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北京支部生活》2023,(1):28-31
<正>近年来,北京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团结和凝聚广大新就业群体,推动新业态行业、新就业群体融入城市基层党建格局,使其从“管理变量”成为“治理增量”,成为首都超大城市治理的新生力量。近年来,北京市以互联网平台企业为代表的新业态经济快速发展,在发展模式、组织形态、运行方式等方面呈现出有别于传统业态的新特点。同时,平台企业催生和集聚了庞大的新就业群体,快递员、  相似文献   

2.
李明阳  杨璐 《前线》2022,(6):80-8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快递小哥、外卖小哥为主的新就业群体成为城市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面对新就业群体人员复杂、分布广泛、流动性高、保障偏低等特点,推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在党的领导下健康蓬勃发展,海淀区通过实施“新就业群体伙伴行动计划”,推出有温度的多种措施,切实解决新就业群体发展难题,构建“党建引领、服务为本、共建共治”格局,形成了推动新就业群体融入首都城市治理的海淀实践。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唐山市积极顺应互联网企业迅猛发展态势,持续加强互联网企业党建工作,不断增强党在新就业群体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让党建有温度、组织有活力。严密组织体系,着力提高“两个覆盖”质效。平台企业存在发展扩张快、组织架构变动频繁、从业人员流动性自主性强等特点,以2022年唐山市快递行业的调研数据为例,全市214个快递网点中仅有44个网点有党员,党的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强大优势和力量所在。如何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中健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是加强这一领域党建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卫建豪 《党课参考》2023,(15):89-92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积极探索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为新就业群体健康成长注入强大红色动能。夯实阵地组织强“新”健全和优化组织设置,在新兴领域做到全方位“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把“最活跃地带”打造成“最坚强阵地”。深入摸底排查新就业群体,全面掌握新就业群体基本情况,建立新就业群体党建数据库。针对新就业群体行业跨度大、流动性强的特点,依托网信、交通运输、市场监管、邮政管理等行业管理部门,  相似文献   

5.
肖华 《先锋》2022,(12):50-50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青白江区积极开展全国深化货车司机群体党建试点工作,创新“五步工作法”,以党建引领服务,凝聚动员货车司机群体、赋能行业发展,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有效路径。“找党员”是夯实基础的首要一步。  相似文献   

6.
2021年6月以来,昌平区天通苑北街道党工委以大数据智能信息处理系统“回天大脑”为平台,整合“回天邻里”小程序、“京智办”APP实时数据,在为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做好服务的同时,将他们的力量科学组织起来,为社区治理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7.
徐燕 《唯实》2022,(12):83-85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快递业、道路货运、外卖送餐、网约车等新业态经济迅猛发展,催生出一大批“网上注册、平台派单、线下干活”的新就业群体。近年来,镇江市润州区高度重视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以下简称“‘两新’群体”)党建工作,通过召开座谈会、开展调查走访、发放统计表等形式,对全区“两新”群体党建工作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系统梳理,积极探索全域党建视角下“两新”群体党建工作的“润州路径”。  相似文献   

8.
正分享经济是近年来经济发展中一个备受关注的新业态,在现阶段,它的主要表现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分散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利用效率的新型经济形态。发展分享经济不仅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新动能培育的重要先手棋,也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人民群众就业与生活获得感的关键抓手。关于发展怎样的分享经济,应遵循《关于促进分享经济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蓬勃兴起,聚集了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网络主播等以灵活就业为主要特征的一批新就业群体,成为基层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新的重要阵地。沧州市通过建立“硬”基础、铺设“活”路径、提升“新”成效,以高质量党建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工作赋能提速,持续扩大基层党建工作覆盖面。  相似文献   

10.
杨伟国 《前线》2023,(10):17-19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从就业能力的视角看,关键是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加快实施终身学习战略;从高校毕业生群体的视角看,关键是全力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理性正确择业观,合力提供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支持服务;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视角看,关键是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业权利保障和就业条件保障,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1.
<正>“我体会到了回家的感觉。”石家庄市的美团外卖骑手田少鹏感动地说,“‘红色驿站’太方便了,以后再也不用为找地方休息伤神了。”“红色驿站”是河北省紧抓党建引领,实现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的一个缩影。进入新时代,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蓬勃兴起,由新业态衍生出的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迅速壮大,  相似文献   

