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从儒家孝道思想的生命意识解读大学生极端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大学生中不断出现自杀、弑父、弑母的极端行为,是儒家孝道思想生命意识的缺失的表现。就此,文章提出弘扬孝道以抑制大学生极端不孝行为的四项措施:将孝道教育纳入生命教育的体系以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将孝文化纳入课堂教学体系以培养大学生对孝的认识、将孝道纳入操行评定体系以强化大学生孝的意识、将孝纳入校园活动体系以培养大学生对孝的体验。  相似文献   

2.
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举足轻重,早在西周时期"孝"观念已经萌发,其后在特定的历史渊源和时代条件下,孝的内涵不断拓展丰富,并日益理论化、体系化,最终发展成为协调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伦理道德规范——孝道。在近代,尽管孝道因受批判而遭受冷落,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面临人口老龄化这一社会现实,我们应该对传统孝道进行扬弃。  相似文献   

3.
“孝”乃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在孔孟那里,孝道的建构本是立足于作为本源的生活情感的。但经过轴心期大转型以后,孝道逐渐僵化为一种道德教条,而遗忘了生活情感这个大本本源。当下我们要重建孝道,绝不能仅仅将孝道理解为道德教条,而应该进一步追溯其本源,立足于儒家“孝”观念的生活情感本源来重建孝道。  相似文献   

4.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的范畴 ,从孔子发展至《孝经》 ,儒家孝悌思想已形成完整的系统 ,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孝是中国社会最基本和重要的伦理范畴,也是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孔子对孝特别关注,他从"孝敬"、"谏诤"、"父慈子孝"、"亲亲"、"仁"等多个层面创构了一套儒家孝伦理思想,成为其仁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孔子孝论,发掘孔子儒家"孝的文化"科学内涵,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对促进家庭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谐,有着重要的现实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孝是中国社会最基本和重要的伦理范畴,也是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孔子对孝特别关注,他从“孝敬”、“谏诤”、“父慈子孝”、“亲亲”、“仁”等多个层面创构了一套儒家孝伦理思想,成为其仁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孔子孝论,发掘孔子儒家“孝的文化”科学内涵,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对促进家庭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谐,有着重要的现实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孝伦理植根于先秦时代的宗族等级社会,是儒家价值观的核心。后世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理解予以不同的阐释,其内涵和外延因时而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各不相同。其总体趋势是越来越片面化、政治化、神秘化,和孔子思想的距离越来越远。在由臣民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过程中,只有用历史主义的方法,把伦理价值和社会发展统一分析,科学把握传统孝道的内涵及其基础,分析传统孝道的历史局限性,根据现代社会特点,把孝道融入现代价值体系之中,才能发挥传统文化的建设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孝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但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孝文化面临着无数的困境与挑战,在现代高校中,孝道教育很少被提及。孝道教育与生命教育一脉相承,有其内在的一致性与契合性,在高校中应大力提倡孝道教育。  相似文献   

9.
儒家法伦理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中国法治和德治有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于现代法律文化的建设,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的.儒家法伦理思想无论是作为建设新的法律文化的参考资料,还是其背负的沉重包袱,都需要认真地梳理、评价、激浊扬清.  相似文献   

10.
在市场经济和现代性的裹挟下,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生命和生活也为经济和科技所绑架,而洞明生活意义和生命真谛、建构精神世界的能力日趋式微。关于孝道的理解便是如此。"孝"是"德",还是"道"?将"孝"仅仅理解为"德",严重消解了它的文明意义和智慧境界。在中国,孝承受着特殊的文化之重。在传统文明的顶层设计中,它承载着终极关怀的重托,是对生命永恒不朽的期许与承诺。在独生子女邂逅老龄化的现代,孝承受着"超载"的文化重负,由于血脉传承压过不朽期许,世俗自救替代彼岸超越,在寻找经济、社会、科技的世俗替代中孝道失需、失用、失能,最后面临失传的巨大风险。在未来文明中,孝道承担着伦理型文化传续的文化重任,它有待追问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孝道,文化将会怎样?独生子女邂逅老龄化"超载"下悄然兴起的"新家庭主义"也许为孝道的复兴提供契机。必须唤醒孝道,捍卫孝道。因为捍卫孝道,就是捍卫文化,捍卫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1.
孝道是中国文化之根本,这一根本是由先秦儒家奠定和确立的。本书以“先秦儒家孝道研究”为题,就是想以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先秦时期的社会变迁与儒家孝道思想的形成、发展,认识其本来面目,对其性质进行恰如其分的评析。本书着重探讨了孝道的源起及其宗教伦理化、  相似文献   

