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章林 《前线》2021,(3):83-85
窦融(公元前16-62年),字周公,生于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市)。他为人重情重义,性格耿直豪爽,喜好结交俊杰,曾担任过王莽政权的强弩将军司马和波水将军等职。王莽政权倒台后,窦融带领军队归降刘玄更始政权,被推荐出任巨鹿(今河北平乡县)太守。但他经验深厚,眼光过人,感觉刘玄能力欠缺,更始政权不稳,便申请辞去太守之职,后被改派为张掖都尉,避居河西。窦氏家族常年经营河西,在河西一带素有影响力。后面,才有了窦融“举足轻重”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政府职能由全能向有限的转变势在必行,为稳步推进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构建和谐社会,探讨韩非政治哲学具有重要意义。任何政治哲学必有其生成的历史境遇。韩非生活的时代“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农耕兵战”,是中国的封邦建国的封建制向君主专制体制的过渡期。生产力的新发展,时代的矛盾集中表现在: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大变动,带来了政治的活跃,人的个性的解放,人的价值的提升,上帝观念和天子的权威的式微;另一方面出现了一种诸侯贵族专制向一种君主专制发展的趋势。政治上,诸侯争雄称霸,多…  相似文献   

3.
“面子”历来被中国人所看重。三国时期,袁绍统率十万大军伐曹,谋臣田丰陈述利害,劝他“不如以久待之”。袁绍认为田丰伤了他的“面子”,不但拒绝田丰劝告,还把田丰关进大牢。官渡之战果如田丰所料,袁绍大败而归。袁绍对此不但不深刻反省,反而又为顾其“面子”下令把田丰杀了。袁绍要“面子”不要真理,也就终究难逃覆灭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辟雍     
辟雍:位于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中;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营建,翌年冬竣工。辟雍为国子监全部建筑的中心,座落于有白石护栏的圈河(圆形水池)中央,大殿“周阿重檐、户牖洞达”,为四角攒尖顶的方殿;殿前檐有乾隆亲书“辟雍”匾额,内额书“雅涵干乐”。圜河四周建四座石桥,白石阑,构成所谓“辟雍泮水”。“辟雍”,亦作辟廱、辟雝、壁雍,本为西周天子所设大学。《礼记·王制》中说:“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日頛宫。”辟雍之名,乃“取其四面周水,圜如壁。”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其中的辟雍是清代皇帝来国子监讲学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天子的庶子被封为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亦由嫡长子继承。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存留在中国传  相似文献   

6.
袁兴钱 《党史文苑》2023,(7):43-44+59
<正>印,“执政所持信也。从爪从卪。凡印之属皆从印”。《周礼》有云:“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谓诸侯于其国中,公卿大夫于其采邑用之。”玉节、角节即为用印之始。印在秦时,天子之印称为玺,其余称印。两汉时期,诸侯王称玺,将军称章,其余称为印。清代,皇帝之印称为玺,亲王以上的印叫宝,郡王以下的官员的叫印,私人的叫图章等。  相似文献   

7.
义利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汉初的贾谊在总结秦亡前车之鉴和剖析当前社会政治主要矛盾后,审权度势,变化因时,以时势作为分析义利问题的出发点,分别从攻守之辨和本末之辨两个方面对义利进行分析,将义利问题纳入攻守转换、天子与民、天子与诸侯、天子与匈奴、农与商的关系中,认为时势不仅与人们选用何种价值取向密切相关,更会对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的切身利益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蔡建军 《前线》2013,(11):82-82
曹操以唯才是举、知人善任著称于世。三国时代,大才子陈琳奉命写讨伐曹操的檄文——《为袁绍檄豫州文》,笔锋犀利,洋洋洒洒陈列曹操的种种“罪过”,引发各路诸侯纷纷发戈。曹操读罢,也惊得浑身发凉,从床上一跃而起。后来,曹操打败了各路叛军,活捉了陈琳。曹操问陈琳檄文骂他一个犹可,为什么骂他祖宗三代?陈琳不亢不卑,用“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以对。言外之意,就是说我当时奉命写文章,文思泉涌,骂得痛快,就骂过头了。曹操听出了他这含蓄的说辞,  相似文献   

