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情权与隐私权作为现代社会两项重要的权利,它们在实践中经常发生冲突,要解决两者之间的冲突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解决二者的冲突,应遵循公共利益优先、必要限制兼保护人格尊严和权利协调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2.
隐私权与知情权是一双对立的法学范畴,代表了不同方面的精神利益。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两种权益,其冲突的发生已无法避免,而解决其冲突也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要把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协调好,就要分清不同领域内的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点,并根据社会政治及公共利益优先原则和权利协调原则解决冲突。  相似文献   

3.
隐私权是人格权中的一项重要权利,我国法律缺乏对隐私权的直接规定,只将其纳入名誉权范畴,导致法律无法有效地保护公民的隐私权.结合国内外的先进立法经验,针对我国当前隐私权保护的不足,提出隐私权应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人身权利,并对隐私权定义、范围及其与名誉权、知情权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期通过宪法和民法进行合法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个人征信体系的建立是现代信用经济发展的基础。以个人信用信息为中心的个人征信体系带来了授信人知情权与被征信人信息隐私权的冲突,平衡二者的冲突是个人征信立法的重要任务。法律原则是法律制定与适用的指导,所以,在利益衡量、权利协调、比例、人格尊严原则的指导下,个人征信法律制度将会逐渐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5.
有笑晨  齐志红 《工会论坛》2006,12(3):106-107
官员自杀事件近年来频发,但公民在此类事件上的知情权并未得到有效保护。本文从官员自杀事件及其处理方式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公民知情权保护的欠缺进行了探讨,指出公民知情权保护欠缺的弊端和危害,以及对中国宪政进程的消极影响。自杀者的个人隐私权和公民知情权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冲突,但从中国民主宪政进程来看,个人隐私应当让位。  相似文献   

6.
政府信息公开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法治水平的重要标准,政府信息公开应兼顾个人隐私权的保护。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中个人隐私权保护存在范围不明确、缺乏有效救济等问题。文章力求找到政府信息公开与个人隐私权保护之间矛盾和冲突的最佳解决办法,使政存信息的公开在不损害公民个人隐私权的情形下正常运行,实现论民个人隐私权得到保护的同时,又能正常享有对政府信息的知情权,以求真正实现我国法治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信息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欲望空前膨胀,由此而引发公民知情权与公众人物隐私权之间的冲突接连不断。科学界定公民知情权,舆论监督权与公众人物隐私权之间的界限,进而对公众人物隐私权进行合理的限制和保护,成为当前立法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就自己个人私事、个人信息等个人生活领域内的事情不为他人知悉、禁止他人干涉的权利。对隐私自身的保护既是隐私权的自身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隐私权是不容侵犯的个人人格权 ,立法机关应当采取措施 ,通过立法和立法解释 ,确认公民的隐私权。隐私权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因素 ,对它的研究将使对隐私权的保护更加有力  相似文献   

9.
论电子政务信息公开与隐私权冲突之协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公开是电子政务的重要方面,是公众知情权的保障。但是信息公开不可避免的给个人隐私造成侵害,在分析我国隐私权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应采用利益衡量和权利限制原则,并借鉴欧美的经验,构建安全港模式,从而实现电子政务信息公开与公民隐私权保护两者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10.
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与协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法治社会,作为大众传媒,既要保障知情权,即受众希望知道更多有关国家管理、行政实施、社会万象等等诸多情况的权利,又要保障隐私权,即受众不希望自己以及与自己相关的情况被别人过为关注的权利,二者之间势必产生矛盾与冲突.在充分保障人民知情权的同时,又能恰当维护人民的隐私权,将二者有机地协调起来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强调,一方面应加重对隐私权的保护力度,另一方面应严格限制隐私权的范围.  相似文献   

