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使然,更是政府主导体制的政策供给。政府主导的城乡一体化加速了乡村社会的分化,引发了乡村治理模式的变化。单一的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无法与变化中的农村社会结构相匹配,乡村治理要求更多主体的参与。然而,由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纯粹的社会组织自治无法实现,市场的力量又无法在农村社会完全实现。因此,本文认为政府仍然是城乡一体化的主导力量,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培育市场、社会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2.
在基层群众自治中,政府与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缩影。由于国家在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战略不同、城乡社会结构及城乡基层社会面临的治理压力不同,城乡政府与自治组织关系既有相似性,又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3.
社区是社会的基层单位,它聚集着各种社会组织,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虽然城乡社区在人口构成、社会职能、自然条件、经济水平、文化特点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都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社区现代化,也就没有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社区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需求,数字化信息技术开始融入乡村社会,助力乡村发展,数字化乡村治理应运而生。通过对数字化乡村治理的特点与困境的考量,得出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在当下社会发展的优势所在与不足之处。因此,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需培养、引进数字技术人才,助力乡村数字转型;需加快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需以搭建乡村治理数字平台,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联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镇白沙村委会是云南省第一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项目点,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示范点的纳西族群众致力于打造“幸福庄园”,建设“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6.
新发展阶段的乡村治理亟待理清政府主导的一元治理与多元协同共治、公共服务供给与乡村美好生活需求、现代化的乡村规划与传统的乡土文化、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与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四个关系。为此,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建构基层党组织、乡镇政府、村委会、村民代表、乡村精英、社会组织和企业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共治模式;以村民对乡村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导向,持续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处理好乡村规划与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关系,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化乡村;解决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在人口向城镇聚集的过程中,如何阻止农村衰落,实现城乡共赢共生,是中外现代化的一大难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现代化快速发展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城乡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还有4-5亿人在农村,农村决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现代化进程中加强乡村治理,创新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于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建设是中国重要的发展战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可概括为“1990年解决温饱问题-2000年实现基本小康-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2050年实现社会主叉现代化”,但东部地区要率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社会结构合理,社会状态良好,弱势群体社会支持与援助体系相对完善。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构建合理的区域、城乡、阶层结构,实现均衡、协调、有序的社会状态,建立完善的弱势群体社会支持与援助体系。现代化建设的行动主体,主要为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其中党委领导下的国家政府是核心主体,要坚持政府主导,规范市场主体,培育社会主体。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解放思想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原则,改革开放是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动力,科教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新征程中的乡村共同富裕作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板块,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题中之义。在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中的出场逻辑,形塑了乡村共同富裕的内涵维度,即全体农民群众是实践主体,坚持循序渐进是基本原则,促进农民增收是首要目标,提升乡风文明是价值追求。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促进乡村共同富裕,从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面对城乡、区域和群体之间的发展差距,需要明晰下一步的赓续路向,在明确问题导向的基础上坚定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贯彻新发展理念,为乡村共同富裕提供根本保障、内核动力与方向指引。  相似文献   

10.
加强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途径,乡村振兴需要加强乡村社区治理,实现乡村社区治理的现代化。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日趋多样化,而乡村社区治理模式相对单一;城市社区服务内容较为齐全,而乡村社区服务供给相对不足。城乡社区治理在治理模式、社区服务内容、治理主体以及运行制度和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未来促进乡村社区治理需要从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等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1.
在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中,乡农学校、乡村组织和农村经济建设问题是三个关键性问题。乡农学校是梁漱溟“沟通调和”中西文化、实现文化重构的组织依托;社会组织“以伦理情谊为本源,以人生向上为目的”;乡村组织解决中国农村的三大问题,即乡村经济破坏问题、乡村腐坏问题和乡村自力问题;农村经济建设解决农村自力问题,其关键是发展农村经济,不断促进农业发展。梁漱溟先生提出的乡村建设的理论,试图从文化传承和改造的角度,通过教化、礼俗和自力来解决农村问题,该理论中的许多观点对于当代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依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城乡义务教育教师一体化发展是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与否。目前,在教师一体化发展方面仍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难题,如教师资源配置失衡、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以及乡村教师素质能力偏低等。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发展失衡受现实、历史和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亟待政府及相关部门从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一体化配置、城乡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协同发展入手,提高乡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乡村教师的社会荣誉度,从而破解城乡义务教育教师一体化发展难题,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  相似文献   

13.
