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肩负着培养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政治素养人才的重大使命。当前,改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方法具有紧迫性。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入手,课堂上巧妙组合并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课外借助互通性平台进行补充,是改革"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方法的两大基本技法。  相似文献   

2.
多党合作的政治共识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基石,包含思想共识、制度共识、目标共识等内容。多党合作的政治共识集中反映了民主党派"同心思想"建设的本质要求,其体现是:"思想上同心同德"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共识的基础,"目标上同心同向"是深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共识的根本,"行动上同心同行"是坚持中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识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们是一脉相承的,但又与时俱进,针对探索和解决不同历史时期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而形成的各具特色的理论成果,在理论体系中有各自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在当代中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警察协会近两年举办的"警学论坛"倡导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警学体系研究,然而对"什么是中国特色警学理论体系、主要应研究些什么内容"等,至今仍众说纷纭。从经纬交织的角度出发,可以确定中国特色警学理论体系研究的方位和内容"边界":经度就是指要突出中国特色,这是中国特色警学理论体系研究的出发点及贯穿始终的主线;纬度就是指中国特色警学理论体系研究主要包括学科建设、现实需要、历史根基和世界眼光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改革开放的新局面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开启,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改革开放的实践,形成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内容,它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历史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多个重大战略思想的构成特征,表明了这个理论体系具有党的理论创新实践中整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性成果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它的主题一致性、思想连贯性、内容交融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关联最紧密的体现就是"特色"两个字。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精华有"三个切入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受益于哲学思维的"三个优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贯穿"三点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三个基本问题紧密相联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水平的提高,正是通过对这三个基本问题思考的深化和理论的发展来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本身蕴含着把握规律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形态如何通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行动,实现它对当代中国的真理价值,集中表现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同质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最重要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迈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步伐。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基础,不单单是来源于它们而且还作了高度的概括和精炼,并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理论上的飞跃和创新,它的理论体系的内涵主要包括建设事业和理论体系两方面。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它们与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一脉相承性,即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共同的理论品格,共同的理论目标,共同的理论主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体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基本原理、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体系形成的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背景、发展实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体系形成的实践基础。它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历史阶段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脉络,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体现为鲜明的前瞻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实践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追溯忧患意识的文化渊源,进一步说明了忧患意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三大理论成果的分析,论述了忧患意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精神动力和一脉相承的思想红线。  相似文献   

13.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党的理论从最初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无不体现我党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而历史经验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先秦诸子思想中蕴藏着丰富的政治思想资源,通过重新挖掘传统,可以丰富现有的国际关系理论,以便建立起融入了中国经验的国际理论体系。从目前国际关系学界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研究的现状来看,尚存在着中国与西方、古代与现代不同语境所导致的研究困境。这些研究困境主要表现在双方在问题意识、逻辑结构、概念内涵、思想分析方法等层面应该如何对接。目前学界以今溯古、以西套中的诠释方式,存在着对中国传统思想某种程度的误读,如将今日民族国家为主导的"国家间"关系等同于先秦以西周为代表的贵族血缘氏族集团之下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将"天下"理解为"国际",将当今的民族国家等同于西周分封制下的"国家"。因而如何发掘传统资源以为今日所用,就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恩主义。  相似文献   

16.
2013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深刻揭示了这些讲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二是抓住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的契机,进一步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三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逻辑、历史发展、思想精髓、重大意义等重点问题研究,推出了一批具有学术价值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逻辑严谨,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祖国统一、军事国防、对外关系以及党的建设等诸多领域的重要思想理论观点,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创新的总结和升华,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且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会不断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是为了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十分重要。本文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改革方案进行分析探讨,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的现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对学生的重要性入手,帮助教师和学生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现实意义,为教师的教学方案提出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七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本文深入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发展过程及其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它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它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大基本问题的思想前提;它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