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锦生 《现代领导》2008,(11):47-47
唐朝初期的开明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善于以史为鉴.他不仅时时自警.而且力诫群臣不要“以珠弹雀”。他说.明珠没有不贵重的.如果用它去弹雀,岂不可惜?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更宝贵。怎能用它来换取财物呢!并指出这种只顾贪图金银财物.不惜危害自己性命的愚蠢作法“实在可笑”。  相似文献   

2.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少见的开明皇帝,在缔造“贞观之治”的宏伟大业中,善于以史为鉴,以喻明理,在反腐倡廉上的一些思想很值得今人借鉴。 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人拥有明珠,没人不觉得贵重,如果用来打鸟雀,岂不是太可惜了吗?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还要贵重,见到金银  相似文献   

3.
“幸福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我们不关心又时刻关心的问题。说不关心,乃在于我们往往存有这样的偏见,认为这个过于玄乎的问题更适合留给所谓哲学家去做那些空洞的讨论;说时刻关心,乃在于这样的事实,我们即便在最为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也总是或明或暗、或假或真、或多或少地考虑着我们的幸福(或许是一顿饭、或许是一场电影、或许是一份奖金),只不过我们不曾说出来,至少不曾说的这么明白——本文对于空洞的讨论并不感兴趣,我们只是想把那些不曾说的东西说出来,把那些不曾说明白的事物努力地说明白些。  相似文献   

4.
生活需要点缀,人生需要点缀——点缀得体,会有一种妙不可言的效果。然而,对于“点缀”一词,我总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看法。隆冬走在大街上,一位好友拉住我说:“你也应该去添些金项链、金戒指什么的,好好打扮一下自己了。人到中年,富有和高贵也是一种吸引人的东西呐!”我笑而不答。说实话,这些贵重的东西我  相似文献   

5.
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这一点早就为我们的先人所深信不疑。 据《资治通鉴》载:一次,齐威王和魏惠王相约在郊外狩猎。惠王说:“齐国也有宝物吗?”威王答:“没有”。惠王说:“寡人的国家虽小,还有十颗直径一寸长的明珠,照耀前后十二辆车。难道像齐国如此的大国,反而没有宝物吗?”威王说:“寡人所认为珍宝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松州》2014,(3)
<正>去儿子家时,发现他酒柜里竟有八瓶茅台酒。我明白,这种酒买的人不喝,喝的人不买,这么贵重的酒谁舍得买来自己喝呢?真正喝的人多是有职有权的人。我断定这酒定是他人送的,儿子是镇党委书记,大权在握。儿子既然敢接受人家送的礼物,或许其他钱财也敢拿,即使暂时没拿,日后胆子也会越来越大,如此下去不是在慢慢走向犯罪吗?想到这里我紧张了。儿子归来,我便找机会与他聊天,问他这么多高档酒是哪来的?儿子说是别人送的。在我的一再追问下,  相似文献   

7.
每去看病 ,医生常说 :“把舌头伸出来看看 !”便知看舌头可知体质是否健康。而近闻某单位不团结的内中原委 ,系由个别人嚼舌头搬弄是非所致。乃知看舌头 ,还可知人的品质之优劣。  据说 ,有一位阿拉伯主人吩咐仆人 :“去宰一只羊 ,把最好的东西取来。”仆人应声去做 ,取来了羊的舌头。后来 ,主人又吩咐 :“再宰一只羊 ,把最坏的东西取来”。结果 ,仆人取来的仍是羊的舌头。主人问为什么 ,仆人回答 :“说好没有比舌头更好 ,说坏没有比舌头更坏的。”的确 ,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例如 ,古代那个“将相和”故事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  相似文献   

8.
顾文 《当代广西》2006,(16):58-59
“东西”是广西的名牌产品。以后,还可能是中国的名牌产品,畅销世界。“东西”是一位作家,真名田代琳。从笔名看,东西就让人困惑以及浮想联翩。什么叫东西?东西怎么样?说不清、道不楚,让你说此失彼,而且永远说不清楚。“东西”还是高雅与世俗的混合,让你搞不清楚是高雅还是世俗。比方说,这个“东西”,东西有好有坏,但东西对于人来说,人人都见过。——有趣吧,田代琳居然给自己取了这样一个笔名。他自己说,之所以取名“东西”,有两层意思,一是因为像“东邪西毒”、“东成西就”般好记,二是强调现代社会人的异化,别把自己当人。东西笔名,果然如…  相似文献   

9.
江岸 《小康》2013,(2):117
宝玉没有阶级意识,贾母高贵而慈悲,但他们却不可能做到佛家所说的"众生平等"。当我们嘲笑那些因过度关注权势财富而势利的人时,也要问问自己,你,真的,是看众生平等的吗今天,谈佛论道似乎也成了热潮,常听身边某个人说最近在研究佛经,有人去闭关修炼了之类。只是,慈悲心和看众生平等的境界,怎么可能仅仅从典籍理论里而来?何况,佛家所说的众生平等,在不同人的眼中,又会呈现完全不同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小引] 在美国中餐馆打过工的人,一谈起打工生活,大都离不开苦字。打工自有其苦,可我却不想写《打工记苦》。打工记苦,听上去很像是忆苦思甜报告。打过工的人没心读:谁没事尽爱忆些个旧日的苦状?没打过工读了也不信。搞不好还会说我所言不实:“旧社会”都没有你说的这么苦,何况是美国?再不就来上一句,真要是这么苦,那你当初又何必上赶着要去美国?人家领事们想拦都拦不住呢,是不是?再说,祖国母亲的怀也没关着,不成,回来了还是好同志嘛,是不是?  相似文献   