11.
2011年起,首都公安机关开始推行立案公开制度,进一步深化警务公开工作。立案公开是公安机关尊重和保障公民知情权的直接体现,但同时,此项工作可能导致公民的隐私权受到侵犯。如何在公开信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同时维护信息安全、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不被侵犯是公安机关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隐私权是自然人就个人私事、个人信息等个人生活领域内的事情不为他人知悉、禁止他人干涉的权利,是隐私的权利化、法律化。隐私权作为公民的人格权之一,它受法律保护的程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在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交通、通讯传播手段日益现代化,人口居住日趋城市化,人们独立自由的空间越来越少,隐私权受到侵犯的现象越来越多。为隐私权立法不仅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法制建设的需要,也是公民实现其基本权利的需要。本文就我国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和完善谈一点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私人侦探在我国应缓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私人侦探业尽管客观的存在,但毕竟这是个特殊的行业,侦探从业人员的所作所为也经常游离在法律边缘。因此,笔者认为,我国侦探业应该缓行,该观点是基于其所产生的危害而得来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问题:一、侵犯公民的隐私权我国的《宪法》、《民法通则》中都承认了公民的人格尊严,并规定加以保护,如果私人侦探侵犯了公民的权利包括个人的安全、人身自由、隐私权,都是不合法的。隐私权是公民依享有拒绝、排斥任何未经法律批准的监视、窥探和防止个人私生活秘密、个人信息被披露的权利。获取公民个人隐私的资料必须使用合法手段。私人侦探并不…  相似文献   

14.
身份证是政府公权力介入颁发的对公民进行身份识别和身份证明的证件。在大数据时代,身份证的身份识别与身份证明功能越来越强大,与之相伴的权力滥用与对个人隐私权的侵害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必须从身份证法律关系的公法属性入手,通过立法明确个人信息相关权利保护的范围和方式,限制身份证权力行使,保护身份证权利,建立起既提高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又能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权的完善的公民身份证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5.
隐私权新探     
一隐私权的基本含义过去,我国由于法制不健全,隐私权在法律中一直未有明确的规定,以至在《法学辞典》中都查不到这一词条。1991年9月4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在第33条中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这是我国法律首次明确提出“隐私”的概念。笔者认为,隐私就是有关个人私生活的秘密。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拒绝、排斥任何未经法律批准的监视、窥探和防止个人私生活秘密被披露的权利。隐私权是人身自由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地说,人身自由权是由公民身体自由权与公民精神自由权决定的。过…  相似文献   

1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旦发生,不仅会影响国家社会、经济、政治的方方面面,还会严重威胁每个公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政府为了进行应急管理,抑制病情蔓延,在信息公开方面需比常态下更及时更全面。由于利益存在的多样性,政府满足公民的知情权行为与部分群体主张隐私权的保护成为了一对矛盾体,从深层次来讲实则是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公民健康权与隐私权在博弈。如果不能合法合理解决这一矛盾冲突,法治这一城墙就极易摇摇欲坠。因此,当不同位阶的权利出现冲突时,必然要对低位阶的权利进行限制或克减,而能否协调好国家公权力与公民私权利保护在应急管理中的关系,让政府既做好信息公开工作,又能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则成为能否最终治理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各国宪法对通讯自由的权利性质有不同的规定 ,这反映了各国立宪者制宪思想的不同。通讯自由权利的实现程度和宪政价值直接受到通讯载体的发展变化的影响。在网络信息时代 ,通讯自由与公民的隐私权、自由表达权、知情权、财产权 ,及国家安全、公共权力和公共利益等密切联系和融合。该权利的性质已不能简单地界定为人身权利或者表达自由权利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人们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总是想方设法地知悉其所应当知道的信息。同时,作为个人,守住自己的固有阵地,隐藏自己的隐私,以求得其私生活的平静和内心的安宁是人之为人的本能。这样,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就成为一种必然的客观现象,如何保护这两种权利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而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范围是什么,如何全面地给予保护,都成为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警察执法权与公民隐私权作为一对矛盾共同体,其统一的一面表现为警察执法权是保障包括隐私权在内的个体公民人权的必要手段,警察执法权服从于保障人权的最终目的;其对立的一面表现为在特定情形下警察执法权要优先于公民隐私权以及现实生活中警察执法权对公民隐私权各种形式的侵害。协调两者之间对立冲突的方法是通过法律设定警察执法权干预公民隐私权的实体和程序条件,并规定警察执法权侵害公民隐私权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20.
解读隐私权     
隐私权是自然人所享有的个人私事或生活安宁不为他人知晓或侵扰的权利,包括隐私信息隐瞒权、隐私信息支配权和私人生活安宁权。它是当事人实现正当隐私利益的行为依据。隐私权是一种人格权,隐私权的意义在于保护公民基于合法隐私之上的人格利益。我国虽有一些保护隐私的法律条款,但在隐私权的保护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