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宅旁地为主要经营对象的个人经济是苏联集体农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始终受到政府的限制。战争的爆发给苏联农业生产造成沉重打击,集体农庄的社会生产无力在支援前线的同时保证农民的物质生活。在这种特殊条件下,农村的个人经济成为农民生存的唯一保障而得到很大发展,通过集体农庄市场个人经济也为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做出了贡献。个人经济的发展对集体农庄制度带来很大冲击,这也成为战后苏联农业政策调整的肇因。  相似文献   

2.
自1958年到1964年,苏联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掀起了一场苏联战后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大规模反宗教运动,它不仅改变了苏联社会此前逐步走向正常化的政教关系,还以激烈的形式震动了整个苏联社会,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对苏联共产党、国家和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眼于苏联社会政治在战时、战后初期和后斯大林时期的历史联系,从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内在关联中揭示了苏联战后意识形态批判运动和政治清洗运动的动因、内涵和影响.苏联广大军民在战争中的见闻、经历和思考孕育了战后的改革思潮.主要目的是震慑这一思潮,联共(布)领导以反"世界主义"等名义发动了意识形态批判运动.这一思想批判运动为战后政治清洗造势并作了舆论准备;在联共(布)党内接班斗争的背景上,在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造成的1948年"转折"的推动下,引发了一系列政治清洗.在某种程度上说,"1948年是1937年的继续".但在"清洗"机器已经开动,正当"列宁格勒案件"、"医生案件"等在扩大"清洗"时,因斯大林病逝而刹住了车.从纠正战后政治清洗起,一个"解冻"和改革的新时期到来了.  相似文献   

4.
尤洪波 《东南亚》2001,(3):37-40
战后初期 ,苏联并不太重视东南亚地区。这是因为当时它的利益主要在欧洲 ,正忙于欧洲事务。有三件事情需要苏联去做。一是巩固既得利益 ;二是东欧局势不稳 ,亟须解决 ;三是对付美国的冷战攻势。因为冷战初期的主战场是欧洲。另外 ,经济实力不足和战后的重建也限制了它对东南亚的关心。随着后来国际形势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 ,东南亚在苏联外交中的地位也开始不断上升。整个冷战期间 ,苏联在东南亚地区的外交重点有两个 ,即越南和东盟。苏联对越南的外交政策从越南在苏联外交中的地位和苏联对越政策的目标来看 ,冷战时期苏联的对越政策…  相似文献   

5.
4月13日颁布动员城市有劳动能力的居民参加农业工作的办法。颁布提高集体农庄庄员必须执行最低劳动日数的指示。5月苏联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地进行了喷气式飞机的试验。5月26日苏、英签订关于反对希特勒德国及其欧洲同盟者战争中的联盟和关于战后合作与互助条约。6月苏联人民委员会作出决议:从1942/43学年开始高等学校恢复正常的教学计划。7月10日建立红军粮食基金。7月12日国防委员会通过关于生产45毫米和76毫米口径的反坦克炮和坦克炮的特别决议。8月在萨拉托夫附近发现天然气。8月1日彼乔拉铁路通车。9月24日联共(布)中央通过关于改善…  相似文献   

6.
苏拉关系的变化和苏联对拉美政策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以来,随着苏联国内经济政治改革的深入和“新思维”的提出,苏联制定了对第三世界的新战略,对拉美的政策作了明显的调整,苏拉关系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本文在对战后苏拉关系的发展作简要概述后,将着重探讨戈尔巴乔夫上台以来,苏联对拉美政策的调整和苏拉关系的新变化。战后苏拉关系的发展变化拉丁美洲历来是美国的后院,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后方。苏联在二次大战前同拉美国家交往很少,影响甚微。当时,同苏联建交  相似文献   

7.
引言乔治·凱南是美国統治集团“智囊”人物中一个頗有影响的“俄国通”。他在战后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思想,如果可以1953年为界线,分为前期和后期的話,那末,他的前期思想,是以美国的軍事力量遏制苏联,遏制社会主义陣营为重点;他的后期思想,則是以軍事压力加上从苏联和其  相似文献   