11.
眼见为实吗     
正同一样东西,通过不同人的眼睛去看,看到的结果是不尽相同的。既然如此,问题就产生了:谁看到的东西是真实的呢?随着年岁的增长,毛病便找上门来。记得老父亲曾经说过,人到了一定的年龄都会老,只不过有人从腿上先老,有人从眼上先老,有人从牙上先老……老父亲的话大概是经验之谈,的确灵验。过了五十岁,虽然自己  相似文献   

12.
下满的围棋     
《创造》2016,(6)
正公园里两位老人下围棋,他们下棋的速度非常缓慢,令围观的人感到不耐烦。第一位老人说:"嘿!是你们在下棋,还是我们在下棋?我们一招棋考虑十几分钟已经是快的,你们知不知道林海峰下一颗棋子要一个多小时。"旁边的老人起哄:"拿自己比林海峰?"第二位老人看起来很有修养地说:"你们不知道,围棋要慢慢下才好,下得快则杀气腾腾,不像是朋友下棋。何况,当第一个棋子落下,一盘棋就开始走向  相似文献   

13.
柳宗元写过一则寓言叫《赖蝂传》,介绍了一种叫赖蝂的小虫:这种小虫喜欢背东西,在行进中遇到东西就要去抓取,高昂着头背在背上。抓取的东西越来越多,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赖蝂终于被东西压倒而爬不起来。有人怜悯它,替它去掉重负,但它爬起来以后,又像原来一样掠取财物不止。赖蝂又喜欢爬高,用尽力气也不停止,终于掉下来被摔死。接着,柳宗元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写道:  相似文献   

14.
“我觉得那时候的我还算浪漫……”,在一间咖啡屋里,我对两个朋友说:“别跟我提浪漫,”一个朋友皱皱眉头。在他看来,浪漫不过是大家放纵自己的筹码或借口。他说,女人总在追求浪漫和被浪漫追逐中摇摆,而对男人来说,浪漫不过是感情游戏外面的华丽外衣。“扯淡!”我的另一个朋友忍不住插了一句:“什么华丽外衣?浪漫是小孩子才信的东西,”他吐了一口烟:“浪漫?你们俩是不是干工作干糊涂了?说什么哪?” 也许浪漫这东西真的很难说清楚。你去问一千个人,一万个人就一定会有一千个、一万个答案。赵咏华说“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可对韩国足球队来说,最浪漫的事无疑是在世界杯上干掉了浪漫足球的两大代表,意大利和西班牙。有些时候我们常感叹浪漫往事或时光已经匆匆流逝,但仔细去想想,却发现流逝和老掉的其实只  相似文献   

15.
一个好的教育制度既适合于认为学习有乐趣的人,也适合于认为学习没乐趣的人。理想的教育就是让每个人从学校出来之后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你可能没有多少知识,但是你依然可能工作得很充实,活得很好。中国的教育资源本来就有限,反而浪费惊人,把学了没用的东西当作优势。美国都承受不了这样的浪费,何况我们呢?  相似文献   

16.
楚人怎样学齐语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孟子对宋国的大夫戴不胜说:“如果在这里有一个楚国的大夫,想要他的儿子能说齐国话,是派齐国人去教他好呢,还是派楚国人去教他好呢 ?”  戴不胜说:“派齐国人去教他好。”  孟子说:“派一个齐国人去教他,如果有许多楚国人干扰他,即使是天天打他,希望他能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把他带到齐国的街巷里住上几年,即使是天天去打他,不要他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了。”  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事物的外因是指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的外部矛盾,外因只是事物发展的外部…  相似文献   

17.
打一篇研究东方思想史的文章上看到,说中国人比较缺乏宽容精神。对此论默想数日,颇不以为然,讲咱们老祖宗没宽容精神,恐怕大谬也,一句“难得糊涂”,把多少该宽容不该宽容的东西都装进糊涂筐子里来了,还说不宽容?说中国人不够宽容,大概相对又有一意:就是西方人比较讲宽容。此说如果不能再称之为大谬,起码亦可说过于极端。古希腊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堪称“认死理”的典范,对于自己所确认的真理的坚守,哪一个不是到了执拗的地步,苏格拉底面对是饮下毒药还是放弃自己的真理的选择,笑而不言,十分坦然去端起的是毒药的杯子……后来…  相似文献   

18.
<正>人在江湖飘,没有不挨刀。对很多人来说,"被忽悠"可能是某种宿命,难以挣脱。一向以理性、严谨著称的德国人都曾被纳粹头子希特勒忽悠,何况原则性不是很强的中国人?可问题是,如果我们频繁地被忽悠  相似文献   

19.
发言以后     
好像一夜没有睡,还是几乎一夜没有睡?或者就是一夜没有睡。 94年3月初,北海要召开一个经济和文化的会议。北京去6人,我先生梦溪和一位经济学家分别作一次讲演。会期两天,会后即回京我好赶上全国政协会。梦溪已经先行走了一天一夜。我是说,这一天一夜他都在写讲稿,每写一字就向北海又走出了一步。清晨他在整理厚厚一叠好几千字的稿纸,我说你在香港已经讲过这个题目,怎么又写这许多?他说总要给人新东西。虽然这次的听众与上次的听众没有一个是重的。做惯了认真的人。既答应了人家去北海,就要认真地去。尽管此行于我们,实在如赶场,实在是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就学习外语的一般规律和方法,适当结合党校学员的特点,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体会.在外语学习中,常常听到一些学员、特别是年龄偏大的学员说,外语是个死东西,靠死记硬背,又难又枯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成绩还是上不去.外语究竟死不死呢?我们说,又死又不死.说它死,是因为你必须记住一定数量的单词、句型,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