9.
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这个人物以他独特丰富的性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曹操令陈琳用讨伐他的檄文来祭奠袁绍那一场戏如山峦起伏,酣畅大气,充分展示了曹操政治家的风度。在兴味不尽之际,翻阅《三国志》,这一段故事说文学家陈琳原在袁绍手下任记室,大约相当秘书长之类的职务,受命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骂曹操是“赘阉遗丑”,把曹操的祖父、父亲都痛骂了。打败袁绍曹操得到陈琳后问,“你替袁绍写  相似文献   

10.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汉军问鼎中原后,实力与日俱增。随着盘踞河西的窦融不战而降,唯有龟缩陇右的隗嚣和据险蜀地的公孙述一息尚存。建武八年(32年),汉军兵分两路,分别由来歙和吴汉、岑彭率领,试图一举剿灭隗嚣。在汉军凌厉的攻势下,隗嚣所属的天水郡大部归降东汉。来歙顺势占据略阳,吴汉、岑彭围攻西城和上邽。隗嚣元气大伤,军无斗志。刘秀亲临略阳,犒劳来歙。他写信给正在作战的吴汉和岑彭,称:“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这就是“得陇望蜀”的由来。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在关于提拔领导干部的五条标准中说 ,“要善于团结那些反对过自己并且已被实践证明是犯了错误的人”。其实 ,要做到“善于团结那些反对过自己并且反对错了的人”,并不是最困难或很困难的事。除了特别短视的人以外 ,一般的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但是 ,要做到“善于团结那些反对过自己并且被实践证明反对对了的人”,就十分困难了。《三国演义》里的袁绍也算是一条好汉 ,他要出兵讨伐曹操 ,谋士田丰认为时机并不成熟 ,表示坚决反对 ,袁绍不仅不听劝阻 ,反而把田丰关进了大牢 ,结果在官渡被曹操打得大败。当袁绍惨败而归时 ,《三国演义》在第…  相似文献   

12.
一、历代地方政府层级设置的变迁过程中央与地方关系产生于中央集权制形成之后,并非自古以来就有。商周的政治制度由昭穆制、宗法制与封建制组成。封建制的基本特征是分土而治,土地一经分封,统治权即行变化,封国各自为政,诸侯为一国之最高统治者,与天子分疆而治,对天子的义务只是朝聘、贡献与助征伐而已。既各自为政,则无所谓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遵义和播州     
周必素 《当代贵州》2024,(19):78-79
<正>“遵义”作为遵义地域曾经的建置名称,先后各异,但“遵义”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如湘江河水涓涓细流于历史长河中。要说杨氏,必须说遵义,更要说播州。遵义,包括乌江西北的大部分区域,秦以前为鄨国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废鄨国设鄨县。汉初以来先后属犍为郡、牂牁郡。东晋改隶平蛮郡。至隋,因中国统一,户口增多,始招慰置郡县。隋高祖开皇初,置牂州。隋炀帝改为牂柯郡,领牂柯、宾化两县。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一开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要读懂《论语》,首先就要读懂这个“子曰”。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三单元文选:“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子”,在春秋时代本来是一种爵位,只是随着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迭,“子”字也随之而降级:“诸侯———微子,箕子;诸侯之大夫———季文子,赵简子;士人———孔子,孟子;乃至于———小子,婊子”(傅斯年《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这样看,“子”从春秋时代的一种爵位,变成一种对人的尊称,已经是一种降格。以“子曰”开头,是一种偶然呢,…  相似文献   