8.
1982年是国际形势更加动荡不安的一年。一场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冲击着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苏联东欧的经济状况也进一步恶化。普遍的经济困难导致国际矛盾激化。美苏争夺更加激烈,南北关系趋于紧张,美欧日之间摩擦日益加剧。两伊战争仍在继续,近东和南美又爆发了两场地区性战争。美苏控制和影响国际事态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削弱。第三世界各国在经济上大多处境艰难,  相似文献   

9.
苏联对日宣战后俘获了数十万日本战俘,并将其中大部分人移送到苏联各地从事重体力劳动。1946年年底苏联开始集中遣返日本战俘归国,经历前期集中遣返与后期集中遣返两个阶段,直到1956年苏日建交时才最终完毕。对战后苏联地区日本战俘集中遣返归国过程的历史考察,是了解战争遗留问题的解决、苏日关系发展与战后东亚地区国际形势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全世界追求正义与和平的人民的胜利,苏联在战争中所作出的牺牲与贡献都是无与伦比的。苏军不仅抵抗并消灭了四分之三的法西斯军队,而且直接参与解放了11个欧洲国家共100万平方公里土地,1.13亿人口,100多万苏军官兵为中东欧人民的解放献出了生命。战后六十年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们不会也不应忘记苏联在这场正义与邪恶、光明和黑暗的殊死搏斗中所作出的贡献。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与苏军的巨大贡献和牺牲是分不开的,在研究战后国际政治时,不能忘记这一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1.
布里亚特—蒙古人历史上是蒙古族的一支 ,居住在贝加尔湖地区。十月革命波及到布里亚特—蒙古地区 ,192 0年春贝加尔湖以东的布里亚特—蒙古人成为刚刚成立的远东共和国的居民。远东共和国政府执行列宁的民族政策 ,在布里亚特—蒙古人中开展工作 ,挫败了民族上层分子和富农的反革命活动 ,破天荒给布里亚特—蒙古人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 ,并在战争的条件下为少数民族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大国关系也处于全新的构筑之中。其显著的标志是美、俄、中、日、欧盟世界五大力量的相互关系带有根本性的调整。在这种国际环境背景下.中俄两国关系在以往中苏关系的基础上继续发展。逐步确立了中俄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冷战后的两国关系呈现出三大特点两国关系稳定迅速发展;政治关系重于经济关系;变与不变同时存在。对于中俄关系。在发展趋势上我们要在努力争取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同时.关注两国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做到有备无患、未雨绸缪、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13.

President Eisenhower's image as a promoter of ‘peace and nuclear disarmament’ was established through speeches he made such as ‘Atoms for Peace’ (December 1953) and ‘Open Skies’ proposal (July 1955). However, Eisenhower's approach to the subject cannot be grasped without an understanding of his attitude towar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ms, war and disarmament. As he saw it, not only would the mere existence of nuclear weapons not trigger a war, they were actually the best guarantee against the eruption of a global conflagration. The real threat to world security was the repressive, closed, totalitarian and expansionist Soviet regime. War could be prevented only by a dramatic change in the competing ‐ and threatening ‐ ideology and social structure embedded in the Soviet system. Until then, the existence of nuclear weapons would ensure the free world's safety.  相似文献   

14.
运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对俄罗斯核政策与核战略演变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冷战高峰时期前苏联核政策与核战略是一个非常适宜于用现实主义分析的框架;冷战末期原苏联和冷战结束初期俄罗斯核政策与核战略是一个相当适宜于用自由制度主义分析的框架;而当前俄罗斯核政策与核战略则是一个基本适宜于用建构主义分析的框架.当前,俄罗斯在核力量建设目标上谋求与美国保持低水平的核均势.在核武器使用政策方面,俄罗斯从"不首先使用"转到"首先使用",再到"先发制人",并将核威慑作为施加压力和维持国际战略平衡的工具.俄核武库现在依然过于庞大,但在当前情况下有助于保持全球战略平衡.俄过于依赖核武器来维护其大国地位与自尊,将可能与美国陷入安全困境.俄防扩散政策有助于阻止核武器扩散和落入恐怖组织手中,但俄罗斯有时对商业利益超过对防扩散的考虑.  相似文献   

