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绵竹市大力发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农民夜校、农村成人教育等农民技能教育,全市每个乡(镇)都办起了至少两所农民技能培训学校,培养出一大批实用技能强的"田秀才"和"领头雁".  相似文献   

2.
农民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同时 ,农民又是弱势群体 ,保护农民利益既非常必要又非常重要。但多年来保护农民利益问题始终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特别是近年来农民利益受损现象相当严重。本文从中国革命和建设全局的高度分析了保护农民利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揭示了农民利益易受损害的原因 ,从经济、政治、社会体制改革等方面提出了保护农民利益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过去农民手中有很多小本本,那是催粮收款的凭证,农民不喜欢。如今,在永靖农村,广大农民手中又有几个小本本,他们却非常爱惜,这就是被农民群众亲切地称为"吉祥三宝"的林权证、医疗证和"一折通"。林权证:还权于农民让利于农民在徐顶乡三联村,作为永靖县集  相似文献   

4.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5年内取消农业税,这对减轻农民负担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取消了农业税,农民就能大幅度减负增收吗?按公布数据:全国每年农业税大约在800亿元左右,按9亿农民计算,人均费用在100元以内.即使对收入相对较低的四川农民而言,这笔正税也不算太重,关键是正税之外衍生出的各种费用让农民难以承受,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吃财政饭的人过多,远远超过了国家和民众的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5.
“三村建设”是在农村落实“三个代表”的有效载体和机制。其理论依据 :“三村建设”是贯彻党的路线、纲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正确道路 ;是党领导农民自我解放、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反映了农民、农业、农村发展的客观需求 ,找到了解放新时期农村发展三大基本主题的有效途径。推进“三村建设” ,落实“三个代表”就要树立以科技为本的理念 ,引导“科技富村”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树立以农民为本的理念 ,健全“民主管村”的机制 ,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三村建设”的落脚点 ;树立以法治为本的理念 ,用法律保障农业和农村改革的顺利进行 ,把提升农民的法律素养作为“依法治村”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6.
1998年,江苏省江阴市周庄镇三房巷村新村建成,农民们喜迁新居.新村建有398幢造型新颖、结构合理、配套齐全的农民别墅,小区内环境幽雅,鲜花盛开.入夜,欧式路灯和多彩的霓虹把农民别墅点缀得尤如人间仙境.今日的三房巷村已不见昔日农村的旧影,村民也早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民,这里分明是一座"小康化"的现代乡村都市.  相似文献   

7.
今年,九寨沟县坚持把政策宣讲和思想引导作为"农民夜校"的重要内容,采取"理论学习+现场学习"教学与微信、QQ等媒体平台教学有机结合的"2+1"模式,实现教育引导群众全覆盖. "理论学习"与"农民夜校"相融合.九寨沟县"农民夜校"以集中讲学、专家讲学等形式,在121个教学点利用远教系统设备、PPT课件、电视等平台,适时组织群众学习"两学一做"必学内容、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法律法规等知识."现场学习"与"农民夜校"相融合.立足本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尊重农民意愿和需求,聘请农技专家和相关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培训和指导.做到"上接天线"明方向,"下接地气"增本领,把课堂办在田间地头,真正让农民能够"坐得住、听得懂、入得心、见得行",打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微信、QQ平台"与"农民夜校"相融合.通过创建QQ群、微信群等方式为群众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定期在QQ、微信等平台发布中央、省、州、县相关精神、脱贫攻坚政策和劳务市场信息,让群众第一时间了解党的政策、掌握第一手信息.  相似文献   

8.
胡鞍钢指出,我国需要进行第三次“解放农民”的制度革命,以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城乡隔绝、对立、分离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局面。这场制度革命的核心,是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我国发展的首要问题始终是农民问题。我国的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3,而城乡之间存在  相似文献   

