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增长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指导我国经济改革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经济增长问题,他指出了经济增长的本质,阐明了经济增长的速度、效益和协调的辩证关系,制定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战略步骤,阐述了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质变的根本原因等等。因此,在进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有关经济增长的思想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市场经济论坛”第27次研论会最近邀请部分专家学者,就“我国经济增长如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进行了专题研讨。 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 与会学者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切地说,应是由以外延的增长为主向以内涵的增长为主的转变。有的经济学家指出,尽管在理论分析上可以把经济增长方式区分为外延的增长(粗放型)和内涵的增长(集约  相似文献   

3.
一、八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回顾 (一)80年代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经济增长速度来看。1981—1990年,我国经济平均每年增长8.9%,全世界经济每年平均增长2.8%,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3.2倍。我国是80年代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少数国家之一,在大国中则是最快的。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1.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1991年同1978年相比,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4.
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经济增长,是比较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现阶段的经济增长,主要属于体制转换、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推动型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从1979年到2004年年均增长率达到9.6%。持续的高速增长已使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国内外市场空间不足的问题。本文试图在分析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基础上,探讨通过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来拓展稳定的市场空间的战略思路。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面临的市场环境(一)国内市场环境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长期以来,投资、出口一直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也十分明显。但是,从长期来看,作为一个大国,这种增长方式将会给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超武  涂颖清 《探索》2011,(3):103-107
2008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对以出口为导向的我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也日渐式微,在这种情况下,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要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消费也是最直接的对经济增长产生贡献,在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上也能印证这一点。因此,应采取切实措施扩大居民消费,尤其是扩大农村居民消费以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2007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持续、平稳、较快的增长并呈现以下几大特点。 一、现实经济低于潜在经济增长水平,GDP有望增长95%左右 从现实经济增长因素看,2007年,国际国内的环境仍然有利于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首先,2007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8.
吴春祥 《唯实》2001,(2):30-32
1994年我国的税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功 ,税收收入连年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为我国社会事业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不断转换及经济一体化趋势 ,我国税收收入必须适应新的经济增长需要 ,既保证政府积极参与市场资源的配置 ,又能不断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也就是说必须认真处理和协调好经济增长与税收收入之间的关系。一、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与税收收入增长的相关分析经济与税收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经济决定税收 ,税收又反作用于经济 ,因此税收收入必须围绕着经济的发展而加以确定 ,同时税收也必须充分考虑国家的…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使我们吃尽了苦头。在探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换这一严肃课题时,必须看到在粗放型增长方式背后,隐藏着较深的经济体制成因。因此本文将从体制角度出发,剖析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成因并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路。 一、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的体制原因 经济体制是对全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总体规定,而经济增长方式则是经济体制的具体体现。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必然有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前  相似文献   

10.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完全排斥产业结构升级。结构主义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动会影响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方式实际是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式。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过程实质是产业结构剧烈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已成为经济生活中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建国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今年一季度,国民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4.1%,工业生产增长22.4%,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中,我国经济生机勃勃,热气腾腾。但是,在经济的超速增长和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也出现  相似文献   

12.
我国当前经济增长趋缓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保国 《唯实》2002,(2):33-37
经济增长趋缓是国内外都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保持经济一定的增长是各国中央政策的一项基本内容。通过分析发达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中央政策 ,对我国治理经济增长趋缓问题可提供一些思路。我国当前的政策目标 :长期是建立一个良好的经济运行秩序和运行环境 ;短期是通过经济、政治、社会各方面的政策来扩大内需从而提高价格总体水平 ,遏止经济增长趋缓的持续和蔓延。  相似文献   

13.
“新经济”对我国具有双重影响。从经济角度看,会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较多有利的因素:其一,有利于中国的出口增长,因中美在经济上具有高度的互补性,美国又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美国经济保持增长也就意味着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会保持相应的增长。其二,有利于吸引美国公司来华投资,因经济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14.
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这一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而且也涉及政治、社会、文化诸方面,需要各种条件与之配合。本文试图就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条件及其改革对策选择作一分析、探讨。 一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确立,往往受制于多种因素。其中经济增长方式与体制是互为影响,紧密相关的。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体制,就有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我国的情况分析,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粗  相似文献   

15.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是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关键,是我国能否顺利实现现代化的既定目标的有力保障.但改革开放进行了这么多年,我国经济却仍然没有走出粗放式增长的模式,这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很多危害,而且这种危害越来越明显.为什么我国长期以来没有走出这种粗放经济增长模式?关键是体制改革不到位.体制改革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前提,其中投资体制、决策体制及干部人事体制又是三个主要体制,对增长方式的转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改革投资体制,建立投资风险责任制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条件.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消费需求始终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 要因素。但是,近年来,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 加快,我国需求结构逐渐失衡,投资需求增长逐步加快,消 费需求增长日显趋弱。因此,为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 增长,必须正确引导消费需求。 以消费为主推动经济增长的新阶段 从目前居民收入水平、消费升级现状、市场需求潜力以  相似文献   

17.
据国家统计局透露,去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 8%,摆脱了近几年持续减速运行的局面。国内外的一些经济评价机构认为,我国经济景气已越过谷底,进入一个新的增长期。   专家分析认为,去年我国经济增长是比较稳定和扎实的,也是有后劲的,这一良好发展势头今年可以继续保持下去,预计增长速度会有所放慢,但增长质量和稳定性不会比去年差。   今年,扩大内需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进器。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要大力深化体制改革,开掘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   开掘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8.
我国目前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渐趋恶化,这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由经济增长方式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预示着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论述了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对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以及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的至关重要性。从我国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以及日本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进一步说明了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对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实践文摘     
《实践》2010,(5)
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结构调整转折点未来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方向将围绕三个视角展开:我国经济从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的增长模式转为消费、投资和出口均衡带动的增长模式;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增长转变到依靠一、二、三产业协调带动的增长;从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型增长转为主要依靠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来推动增长。从这三个结构调整的方向来观察,未来我国经济存在很多新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