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白烈士是我党我军中长期战斗在无线电通讯工作岗位上的最优秀的代表;他也是我党隐蔽战线的英雄、对敌斗争的勇士。他就是著名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主人公李侠的原型人物。1948年12月29日晚至30日凌晨,李白在上海用地下电台向当时党中央所在地西柏坡通报时遭到敌特的包围逮捕,押到敌警备司令部连续受刑讯逼供30多小时,前后用刑30多种,他以超人的钢铁意志,始终坚贞不屈。1949年4月,李白被秘密转押至国民党南市警察局蓬莱路看守所。  相似文献   

2.
本文上篇写到:在“文化大革命”前,有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片名叫《永不消逝的电波》。电影主人公李侠的原型李白,是个年轻的共产党员,他从延安来到上海建立地下秘密电台,在敌人的心脏里克服种种困难,英勇机智地同敌特展开斗争,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通讯联络任务。但是,战斗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时刻都有被捕、牺牲的危险。疯狂的敌特侦破了我地下电台所在,李白夫妇终于不幸被捕了…… 那么,他们是否能够经受得住斗争的新考验,最后的结局又是如何呢?请读者继续着下半部——  相似文献   

3.
正李白烈士是我党我军中长期战斗在无线电通讯工作岗位上的最优秀的代表;他也是我党隐蔽战线的英雄、对敌斗争的勇士。他就是著名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主人公李侠的原型人物。1948年12月29日晚至30日凌晨,李白在上海用地下电台向当时党中央所在地西柏坡通报时遭到敌特的包围逮捕,押到敌警备司令部连续受刑讯逼供30多小时,前后用刑30多种,他以超人的钢铁意志,始终坚贞不屈。1949年4月,李白被秘密转押至国民党南市警察局蓬莱路看守所。他通过一位出狱难友  相似文献   

4.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讲述的确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抗日战争爆发后,李白受党中央的派遣,化名李侠,从延安来到日军占领的上海,在日军和汪伪集团的眼皮底下秘密架设了电台.由于工作需要,组织上决定物色一个女同志扮作李白的妻子作掩护.李白是湖南济阳县张坊乡人.1925年他年仅15岁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红四军举办的无线电培训班,毕业后即从事党的无线电通讯工作,长征中任红五军团无线电队政委.  相似文献   

5.
李白,20世纪60年代风靡全国的优秀电影故事片《永不消失的电波》中的男主人公李侠的原型。作为我党情报战线上的一名杰出斗士,他在上海从事秘密工作长达12年,最后倒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当时,敌人是如何侦测到李白的秘密电合而实施破坏的?解放后党和政府又是如何侦缉到凶犯,最后将其绳之以法的?时隔半个世纪,作者对此进行了追寻采访,现将其中的内幕撰写成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在上海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的共产党员李白,以他为原型,拍摄了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电影中的李侠对党忠心耿耿、为革命英勇献身的事迹,真实地再现了李白烈士的一生。李白,原名李华初,曾用名李朴,化名李霞、李静安。1910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成为红四军通信连的一名战士,后任通信连指导员。1934年6月,李白调到瑞金红军通信学校第二期电讯班学习无线电技术,结业后分配到红五军团任电台台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全国抗战爆发后,193…  相似文献   

7.
周兆良 《湘潮》2023,(2):32-33
<正>英烈小档案 李白(1910—1949),湖南浏阳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了秋收起义,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通讯连指导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7年到上海从事党的秘密电台工作。1949年5月7日,在上海浦东戚家庙被杀害,年仅39岁。2009年,李白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相似文献   

8.
“文化大革命”前,有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片名叫《永不消逝的电波》。写的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党的地下工作者李侠,两次在上海建立地下秘密电台,在极其复杂的环境里,同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的故事,表现了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机智勇敢和为革命胜利而英勇献身的精神。这部电影一上演,立即产生了轰动。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的形式,其中的人物和故事是允许虚构的。但是,这部电影却有着并非巧合的真实原型。本文所要写的,就是这个原型的真实人物和故事,所以,也借用了《永不消逝的电波》作为文章的题目。  相似文献   

9.
邓颖超同志曾说过,“像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所写的原型李白同志,为了党的利益,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些同志是永远值得纪念的.”关于李白,在“李白烈士故居”里,有份材料这样记载:李白,原名李华初,又名李朴,化名李霞、李静安.1910年5月1日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张坊区板溪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李白的祖上没有田产,父亲李荣德以贩运纸张为业,膝下有三男一女,李白居长.李白小时候只读过3年书,后因生活困难,13岁起当染坊学徒,他要承担一个成年人的繁  相似文献   