15.
荀 子之学 ,一言以蔽之 ,曰 :“体常而尽变”。天下之道 ,常变而已 ,惟知常方能应变 ,非变不能显常。孔子曰 :“温故而知新” ;老子曰 :“知常曰明” ,“不知常 ,妄作凶” ,皆知此意。荀子承此意而拓展之 ,力主持常应变 ,变中显常。体常尽变 ,是荀学的凝聚点及结穴处(归宿处)。荀子常变观的出发点是对“诸侯异政 ,百家异说”的解蔽去惑 ,“凡人之患 ,蔽于一曲 ,而暗于大理。治则复经 ,两疑则惑矣。天下无二道 ,圣人无两心。今诸侯异政 ,百家异说 ,则必或是或非 ,或治或乱”。他认为为治之要在于知道、可道、守道、化道 ,诸侯和百家之失在…  相似文献   

16.
曹操在选人用人上有博大的胸怀和恢宏气度。曹操出身于宦官家庭,在东汉末年的朝政日甚一日的腐败中度过了前20年,在军阀烽起、天下大乱之际登上了政治舞台。他在起兵时,所表现出来的在用人上的气度与袁绍相差甚远。袁绍认为,要争天下“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意思  相似文献   

17.
王蒨 《共产党人》2007,(3):23-23
孔奋,生卒年不详,字君鱼,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兴平)人。东汉名臣,曾任河西大将军窦融幕府议曹掾、姑臧县长、武都郡丞、武都郡太守。所到之处廉洁自律,奖善惩恶,爱憎分明,为政清平,深得百姓敬重。东汉建武五年(29年),孔奋任姑臧县长。姑臧因与羌胡通商,是个富县,以前到姑臧当县长的,不到几个月,就能积聚很多财富,而孔奋任职四年,财产毫无增加。因他身处膏腴之地却不能以财自润,甚至为众人所嘲笑,但孔奋坚守节操,不改初衷。离任时,河西守令装载财物的车辆充斥道路,只有孔奋毫无资财,单车上路。当地吏民羌胡为报恩,聚集追赠财物千万以上,孔奋唯谢而已,一无所受。后来让博学的弟弟孔奇出仕,辞官回乡,在家中去世。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时期,旅游活动发展成帝王巡游、外交聘问、宫廷婚旅、学子游学、谋士游说、王侯游猎等各种形式。诸侯倡导的游猎之旅春秋战国时期,游猎成为宫廷的娱乐方式。各国诸侯争行天子"田狩之事、园圃之乐"。千乘的规模,猎射的场景,表现了极尽车马驰驱之欢,耳目视听之欲。但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圈地游猎之风,劳民伤财。楚庄王之夫人樊妃,曾因庄王好游猎,不问国事,而极力劝谏,庄王不听,她即不食肉,以明心志,庄王受到感动,乃停游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有个襄阳区,韩国有个襄阳郡,1998年两地结成友好城区。去年3月,双方互派公务员交流,襄阳区政府办公室干部黄艳斌远赴襄阳郡,当了一名韩国公务员。“小政府”大能量襄阳郡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县,全郡共有400多名公务员,与我们的襄阳区政府相比,可谓“小政府”。“小政府”提供给老百姓的是“大服务”。郡厅办公楼一楼为综合服务大厅,人们需要政府办理的各项事务均可在此解决,大到出口手续代办、土地变更,小到户口簿、身份证办理等全部实行限时服务。工作效率高与韩国政府的电脑普及率有关,整个行政体系电脑普及率高达100%,跨入了“电子政府…  相似文献   

20.
李梅 《理论学刊》2005,1(12):102-103
“五服”在中国古代大致有三种含义:一是吉服的五个等级,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五等服式;二是凶服(丧服)的五个等级,以亲疏为差等,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服式;三是王畿之外每五百里为一服,由近及远依次叫做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五服。吉服和凶服之五服,构成了中国古代冠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为历代所重视的服饰形制。以吉服和凶服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冠服制度,是以中国古代宗法社会伦理道德思想的主干———德与孝作为思想基础的。侯外庐等在《中国思想通史》中明确指出,贯通周代文明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