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逛庙会、送春联、品年俗、看"村晚"……精彩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既满足了群众的节日需求,又充实了群众的文化生活,给各地百姓送去了浓浓的年节味道和欢乐的民俗大餐。2018年春节期间,为丰富节日期间的群众文化生活,贵州各地开展逛庙会、送春联、品年俗、看"村晚"……精彩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讲述民俗由来,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许多民间信仰的神祗,如定光古佛、三平祖师、清水祖师等等,有着佛、菩萨的形式,但神明的功能及信众对它的信仰心理和祭拜仪式都与道教无甚区别.这些信仰大都奠定于唐宋时期,当时福建开发程度低,巫文化氛围浓厚,佛教为了传播的需要,纷纷以巫术道法树立威信、吸引信众,其佛学、禅法反而退居次要地位.久之,便形成了今天所见佛道不分的民俗佛教.认清这点,对于我们认识福建宗教和民间信仰的现状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3.
郑成功是海峡两岸共同景仰的民族英雄,也是闽台民间信仰的一位重要神灵。台湾台南和福建南安、厦门等地分布着与郑成功有关的纪念馆、祠堂和宫庙,它们成为郑成功信仰的重要圣地。如今,郑成功圣地的社会功能趋于丰富和多元化,不仅是信仰朝拜的场所,还发挥了政治教化的作用,推动当地文化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4.
民俗厦门     
正厦门的民俗庞杂繁绪,主要有人生礼俗、岁时节俗和民间禁忌。元宵乞龟、刈香游神、送王船、宋江阵、中秋博饼等等独具闽南特色的习俗,业已成为广大游子心中难以割舍的情感寄托。  相似文献   

5.
<正>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地域文化风情活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文化复兴步伐越来越快,各地兴起的民俗祭祀活动日益广泛,影响面持续放大。领导干部参加民俗祭祀的消息常常见诸报端或电视。全国最大的祭黄帝、祭孔子、祭妈祖等活动每年盛大上  相似文献   

6.
白红梅 《实践》2009,(3):50-51
"那达慕",蒙古族牧民习惯称之为"乃日".是基于传统游牧文化和原始信仰体系,以搏克、赛马、射箭传统"三项竞技"为核心内容,融传统体育、宗教、服饰、建筑、饮食、歌舞、诗词、经济等文化为一体.通过竞技、仪式、展示、表演、交流等符号活动模式达到一种综合效应的民俗喜庆集会.那达慕文化又如一条文化干流,以开放的气度滋养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要素,并使它们汇集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传承下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它仍以传统的风格、崭新的姿态融入到现代生活,承载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期望和梦想.建构着蒙古人的精神体系.  相似文献   

7.
围绕丰富的土家民俗文化,印江自治县加大对土家族文化的打造力度,以团龙民俗文化村的建设为重点,加大对唢呐神功、土家摆手舞等具有浓郁土家族色彩的文化挖掘保护力度,着力创建以"土家舍巴节"等为主的土家民俗活动。投入巨资,对旅游公路沿线的建筑进行土家风情打造。立足红色文化资源,免费开放了木黄红二六军团会师纪念馆,先后举办了"重走老区路.推动新跨越——黔东革命根据地火把传递"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8.
日常的生活世界”既是民俗事象展开的舞台 ,也是小说言说的主要对象。在“生活世界”这一共同理论原点上民俗与现代小说相互通约并聚合成现代民俗小说。现代民俗小说从民族的“生活世界”中升华出四种关联性的文化主题 ,即生存主题、婚恋主题、信仰主题和斗争主题 ,并在审美风格上分别呈现为深沉冷峻、苍凉激越、宁静淡远、俗白鲜活、热情明朗。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乡村文化的研究中,学术界多偏重于姓氏源流、宗族社会、神明信仰及婚丧节庆习俗的探讨。而对于传统乡村文化的教育领域,特别是非制度化教育关注不多。文章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就闽西北乡村民俗教育的诸多形式、主要内容和发挥的社会功能略作论述。文章认为传统乡村社会的诸多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信仰仪式、民俗活动、祖训家规、民谚俗语乃至儿童游戏等,具有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延伸法律法规和道德教化的作用,对于乡村民众社会角色形塑发挥了重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新疆是宗教文化极为丰富的省区,宗教文化具有极为明显的地域特色.主要表现在:历史演变与现实存在的多元性、多样性;相互关系的兼容性、包容性;信仰状况的差异性、民族性;文化生态的特殊性、复杂性.正确认识新疆地区宗教文化,有助于建设多民族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11.
福建海洋文化发达,自古以来,闽人闯荡海外世界,建立了广泛的海上联系。福建文化因而向东南亚等地传播,影响了它们的文学、艺术、儒学、佛教等多方面的内容;海外文化也通过福建人的海洋活动传入中国,体现了福建文化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民俗,是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民俗资源,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民俗是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民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应该贯穿于文化旅游的始终。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可以使人了解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状况。譬如:婚俗,可以让人了解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婚姻制度发展的过程;服饰民俗,可以展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民族工艺文化的发展状况,甚至美学要求;建筑民俗、节日民俗、饮食民俗等等,都是它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文  相似文献   

