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珲春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地带,自图们江下游地区的国际开发拉开序幕之后,珲春市在这一地区中的战略位置越来越显现出来,因而兴起了珲春“开发热”。从1992年国家批准珲春市为边境开放城市以后,珲春市的外向型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如果将珲春市各种社会指标与国内其它开发区进行比较,则发现珲春市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通过分析近10年来珲春的对外贸易、招商引资、产业结构的现状,研究与分析珲春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的内部原因,并提出今后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正> 一、珲春市自然概况和开发潜力珲春市位于吉林省东部图们江下游地区,全市总面积为5119平方公里,辖1镇10乡4个街道。全市总人口为175283人。其中朝鲜族占总人口的47.3%,汉族占总人口的42.2%,满族占总人口的10.22%。珲春于1988年5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1991年11月6日,国务院批准珲春市对外国人开放,1992年3月9日国务院批准珲春市为边境开放城市。  相似文献   

3.
<正> 一、国务院批准珲春市为开放城市的重要意义最近,国务院批准珲春为开放城市;这对于全面推进吉林省的改革开放、促进吉林省经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扩大与周边国家及其他国家的经济、贸易、技术往来有着重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口岸与中俄边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以省会城市哈尔滨为中心沿边境线呈扇形分布着15个口岸城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沿边口岸相继得到开放。口岸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有利于促进中俄边贸的繁荣、推动黑龙江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振兴沿边地区经济。  相似文献   

5.
吉林大学──珲春市图们江国际开发研究所吉林大学珲春市图们江国际开发研究所是吉林大学和珲春市联合开办的科研实体,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所址在珲春市边境经济合作区。该所成立于1994年10月。研究所的办所宗旨是以中共"十四"大精神为指针,以吉林省建设发达边疆...  相似文献   

6.
珲春市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地带,其与朝俄两国间均有口岸相通,口岸在珲春市的对外贸易尤其是边境贸易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珲春市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发展口岸物流业,口岸物流量呈现增长趋势,并且口岸经济带动了珲春市地方经济的发展。随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的“大图们江开发项目”,珲春国际物流港的建立正在稳步进行。珲春市发展物流业有着许多有利的条件: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的区位优势;周边可利用港口众多的独特优势;图们江下游地区资源丰富;等等。尽管珲春市发展物流业潜力巨大。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 3月9日,正值珲春市成为边境开放城市一周年之际,中俄口岸铁路——珲春——马哈林诺——扎鲁比诺直达运输线路中国境内段重点工程珲春大桥开始施工,标志着这条铁路已经正式进入全面修筑阶段。 1992年9月和12月,俄罗斯滨海边疆行政区和吉林省政府,以及沈阳铁路局、吉林省交通厅、铁  相似文献   

8.
<正> 近年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对外开放进展很快。特别是从珲春市和延吉市作为吉林省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的窗口和基地,被国家批准为“边境开放城市”和“国家体改委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联系城市”以来,由于政策优惠,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对国内外投资者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在拓宽投资领域,扩大投资规模、渠道,发展边境贸易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延边对外开放总体格局的形成和延边经济的腾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 一、加强吉林省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吉林省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份,除与其它省份有共同的文化特点外,由于自身的地理位置、经济结构、历史发展、少数民族等特点,形成了不同于其它城市的文化特质。在珲春开放这一新的形势下,加强吉林省的文化建设,不仅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而且有着适应珲春开放这一时代要求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0.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区域引力与产业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成立,为东北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虽然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内存在着两个经济中心,但延图龙地区的经济发展辐射能力明显低于长吉图。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使得长吉图的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该核心区的第二产业实力雄厚,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而延图龙核心区第二产业与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存在脱离现象,未能实现优势互补,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较好,但现阶段的辐射能力不足。因此,必须加大延图龙及珲春市的建设,推进另一个经济中心的快速增长;大力推进长吉图区域的交通建设,促进产业升级及转变产业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城镇体系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培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北地区城镇体系与产业发展呈现出较强的适应与反馈的互动关联态势,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必将促进东北地区城镇空间结构载体功能强化以及城镇体系发展的外向化,并认为产业空间协调与城市群整合、产业体系重构与地域优化及产业升级与城市职能体系优化等是产业支撑东北地区城镇体系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北冰洋通航与中国图们江出海战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窦博 《东北亚论坛》2012,21(3):113-120
1938年日苏张谷峰战役后封锁了图们江,图们江辉煌的航运消失了。吉林省境内水系发达,但却因丢失了港口,阻碍了吉林经济的发展。航空运输成本太高,东北的铁路运输因受山海关地理位置的限制,致使吉林省的物资运送能力受到限制。海河运输是最廉价、最方便的形式,倘若吉林省恢复到以前沿海省份,便利的交通即可带动吉林经济飞速发展。因此,建议在东北地区开凿运河,迎接北冰洋航运时代的到来。北冰洋变暖为全面通航带来了可能性。如果北极航道全部开通,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航线将缩短,而东北亚地区恰好是关键的轴心位置。北冰洋如全部通航,我国图们江流域的珲春将取得与新加坡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将我国珲春打造成国际航运中心迫在眉睫。建议在东北地区,开凿运河,形成"东北借助运河间接出海战略"。届时可再现图们江航运的辉煌。  相似文献   