10.
顾育豹 《世纪桥》2005,(12):35-35
《霓虹灯下的哨兵》这部在我军文艺史上享有辉煌声 誉的话剧作品,最初竟被认为是“毒草”而差点被扼杀,是 周恩来慧眼拯救了这部优秀话剧。 上世纪60年代初,南京军区剧作家沈西蒙和导演漠 雁、记者吕兴臣合作,以上海南京路上好八连为原型,写 出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由于剧中写了一位进上海后经  相似文献   

11.
中央日前出台的“八项规定”“六项禁令”是规定领导干部最基本的行为标准,由此让我联想到曾观看的话剧《金超杰》,该剧以北京市纪检监察系统英模人物金超杰为原型,讲述了金超杰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献给了党的反腐败事业的感人事迹。  相似文献   

12.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的话剧《李白》已经引起轰动,报刊上出现了不少评论文字。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不承认:《李白》不仅在舞台上塑造出“诗仙”、“醉圣”豪迈而飘逸的艺术形象,而且通过李白形象,对历史上中国知识分子的地位和命运进行了深入思考,赞扬了他们积极入世、赤心报国的情怀,揭示出他们复杂  相似文献   

13.
正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永不消逝的电波》风靡全国,影片中"李侠"的人物原型就是李克农上将的老战友、我党的谍报天才李白。在上海解放前夕,李白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年仅39岁。李白烈士被称为中国无线电波之父,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两次被捕入狱1910年5月,李白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市张坊镇白石村,原名李华初,化名"李  相似文献   

14.
殷夫,是“左联”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的五烈士之一.他的真实姓名叫徐白,浙江象山县人.1927年来到上海,参加党的活动,撰写红色鼓动诗,从事青年工人运动.曾多次被捕.1931 年2月7日.就义于上海龙华,年仅22岁.  相似文献   

15.
“久未接到家信,内心实在挂念.男屡次寄回之信,不知收到几何?近来,福体康健否?合家都好么?甚念……”书信里的李白闲话家常,谦恭体贴.然而,直至牺牲,他的家人才知道,书信背后的李白一直以电波为尖刀,战斗在敌人的“心脏”,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 李白,原名李华初,1910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在大革命的浪潮中,15岁的李白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1930年,李白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次年被部队选送去学习无线电技术,从此开始从事党的通讯工作.  相似文献   

16.
宗福先,1947年2月生,祖籍江苏常熟,生于四川重庆,中国话剧编剧。1968年毕业于上海延安中学,后进入上海热处理厂当工人。1978年创作话剧剧本《于无声处》,这是粉碎“四人帮”后较早反映“文革”的文艺作品。剧本以轰动全国的天安门事件为背景,整个故事情节均发生在24小时之内,把一个大的历史事件浓缩在一场家庭危机之中,  相似文献   

17.
隔山 《党课》2009,(3):108-109
话剧从西方传入中国已经有100多年了。早在19世纪末,欧洲的话剧就逐渐流入中国。188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就演出了英语短剧和穿时装的汉语剧《官场丑史》;1901年,上海南洋公学演出了时事新戏《六君子》《义和团》,当时称新剧、文明新戏;1903年,上海育才学堂编演了文明戏《张汶祥刺马》;1905年,上海民立中学学生发起组织了话剧团体“文友会”,演出了《捉拿安德海》《江西教案》等剧;  相似文献   

18.
刘文韬  刘万广 《党建》2013,(7):64-64,F0003
2013年6月26日,21时许,北京剧院。台上倾情出演,台下泪水沾襟。由安徽省宿州市委宣传部、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出品,由宿州市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演出的大型原创话剧《石乡党魂·柯增华》首次公演正进入高潮。话剧主人公柯增华是安徽省灵璧县黄湾镇柯湖村一位普通的农村基层党员。一位“小人物”何以能走上话剧舞台,赢得人们如此的称颂与敬仰?因为他在平凡的岗位上,用生命践行了党的宗旨,被人们称为“安徽版的焦裕禄”、安徽农村的“又一个沈浩”。  相似文献   

19.
近日,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将“红色经典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改编拍摄成同名电视连续剧。鲜为人知的是,这部在我军文艺史上享有盛誉的话剧作品,最初竟被认为是“毒草”而差点被扼杀。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南京军区剧作家沈西蒙和导演漠雁、记者吕兴臣合作,以上海南京路上好八连为原型,写出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由于剧中写了一位进上海后经不起“香风”熏染而欲与农村妻子离婚的排长,又写了一个新战士和资本家女儿的爱情纠葛,以及其他一些独特的人物、情节,一经初排,即被认为是给我军抹黑,给好八连抹黑,不予上演。但如果真要把这些人物、冲突…  相似文献   

20.
《党员干部之友》2009,(5):43-43
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后来才改称为“共产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