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61年前,红军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曾经过了西南、西北的苗、瑶、壮、藏、彝、回等10余个少数民族居住区.所到之处,红军不但以严格的纪律、良好的形象、实际的行动展示出红军是少数民族群众自己的队伍,是为人民谋利益的队伍,是一支人民的军队,而且积极宣传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保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组织发动少数民族群众求解放,在少数民族地区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为此,红军受到少数民族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深深怀念,他们留下了歌颂红军、怀念红军的大量生动诗篇.  相似文献   

2.
红军长征途经十多个省区,其中有50%以上区域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各方面条件都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党和红军创造性地开展了少数民族工作。通过分析红军长征中少数民族工作的特殊性,阐述了红军对少数民族的思想宣传教育工作、对少数民族的团结工作,特别是对少数民族首领的团结工作。党和红军通过广泛宣传党的少数民族政策和主张,争取到了少数民族首领的信任,赢得了广大少数民族同胞的支持和帮助,这是党和红军少数民族工作的伟大胜利,是红军长征胜利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理论与当代》2021,(4):20-22
正一、红军长征时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探索时期红军长征时期是我党建党以后第一次大规模地与少数民族发生联系的开始。红军长征历时两年,三大主力经过十多个省份,途中经过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杂居区,与瑶、苗、壮、侗、布依、土家、彝、白、纳西、藏、羌、回、裕固、蒙古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发生过联系,播下了革命火种,开启了党的民族政策的探索。长征过程中,红军逐步深入到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地接触少数民族。处理好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红军长征历时两年,经过西北、西南的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地,与大量少数民族频繁接触,同时也遇到了许多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中国共产党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来处理红军长征中的民族问题,这些民族政策的制定也为后来民族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证明少数民族对红军长征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世纪桥》2017,(11)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进行长征,长征不仅仅是红军的战略大转移,更是对于党民族政策的完善。长征途中,红军转战14个省份,途径苗、瑶、侗、白、彝、回等少数民族地区,没有得到少数民族人民的广泛、大力支持,红军很难实现战略的大转移。研究红军长征时期党为何高度重视民族政策,开展少数民族工作,总结红军长征时期民族政策的内容、特点及制定民族政策、开展民族工作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继承、发扬红军的长征精神,开展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红军长征历时两年,经过西北、西南的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地,与大量少数民族频繁接触,同时也遇到了许多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中国共产党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来处理红军长征中的民族问题,这些民族政策的制定也为后来民族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证明少数民族对红军长征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红军长征在四川少数民族地区所经受的磨炼多,战胜的困难多,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巨大。历史贡献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开启了正确开展党内路线斗争的又一新起点;二是促进了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及实践的创新;三是感召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大力支援红军;四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出一批少数民族干部;五是磨炼出了大批党和红军的各级干部;六是对后来四川的抗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赵建明  吴桐 《党史文苑》2012,(16):68-70
长征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少数民族地区为红军长征时期提供了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独特环境。我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民族风俗习惯的宣传教育;坚持民族、宗教统战工作并积极做白军中少数民族士兵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为红军顺利通过少数民族地区,完成长征的伟大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9.
正历史上,由于剥削阶级实行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汉族与一些少数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平等关系,严重影响了民族团结。长征途中,红军经过了苗、瑶、壮、侗、布依、土家、白、纳西、彝、藏、羌、回、裕固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红军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帮助民族同胞反对压迫、争取解放,赢得了各少数民族同胞的支持和拥护。他们以各种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二、四方面军认真执行了党的民族统战与宗教政策 ,在各少数民族的拥护与支持下 ,取得了震撼全球的伟大胜利 ,从而形成了一套较系统、较全面的民族政策理论。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对此作一探讨和阐述。一(一)红军长征面临严峻形势 ,必须增强统战意识 ,适时调整统战策略红军经过的西南、西北辽阔地域 ,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这些民族大多信仰宗教 ,历来饱受中外反动派各种残酷剥削与压迫。一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后 ,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划为他们的范围。二是汉族军阀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 ,造成民族隔阂和民族仇杀。…  相似文献   