社会组织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功能,成为新时代推进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主体。自主性和组织力是影响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两个关键变量。从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和组织力两个因素出发,构建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分析框架,将农村社会组织划分为治理型、独立型、寄生型和依附型四种类型。其中,治理型社会组织以强自主性和强组织力参与乡村治理,以公共事务自我决策、组织人事自我安排、组织活动自我协调的方式满足其内生治理需求,以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内部治理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实现治理目标。为推动农村社会组织向治理型组织转变,进一步提升其在乡村治理场域中的治理效能,基层政府应尊重社会组织的主体性地位;农村社会组织应积极推动组织能力建设;同时,要坚持党建引领社会组织现代化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部署,要科学有效推进济南乡村振兴发展,需要确定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和指标体系,构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协同振兴模式。在宏观决策层面,要深刻认识新时代乡村建设的地位作用,确立乡村发展的主体性,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一体的支农惠农机制,深入持续开展乡村文明建设行动,推进济南城乡融合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伴随人类社会分工的形成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乡村与城市的分工及其二元结构。随着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愈加突出;同时由于城市和乡村在其对立过程中各具优势资源,通过市场渠道的相互作用,也为逐步缓解这种对立创造着条件。新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离不开人类社会城乡二元结构发展普遍规律的支配,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其特殊性来。其中,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于建国初期,固化于"单一所有制结构"与计划经济时期,缓解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已经或正在消灭,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已经或正在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性景观依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缓解过程是在农村优势资源、城市优势资源、市场决定作用及政府积极作为等"四要素"相互作用中逐步实现的。本文对此拟做初步的分析论证,分别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矛盾、差异问题上阐述了自身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在人口向城镇聚集的过程中,如何阻止农村衰落,实现城乡共赢共生,是中外现代化的一大难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现代化快速发展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城乡发展相辅相成。即使今后城镇化达到70%,农村也有4~5亿人,农村决不能成为贫瘠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乡。在现代化进程中加强村级治理,实现乡村治理制度创新,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对实现城乡一体化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考察资本主义发展中产生的社会问题,全面剖析了工业化对城市和农村所带来的影响,认识到城乡对立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固有顽疾。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促进城乡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消除城乡对立和城乡隔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走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列宁和斯大林承接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合作社的方式使苏联的城乡关系成功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可是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又使苏联的城乡关系步入了歧路,阻碍了苏联社会主义农村与城市的发展。中国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极大地解放了中国城乡的生产力。但由于受国内外客观环境的影响,中国的城乡关系逐步失调,即使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也未能得到彻底改变。新时代,中国社会在产业发展、体制改革、精神文明、社会治理和生态治理等层面出现了众多利于城乡融合的积极因素,利于我国形成新型城乡工农关系,构建以“人”为核心的城乡融合实现机制,能够使中国城市和乡村在融合的发展道路上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8.
陈锋 《理论前沿》2008,(3):28-29
城乡二元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为突出的矛盾,经由文化转型实现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和最根本途径。中国需要树立大文化理念,制定和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总体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19.
农村空心化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四川农村由于资源配置、城乡二元制度以及乡土文化缺失等原因出现了人口、房屋、土地、产业发展、公共资源等多方面的空心化现象,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健全人才引进培育机制、加强城乡制度改革以及开展乡村环境整治,是治理四川农村空心化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乡的全面发展,就需要改变过去社会资源配置片面向城市倾斜的发展状况。实现乡村振兴,不是简单地把乡村空间转变为城市空间。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在于生产力的发展,本质上是要实现乡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