12.
赵德银 《当代贵州》2023,(29):54-55
<正>织金县为破解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流动性大、不易服务管理等难题,抓住党建引领的“牛鼻子”,从组织体系、阵地建设、制度保障、宣传服务和关心关爱等方面探索,抓好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新就业群体中党员的模范带动作用,不断激发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13.
《先锋》2023,(4):59-60
<正>近年来,金牛区立足新就业群体人员多、分布广、流动快的实际,聚焦“谁负责、怎么建、力量弱、起作用”4个环节,坚持“一统筹两分类”推进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把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努力将之培育成为党的群众工作队。坚持统筹抓推进,确保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有力有序。一是统筹组织领导。把加强新就业群体党建作为金牛区委的“书记工程”,按照“党建引领行业治理”和“管行业就要管党建”原则,  相似文献   

14.
<正>2019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来到前门石头胡同的快递服务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快递小哥”工作很辛苦,起早贪黑、风雨无阻,越是节假日越忙碌,像勤劳的小蜜蜂,是最辛勤的劳动者,为大家生活带来了便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北京见行动。近年来,北京市积极探索加强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努力推动该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建设城市,让新就业群体聚拢在党组织周围,党在新就业群体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5.
韩笑  赵健  李炳辉 《学习月刊》2012,(14):98-100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作为平台,以有线和无线作为传送方式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媒体形态,互联网和手机是大学生常常接触的新媒体。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强烈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群体。  相似文献   

16.
电商主播、网约配送员、在线咨询师等新职业不断涌现,在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劳动者收入等方面作用独特。2020年1-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2.1%。就业形势好于预期,离不开政策保障,也得益于新就业形态提供了大量灵活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陈婧、刘洋阳在《湖南日报》发表《精准发力,促进新业态群体就业》认为,就业居于"六保""六稳"工作首位,是民生之根本,应始终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近年来,电商网购、线上服务、平台配送等新业态迅猛发展,为就业拓展了新空间,新业态从业人员数量不断上升.但也...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的新时代背景,催生了一批新型的媒体形态和传播手段。其中,微信平台等"微"媒体受到了大学生群体的追崇。在新形势下,将高校传统党建与微信平台相结合,因时而进,探索大学生"微"党建工作模式,无疑是高校党建占领网络阵地的有益尝试。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党建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学生党员的特点,立足于"微"媒体基本概况,探讨"微"媒体+党建模式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探索通过微信实现"微"党建工作模式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依托新业态而就业的新就业群体主要包括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货运司机、电商主播等群体。伴随着新业态的发展和新就业群体的集聚,各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加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积累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性经验,给我们带来五个方面的启示:一是完善条块协同的责任体系,构建“一盘棋”党建工作格局;二是分类施策,依托线下节点建立党组织,实现有形有效覆盖;三是线上线下结合,积极创新形式,有效开展组织生活;四是有效融入服务,将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五是构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充分释放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20.
促进就业扩容提质是《“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重要任务,数字经济能够从家庭、企业、国际分工层面推动社会分工深化,为就业扩容提质创造新机遇。数字经济不仅能够通过加速灵活就业盛行、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创造新职业新岗位、增加女性就业机会、推动重点群体就业驱动就业数量的增长,而且可以通过推动弹性办公、改善就业环境、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能力、增加劳动报酬驱动就业质量的提升。现阶段的中国,区域和产业内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全民数字素养与数字技能有待提升、劳动力供需不匹配导致结构性失业风险犹存、数字平台用工不规范、数字化就业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部分数字化新职业的社会认同度不高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字经济对就业扩容提质赋能作用的有效发挥。为加速数字经济驱动就业扩容提质,需要通过加快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持续创造新就业岗位;通过加大数字技能培训力度降低结构性失业风险;通过规范数字平台企业用工加强从业者权益保障;通过构建数字就业服务体系提升新职业社会认同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