11.
长征中,红军转战11省(区),经过了苗、瑶、侗、壮、土家、布依、纳西、彝、羌、藏、回等13个少数民族杂居和聚居地区。民族问题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为此,我们党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做了大量的工作,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胜利实现了战略大转移。回顾红军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对做好当前的民族工作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无产阶级的伟大壮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根本转折,是世界革命史上的奇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制订并执行了各民族平等、少数民族自治、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反对民族压迫、欢迎少数民族同胞参加红军和少数民族上层结成统一战线的正确政策。因而红军长征途中得到了苗、瑶、彝。回、藏等各民族人民及上层阶层的帮助和支持,各少数民族对长征的胜利也作出了巨大贡献。1934年底,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中央红军渡过湘江进入广西西延山区,也叫老山界。这是中央红军长征后…  相似文献   

13.
红军长征过彝区“彝海结盟”琐谈中共冕宁县委党史研究室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第一次在广阔的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党的民族政策,“彝海结盟”.便是红军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典范。对其记述,30年代出版的书刊和红军日记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同时,由于当时四...  相似文献   

14.
红军长征,走了二万五千里,也走过许许多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以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为例,共走了371天,路经少数民族地区就达125天。红二、四方面军在那里停留的时间更长,红四方面军仅在川康藏的时间就达一年以上。当时,少数民族与汉族存在不同程度的隔阂和对立,尤其对汉人军队充满疑惧和敌视,要他们一下子分清红军与“白军”的区  相似文献   

15.
1935年5月初,中国工农红军巧渡金沙江后进入凉山,在冕宁成立了入川后的第一个县级政权——冕宁县革命委员会;建立了第一支红军地方武装——冕宁县抗捐军;组建了第一支少数民族红军队伍——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并授予队旗;朱德总司令签署并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其中首次提出“长征”一词。5月22日,红军先遣队刘伯承司令员、聂荣臻政委与彝族果基支首领小叶丹在彝海之滨歃血为盟,结为兄弟。小叶丹派彝族同胞护送红军迅速通过百里彝区,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击破国民党军队的封锁,赢得了宝贵时间,粉碎了蒋介石迫使红军重蹈石…  相似文献   

16.
湘江战役被认为是红军长征史上最惨烈、最悲壮、最关键的一战.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在湘江战役期间陷入蒋介石在桂北兴安、全州、灌阳设置的包围圈.在这生死存亡之际,红军指战员发挥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强有力的作用,激励红军战斗精神、宣传动员群众、团结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力量,从而为中央红军突破湘江提供了思想政治保障,使思...  相似文献   

17.
正从中央红军1934年10月10日离开江西瑞金开始战略转移,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方面军在陕甘苏区胜利会师,长征共历时两年。红军部队长征途中共转战十几个省份,其中,中央红军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区,渡过的主要江河有22条,翻越的主要大山有20座,攻占县城100余座。长征中,红军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在中央红军368天的行军途中,15个整天  相似文献   

18.
红一方面军红三军团长征途中,在贵州安顺弄染寨与当地布依族领袖陆瑞光签订的"弄染协定",是我党我军同少数民族地方势力订立的较早的政治盟约,是红军途经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实践"争取少数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成功范例。"弄染协定"不仅为红一方面军顺利渡过北盘江,威逼昆明、抢渡金沙江赢得了有利战机,而且在布依族人民中间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相似文献   

19.
红军远离根据地,一切供给只能取之于活动范围内的区域。但为了避免跟强敌发生正面对抗,所经之地主要在路绝人稀、物力维艰、少数民族集中的穷乡僻壤。相关职能部门充分发挥了供给保障的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广大红军官兵高度发扬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和团结友爱的优良作风,三大主力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最终实现了陕北会师。  相似文献   

20.
王海平原是兵马众多的贵州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和地方实力派人物,受到革命的感召,同情革命继而参加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亲密战友,并为中国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