12.
唐代继承汉朝以来"以孝治天下"的政策,并采取各种措施推行孝道.作为儒家基本价值观的孝道,其根本地位没有动摇,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孝道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其政治色彩更加浓厚,"孝"亦有"道",即服从于政治需要,而不仅仅是血缘宗法、家庭等级尊卑的护符;孝道与法律的联系更加紧密,主要表现在<唐律>的编纂及运用上;唐代对传统孝道批判继承,更加注重实际,因此在客观上孝道对人们的约束也有所松动.唐代孝道的产生与变化,有其客观历史原因,在当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当代,唐代的孝道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一些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传统孝道为核心内容的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孝道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观念,是中国人的一种道德意识和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也是传统社会治国安邦的重要方略。但是和其他文化遗产一样,孝文化也有积极与消极的方面,对此我们要加以批判的继承,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历史各个方面影响极深。继承和发扬传统孝道,要继承传统孝道中的爱亲、谏亲、尊老、光亲等优秀的一面,同时要抛弃其封建性的一面,如:移孝于忠,忠孝合一,重孝轻慈,父子相隐,厚葬久丧等思想。在现代我们要建设新孝道,要强调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人格平等,父母与子女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子女对父母的孝顺更应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实现中国传统孝道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5.
赵雅玄 《工会论坛》2011,17(3):160-163
儒家孝伦理深刻而全面地影响着百姓的日常生活。儒家孝伦理对百姓生活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百善孝为先,有利于建设和睦的家庭关系;以孝为元德,有利于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秉承敬老美德,有利于弘扬敬老新风;坚持孝忠有度,有利于发扬博爱精神。但是,儒家孝伦理对百姓生活也存在着消极影响。我们应当批判继承儒家孝伦理,建设当代和谐家庭。  相似文献   

16.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孔子和孟子是儒家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中国孝道思想的集大成者和重要的开创者。孔孟孝道思想中包含着孝的意义、孝的内容方法、孝的精髓等方面的内容,探析孔孟孝道思想对于正确区别孔孟思想与封建礼教,正本清源、推陈出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孝道传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在谈说论辩实践中都特别重视推类思维方法的运用。他们对类和推类的认识体现了儒家的推类理论由不自觉到自觉、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与其他学派相比,儒家的推类主要是推"仁"、推"爱"的推理,是用来阐发其政治伦理思想和主张的主要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18.
诠释与创造:儒家的人生伦理──梁漱溟新儒学人生伦理思想研究栗玉仕梁漱溟对儒家伦理"真精神"的发现,可以说是以自己业已形成的解释系统对儒家伦理重新诠释和创造性地发挥。它首先发轫于对儒家形上学的所谓生命体验和悟解。梁漱溟认为宇宙间实没有那绝对的、单的、极...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文化宝贵史料的儒家伦理思想中,荀子作为战国末期最杰出的思想家和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他提出的生态伦理思想即包括伦理自然思想、保护思想、实践思想和发展思想四个方面,无不渗透了和谐的思想,对确立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提供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孝道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炎黄子孙得以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根基。弘扬“德孝文化”能够唤醒人们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激发人们的工作激情和创造力。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孝道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相融合,有利于党员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信仰。“以孝治官”是增强党的先进性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