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徐建立 《前沿》2009,(10):13-16
纵观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批判性是其突出的特征;但马 克思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马克思绝不是纯粹的理论家,他批判思想的旨趣在于人的解放,最高理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种理想,又是一个过程,理想就在过程中实现。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思想包含三个维度:人是自然存在物、类存在物、社会存在物。马克思主张通过从对宗教的批判上升到对现实世界的批判,条件成熟时进行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实现人的本质复归。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思想在当代对人的本质复归的途径、过程以及如何看待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复归的关系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有奎 《理论月刊》2007,(12):15-1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文意蕴在于,要求尊重人的个性和价值,坚持执政为民的群众路线,倡导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从"物"到"人"的价值转换,走向人的解放。人的解放指的是人从自然的解放和人从异己的社会关系的解放,实质内容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自由时间是人的解放的标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历史任务在于提供使得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得以可能的越来越多的自由时间。  相似文献   

4.
周碧雯 《新东方》2010,(6):74-76
人的自由与解放始终是马克思一生最为关注的问题。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以人的解放,尤其是以人民大众的解放为指向,以人的感性活动为基础,着力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在中文第1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所收录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出现了"只能求助于人权"这样一个句子,许多中国学者认为这是马克思对"人的解放"所作出的回答,并因此而论证了马克思对待人权持肯定的立场。但这样的论证却是由于对menschlichen Titel的错误翻译而引发的一场"美丽的误会"。menschlichen Titel应译作"人的权利",其与"人权"有本质区别。就人的解放而言,马克思所肯定的是"人的权利"而非"人权"。  相似文献   

6.
人是有意义的类存在物.人关于意义的创造与追问,生发出一种哲学图景,这种图景被称作"意义世界","意义世界"的创生始于人的超越本性.当代人意义缺失的根源在于"人的需要"的异化.类本质思想凸现了发展的"类主体"视角,呼唤"类主体"的出场,开始从"类主体"高度审视人的发展问题.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思想展示给我们的改造世界的哲学新视野.实现类主体和个体的拓展和整合,是建构意义世界的现实选择,也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主体条件.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对马克思人的解放的本质涵义进行初步的阐述,偏重于对本质涵义中个性的解放的表述,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起大家认识到人的解放和个性解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的技术观对发展伦理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在追问"技术之本质"时指出:技术时代的"危险"不在技术本身,而在技术作为此在的解蔽之"命运".由于技术这种解蔽方式遮蔽了其他方式,因而此在的"存在"被遗忘了.这种回到人的本质处去思考技术的做法,对发展伦理学的启示在于:生存危机并不在于技术本身.发展伦理学不直接批判技术,而是以发展观问题为核心,对人类自身行为根据进行价值批判.  相似文献   

9.
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最高价值目标。资本主义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 ,社会主义是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现实的个人”作为马克思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出发点,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跨越青年黑格尔派用哲学词句所堆砌的“抽象的人”的思想武器,其不仅在反驳“历史唯物主义存在人学空场”的同时开启了人学研究的唯物史观视域,也在揭示人类解放的两大要素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极追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秉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关怀,成为当今探索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因此,全方位把握“现实的个人”思想,不仅是在增强文本与现实对话的基础上理解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应有之义,也是指导我国在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1.
"经济人"的道德之维--伦理学视野中的"经济人"误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是经济人 ,还是道德人 ,都只是人性的一面。人的道德行为不是全然非经济的绝对无私 ,道德没有一般地要求人们非功灭私 ,而首先达到的是行为的合宜与功效。同样 ,人的经济行为虽然根源于人的利己动机 ,但它与人的道德行为一样 ,也具有可交换的社会化特征。因此 ,作为理论抽象的经济人也有其道德合法性。  相似文献   

12.
在《可以吃的女人》中,作为“男孩”而非“男人”形象出现的邓肯,是男权社会的边缘人和失败者。作者注重男性整体概念之下的个体差异,通过女主角的视角揭示了邓肯的独特性,以及他对于女性解放、建立新的男女关系的积极意义,避免了通过将所有男性树立为敌人而得到女性解放的陷阱。  相似文献   

13.
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学是一种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性格的学科,社会的存在和演化都包含在广义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之中,人的社会性与生物性互相兼容,互相结合,这是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从我的"人"这个中心,一圈圈推出去,就构成了两个"差序格局"。社会学研究的重点不仅仅是人的特殊的一面,还要研究人与自然一般相同的方面,"人"和"自然"、"人"和"人"、"我"和"我"、"心"和"心"等社会学至今还难以直接研究的东西,是我们真正理解中国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法治”的内涵在与“人治”、与“法制”的差异中体现出来。“德治”并不是必然与“人治”相联系的概念。相反 ,“德治”作为相对独立的治国方略 ,对于建立“法治国”有着深刻的建设意义 ,是对“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补充。德治既是法治产生的基础 ,又是法治实施的支撑。  相似文献   

15.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化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建华 《桂海论丛》2005,21(3):15-17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新时期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命题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从思想建党到能力建党的新跨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从本质上说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化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密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相似文献   

16.
“大练兵”给警体课教学带来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简要阐述了"大练兵"活动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指出了"大练兵"给警体课教学带来的启示,提出体能课应加强短距离冲刺跑和短距离往返跑能力的教学;散打课和射击课应加强实用性教学;查缉战术课应遵循"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17.
论“三个代表“的实践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这一品格贯穿于“三个代表”之每一代表中,蕴含在“发展要求”、“前进方向”和“根本利益”这些具有动态内涵的理论表述中,并集中体现在“三个代表”的实践要求中。  相似文献   

18.
论道德价值     
崔昆 《桂海论丛》2006,22(1):58-60
对道德价值本质的揭示要以“价值”根本规定性为逻辑起点。道德价值客体是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其主体是社会整体。参照“价值”规定性,道德价值就是伦理行为事实对社会以道德原则和规范为形式所提出的道德要求的满足。道德价值既有相对性、精神性又有绝对性、功利性。另外,它和“道德的价值”作为两个字面相似的概念截然不同,需严格区分。  相似文献   

19.
何林 《思想战线》2006,32(6):71-75
以二元论、二元对立思维定式为基础的研究视角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甚至会遮蔽和阻碍理解“和谐共存”等文化事象。有别于“二元对立”的“多元统一”思维结构和观念模式不仅是一些民族解释世界、处理内部关系的核心结构,而且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及“和谐共存”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