13.
林晓光 《和平与发展》2012,(2):54-59,72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政府推进"南进战略",高调介入南海问题,争夺海洋权益的政策倾向越发明显。野田内阁上台以后,更是积极与东南亚国家开展海上安全合作,谋划关于南海问题的多边机制。不难看出,日本的战略意图和政策目标是在从地缘政治、经济、安全等多个方面实施对中国的战略包围,这不仅使中日两国关系变得更为复杂,也必将危及东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然而,对华政策又是决定日本外交成败的关键,中日之间的结构性问题是长期的,决定了中日关系将长期在曲折反复中前行,中日领导人之间的机制性定期会晤,将有助于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将为中国—东盟合作提供重要动力和契机,有助于推进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合作。不过,南海争端的现实难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海路通道建设。因此,通过中南半岛的互联互通建设,构筑从中国西南内陆出发进入印度洋的陆路通道,很可能成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优先选择。对中国而言,以中泰关系为战略支点,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南半岛次区域合作,而且有助于增强东盟国家对华合作的积极性与自信心。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e state and direction of Japan’s international engagement can best be understood as a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Japan first’ and ‘global Japan’ schools of thought. In light of the ever worsening security environment surrounding Japan, the gap between the Japan first school advocating a focus on the immediate needs of Japan’s territorial defence and the global Japan school arguing for more global engagement is widening.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two will continue to shape the direction of Japan’s foreign and security posture – and importantly, the global Japan school is far from winning, contrary to what Abe’s hyperactive diplomacy might suggest.  相似文献   

16.
明治初期,维新政府中枢就已深刻地了解到日本所置身的国际社会和国际形势,确立起包括对自己和世界进行重新定位以及日本未来发展方向在内的国际秩序观。近代日本国际秩序思想中的上下秩序认识与欧洲近代国际秩序思想的二重原理体系如出一辙,并在明治维新后迅速与国家政权结合起来,最终确立起对欧美屈从,对东亚邻国强硬的双重外交路线。  相似文献   

17.
中日韩FTA对产业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随着中、日、韩贸易投资合作日益密切,区域内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不断增加,三国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讨论日益激烈。分析比较三国产业竞争力,可以看到我国的整体产业竞争力与韩日相差较大,处于三国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分工结构的低端。在这一背景下缔结三国FTA,我国的主要产业和相关企业短期内会受到一定冲击,但长远看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为对应中日韩FTA,我国政府应改善产业环境,放宽市场限制,建立公正公平的市场机制。企业需要适应贸易投资环境的变化,从技术创新、产品差异化和管理与营销等方面加强与竞争对手的抗衡能力。  相似文献   

18.
日本特有的民族优越论是其侵略中朝思想的观念格局中潜在的持久性精神要素。以神国观、"华夷之辨"世界观和社会进化论等为依据而虚构、鼓噪的日本民族优越论实用于日本与亚洲邻国的关系方面,促成日本侵略中朝思想的滋生和延展。以近代化成功为依托而昂扬的日本民族优越论终使其将本民族优越意识置换为"挽救"东亚的救世意识和鼓吹日本充当东亚霸主的舆论工具,发展为民族沙文主义,成为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理论最直接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
刘文 《东北亚论坛》2012,21(2):35-46
日韩两国工会组织的发展与其工业化的进程密切相关,两国已形成多层次的三方机构,形成了维护工人利益、亦使经营者受益的各种规则和制度,劳动关系发展也由冲突向合作推进。中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三次产业构成仅相当于日本20世纪60年代、韩国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劳动关系的某些表现也与当时的日韩相似。借鉴日韩经验,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会组织机制,应增强企业工会的独立性和影响力;维护非正规就业群体利益;设置经济与工会问题专门研究机构;探索与日韩工会的跨国合作与联合。  相似文献   

20.
日本新防卫战略把日本的防卫力量从传统的海陆空领域扩展至多维度的太空、网络以及电磁波等新领域,重视各领域之间的彼此融合防卫。作为一个综合性防卫战略,它强调从平时到"有事"各阶段之间、自主防卫与日美同盟及多层次安保合作之间、"前方战场"和"后方体制"之间的综合防卫。为实现"跨领域作战",日本提出了优先项目和强化重点,侧重在太空、网络、电磁波等新领域内获得并强化相关防卫能力。同时日本也加强提升传统领域内的海空能力、导弹防御及防区外打击能力,并对自卫队的体制进行相应调整。新防卫战略与"印太构想"融合,进一步深化了日本立体跨域防卫体系。日本"多维度联合防卫力量"新战略具有深刻的竞争时代背景,为配合美国军事战略调整并强化日美同盟、对竞争时代安全情势的判断与主动应对、积极加入全球军事变革下新领域内的激烈竞争、更好地应对岛屿争端及加强海洋防卫等现实问题,这是日本谋求构建新防卫战略的深刻动因。该日本新防卫战略产生的影响包括:日本的防卫自主或更难实现、进一步改变战后日本的安全战略基点、在新安全领域引发竞争及不利于构建良好的中日建设性安全关系等。对此,中国需进一步增强本国综合性实力,积极推动日本对华安全释疑,扩大中日防卫交流与安全对话,增进两国的安全互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