15.
远东共和国成立后面临着复杂的土地问题。它根据苏俄的《土地社会化法令》,结合远东具体情况,先后制定了《调整土地利用规则》和《土地法》,并设立了土地管理机构。在具体实践中,它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土地重分,而是重点解决了缺地或少地农民的困难;它平息了布里亚特人与俄罗斯人之间的土地纠纷;它允许自由选择土地利用形式,允许土地出租和使用雇佣劳动;它力所能及地支持了集体经济的萌芽。  相似文献   

16.
President Eisenhower's image as a promoter of 'peace and nuclear disarmament' was established through speeches he made such as 'Atoms for Peace' (December 1953) and 'Open Skies' proposal (July 1955). However, Eisenhower's approach to the subject cannot be grasped without an understanding of his attitude towar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ms, war and disarmament. As he saw it, not only would the mere existence of nuclear weapons not trigger a war, they were actually the best guarantee against the eruption of a global conflagration. The real threat to world security was the repressive, closed, totalitarian and expansionist Soviet regime. War could be prevented only by a dramatic change in the competing - and threatening - ideology and social structure embedded in the Soviet system. Until then, the existence of nuclear weapons would ensure the free world's safety.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俄、日苏关系是影响东亚地区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双边关系。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前日俄关系具有西方殖民列强与亚洲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之间关系的特点,总体态势是“俄攻日守”。明治维新到十月革命前的日俄关系具有老牌的殖民主义列强与新兴殖民主义列强之间关系的特点,日俄在东亚既有争夺,又有合作,日本逐渐占了上风。十月革命后日苏关系既有社会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邻国关系的特点,又有较为浓厚的欧洲国家和亚洲国家之间关系的特点。这时期,两国之间始终未能建立真正的信赖关系,经历了“日攻苏守”到“苏攻日守”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战后日苏关系是影响东亚地区国际关系格局的一对重要的双边关系,同东亚地区其他国与国之间的双边关系相比战后日苏关系具有十分明显的特点;既有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关系的特点,又有冷战中相互对立阵营中的主、配角之间的关系的特点。从地缘政治上看,日俄虽然是东北亚的邻国,但是由于历史的、现实的、经济的、文化的原因,两国关系又更多地表现出欧亚国家关系的特点。日苏两国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主流政治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战后日苏关系又呈现出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为实现国家振兴与长远发展,俄正在做出新的规划.21世纪初的俄罗斯军事战略将以对付面临的军事威胁为基本目标,贯彻以核武器为基本手段的战略遏制方针,建设一支均衡发展的现代化军队,加强对各种战略行动样式的研究和准备,推进以军事合作为基础的联盟防御,做好应付中小战争和武装冲突的准备.  相似文献   

20.
The British government's appeasement of fascism in the 1930s derived not only from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trategic constraints, but also from the personal ideologies of the policy makers. Widespread guilt about the terms of the Versailles Treaty and tensions with France created sympathy for German revisionism, but the Cabinet properly recognized that Nazi Germany represented the gravest threat to peace in the 1930s. Fear of war and the recognition that Britain would have to tolerate peaceful change underlay attempts to appease the dictators, culminating in the Munich agreement in September 1938. After Munich, continued German belligerence, the Kristallnacht, and British intelligence assessments indicating that Hitler was prepared to attack the Western powers led to a reassessment of appeasement. The British government gave security guarantees to several European countries, seeking to deter future aggression and to lay the groundwork for a successful war against Germany should it prove necessary. While most of the British elite detested communism, anti-communist views did not govern British policy; security considerations required Soviet support in Eastern Europe, and Britain and France made a determined effort to secure Soviet support for the Peace Fro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