到明代叫官话。  相似文献   

11.
卓尔 《前线》2013,(2):53-54
(1)官话套话不绝于耳 “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官话套话空洞无物,相沿成习,会议中官话套话不绝于耳。日前,人民日报微博向网友征集“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  相似文献   

12.
“微反应”     
《当代贵州》2011,(30):59-59
“微反应”的全称是“心理应激微反应”。微反应是每个人在遇到有效刺激的一刹那产生的瞬间反应,它从人类本能出发,不受思想的控制,无法掩饰,也不能伪装。再能“装”的人,遇到有效刺激之后的第一瞬间也会出现微反应.他的“装”只能出现在微反应之后。因此,微反应是个人内心想法的真实呈现,是了解一个人内心真实想法的最准确线索。严格来讲,“微反应”是个广义的“大词”,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微表情”,属于“面孔微反应”;二是除了表情以外的,其他能够映射心理状态的身体动作,也就是常说的“小动作”,可以称为“微动作”,属于“身体微反应”;三是语言信息本身,包括使用的词汇、语法以及声音特征,称为“微语义”,属于“语言微反应”。  相似文献   

13.
当今时代,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人们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多样,思想舆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在这个大势下,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备受关注,说不说、说什么,怎么说、哈时说,民众都会进行价值评判。如果心中没有“怕”字,对群众毫无敬畏,平时口无遮拦,屡出“最牛官话”“雷言雷语”,让群众不满,这不行。如果老怕“说错话”,面对群众...  相似文献   

14.
干部下基层,目的是要访民情、知民声,解民困,增进和群众的联系,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如何与基层群众进行有效交流,获得基层的真实情况,是实现这个目的的关键。要说得了“农家话”。到基层了解民情,听取民声,和群众谈话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现在有的干部在机关坐得久了,习惯摆架子、打“官腔”,不善于与群众交流,和群众谈话没有“共同语言”,这样的干部显然不受群众欢迎,不能让群众接受。和群众交流要避免说“官话”、大话、套话,朴素实在的“农家话”才能说到群众心窝子里去,群众也愿意把这样的干部当成自己人。  相似文献   

15.
最近 ,在通辽铁路分局召开的冬运工作会议上 ,局长、党委书记赵毅同志会议伊始 ,便颁布了一个“三不许”的“会议禁令”。一是与会者汇报工作时不许念现成的文字材料 ,一律讲“普通话” ;二是汇报中不许说官话套话空话 ,一码“捞干的” ;三是每人的汇报时间不许超过十五分钟 ,否则“两牌(黄、红)伺候”。结果 ,往年需用一天多时间的会议 ,这次仅用半天时间便结束“战斗”。对颁布“会禁”之作法 ,笔者感触颇深。归纳起来 ,至少有以下三点好处 :一是实行“会禁” ,可促使一干官员养成“实话实说”的良好习惯。假如作为会议主持人的各级“会长”们 ,逢会便“明令严禁”“稿书记”“套首长”做“作文朗诵”表演 ,假如各级官员在听下属汇报时 ,坚决给那些“放之四海而无错误”的“指引下”、“上级正确领导下”、“团结拼搏进取”、“再创辉煌”等一系列官话套话空话假话大话水话等“杂碎” ,出示“黄牌”“红牌”进行“过滤”和“截流” ,那么出自各级“官场”的一道道“会禁令箭” ,便会成为一剂剂外治“献媚官员”“口吐莲花”之“口病”的“良方” ,成为内治“作秀官员”“虚假政绩”之“心病”的“猛药”。如此 ,“实话实说”、实事求是的干部作风何愁“...  相似文献   

16.
《先锋队》2013,(4):7
背景:近日,人民日报刊文列出一些读者反感的官话套话,如"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现场指挥""积极、及时、立即、确保"等。文章称,一些官员习惯于说官话套话,已经形成了稳定而持久的话语体系,但他们还认为自己高屋建瓴,句句深刻到位,逻辑严谨。热议:许多官话,之所以动辄得咎,就在于它大而空,言之无物。在文本修辞、话语结构上,它往往千篇一律,遵循着僵化的语言  相似文献   

17.
不知从哪朝哪代起,语言、文字一沾上“官”字,就多为贬义了,如“官架子”、“官腔”、“官样文章”等,而将那些脱离群众,只知发号施令而不进行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也冠名为“官僚主义”。  相似文献   

18.
党政机关也要力戒“服务忌语”《光明日报》9月26日刊登了卿成的文章,该文提出党政机关要为人民服务好,同其他窗口行业一样,也离不开正确使用服务语言。一位农民因种子的质量问题,从乡下跑到县城的一些机关“上访”,接待部门都批示了同样的语言“请找有关部门处理...  相似文献   

19.
肖克凡 《党课》2010,(2):125-126
我们国家的地域方言,东部西部不同,北方与南方也存在差异。我们北方人叫“母鸡”,南方叫“鸡婆”,北方公鸡到了南方则成了鸡公。豫鄂接壤地带有一座鸡公山,就是北方公鸡山的意思。这种语言差异属于“倒装”结构,并未游离本义。说起南北差异最大的,我以为是本埠的“老公”一词。  相似文献   

20.
官话指南     
朱铁志 《唯实》2000,(6):68-69
有人佩服官话,认为那是水平和境界的外化;有人讨厌官话,以为那是大话、空话、套话、废话的同义语;有人当了官不说官话,只说群众喜闻乐见的实在话,被群众视为眼中有百姓、心中有事业的好干部;也有人没当官时学说官话,当官以后满嘴官话,除了官话差不多已经不会说话。 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说官话更容易的事了!不会说哲学语言,没什么,因为它毕竟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概念、判断、推理系统,有独特的话语方式,没受过专业训练的朋友,到底不容易随口说出。不会说文学语言也没什么,因为文学要用形象说话,没有一点艺术感觉,没有对人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