13.
闽台民间信仰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改革开放以来,闽台民间信仰交流藉着两岸关系缓和的东风而不断深化发展,经历了交流初步恢复、双向交流开启、交流逐步拓展与交流全面深化四个阶段,在领域、形式、规模、内涵等方面都取得重大突破。作为两岸交流中恢复最早、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领域之一,闽台民间信仰交流提升了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与祖国大陆的认同,增进了两岸同胞的亲情乡谊和民族感情;促进了两岸文化、经贸、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带动了福建地方经济的发展;突破了两岸交流与民间往来的禁区,促进了两岸政治关系的改善与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对两岸关系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建设特色文化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湛江市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于这一实际,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普遍开展创建“特色文化村”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平台每个地方的文化特色都是它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的有机统一,是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统一,是民俗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有机统一。湛江市面向南海,辖雷州半岛,具有红土文化、海洋文化、生态文化的鲜明特色。在湛江农村,名人故居、书院、会馆、戏台、古民居等错落其间,如雷州市的许多村庄都曾产生过历史名人;民俗民间艺术…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很多民俗活动都和音乐息息相关。东北秧歌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民间音乐活动体现了人们一种美好的节日情感。这些活动也丰富了人们的业余艺术文化生活,使艺术的大众化和相关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有了更加广阔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地域文化风情活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文化复兴步伐越来越快,各地兴起的民俗祭祀活动日益广泛,影响面持续放大。领导干部参加民俗祭祀的消息常常见诸报端或电视。全国最大的祭黄帝、祭孔子、祭妈祖等活动每年盛大上演,规模越来越大,品牌效应日渐凸现。朝觐之风波及全国,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5月10日,在河北师范大学校园,艺人刘志斌在为大学生表演提线木偶。为了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河北省民俗博物馆还组织了30多位民间工艺美术艺人在河北师范大学校园进行传统民闻艺术现场展演活动。  相似文献   

18.
胡珊珊 《学习月刊》2014,(18):84-85
襄阳民俗"穿天节"是襄阳地域非常有特色而又流传甚广的民俗,是在由中国广大地域流行的"天穿节"的部分元素和在汉水流域流传甚广的汉水女神的神话故事融合的基础上,经过长时间的不断融合积淀而成,是襄阳独有的民俗节日。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大师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一切社会制度或习俗、信仰等等的存在,都是由于它们对整个社会有其独特的功能,也就是说,对外起着适应环境、抵抗能力,对内起着调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或之间关系的作用。民俗是活态化存在的人文社会生活中的习惯性程式化表达,具有无功力精神性和物质功利性,民俗的演化变迁离不开自然生产的变化,也离不开社群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2005年5月,我国颁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其范围则包括: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20.
贺萍 《实事求是》2013,(6):70-72
从目前新疆宗教活动的现状来看,厘清和规范信仰表达的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边界,管理引导信仰主体有序表达宗教信仰;正确认识和把握宗教文化的变与不变,积极引导信仰主体主动适应社会人文环境和时代发展要求;全面把握伊斯兰信仰、伊斯兰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妥善处理带有宗教色彩的民族风俗习惯问题是宗教事务管理必须破解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