9.
在日新月异的农村发展过程中,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民自己的银行",它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南和县信用联社不断深化改革,增强服务意识,切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农为本,服务三农",充分发挥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主力军和联系农民金融纽带作用,视农村和农民奔小康为己任,始终扭住"农"字不放松,把发展农村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作为重点支持项目,有力地加快了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步伐,被农民誉为发展小康的"及时雨".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是目前中国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三农"问题的核心实际上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目前就是增收的问题。农民增收的意义,我们是十分清楚的,然而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却并不是简单的。在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认识。一些经济学家看到了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缺陷,认为只有发展农村金融,才能保证农民有条件进行再生产。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农民收入太低,是因为存在着工农业产品之间的剪刀差问题,只要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就能增加农民的收入。  相似文献   

11.
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优先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艳成 《求实》2005,(11):92-94
中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从根本上讲,取决于7.57亿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在抓好农村"普九"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农民培训工作,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民、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让更多农民更快、更好地走出土地、走出农业、走出农村,让更多农民在观念上得以转变,在知识上得以提高,在技能上得以加强,从而推动"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一、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增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主动性和责任感.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根本观点.在基层工作中坚持群众观点,最重要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的基本准则,坚持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当前一些地方干群关系比较紧张,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我们一些干部对群众的感情淡薄,对新农村和农民的特点认识不够,对农民的权利和意愿尊重不够,对农民的生活关心不够,有时甚至站在与农民对立的位置上考虑和处理问题,引起群众的不满.必须加强对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再教育,使广大基层干部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始终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全心全意为基层群众服务.  相似文献   

13.
王玉邦 《求实》2006,(Z3):5-6
邓小平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论述,集中体现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我们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总体把握和认识,是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和正确理解邓小平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论述,对于我们认真研究解决好当前“三农”工作中存在的各类突出问题,努力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和农牧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民的肚子"和"领导的面子",到底哪个更重要?海南省东方市原市委书记黄成模的答案是:"搞这样的形象工程已经对不起全市人民,现在我考虑的是农民的肚子,不是领导的面子."于是,一个占地600多亩的广场,便全部改为生态林和经济林.  相似文献   

15.
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16.
正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毋庸置疑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有人种地,而且必须有一批年轻人种地。对此,我们农村经济研究会曾在2009年就培育和造就苏州新型农民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情况告诉我们,新型农民的来源可以是多方面的,可来自农村现有的种植业、养殖业的专业大户,他们是农民中的"精明人";可来自退役军人、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者,或返乡的农民工,他们是农民中"见过世面的人",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普及水平的迅速提高,大学生则成  相似文献   

17.
沈立人认为“三农”问题有十个难点。 首先,农业增产。农业的增产和发展,在整个经济发展和增长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20年来,农业增长速度递减,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递降,有其必然趋势,但也带来深层次矛盾,之一是制约着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 其次,农民增收。增收本靠增产,而多年来,农产品价格低迷,或许是“剪刀差”又有扩大,导致增产不增收。农业和农村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民问题。农民不增收、不富起来,却在继续弱势化、边缘化,八九亿农村消费者和购买者这个世界最大容量的市场始终是潜在的而还不是现实的。 第三,农民减负。增收与减负是一个铜板的两  相似文献   

18.
最近,为丰富"农民夜校"教学形式和内容,切实提升"农民夜校"教学效果,汶川县三江镇柒山村和龙竹村组织全村党员、群众代表与三江镇干部职工在柒山村"农民夜校"联合开展了"党建促扶贫"活动.  相似文献   

19.
"研究型"农民的启示 <中国青年报>4月27日以头条消息对广汉市农民刘光基依靠科技、开拓创新的事迹作了详细报道.记者给刘光基冠以"研究型"农民的头衔,恰如其分.  相似文献   

20.
一些地方和干部在农民的"结构调整"中有两种倾向:一是大撒手"不指挥".以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种啥养啥应该是农民自己的事,政府不能什么都揽下来.农民好像刚入股市的股民一样,盲目地"赶行情",结果是"种啥啥多,养啥啥赔,越调越亏".其二是拍脑门"瞎指挥".一些干部仍沿袭计划经济"一刀切"的办法,自己对市场生疏,又不下功夫去研究市场和信息,凭经验、习惯指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往往是该调的没调,不该调的调了,结果"增产不增收"、"卖难",农民自然怨声载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