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史学》是研究中外历史上各种类型法律制度和各种法律思想的内容、本质、特点及其产生与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整个法学体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础学科。它划分为《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和《西方法律思想史》四个分支,在我国政法院系的教学计划中,这四个分支就是四门基  相似文献   

2.
引言中国法制史是研究中国法律制度的起源、各个历史时期及各种法律制度的性质,内容、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法律学基础学科。学习中国法制史,有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水平;有助于增加各部门法的历史知识,从而加深对它们的理解;有助于批判地继承历史上的法学文化遗产;有助于肃清封建主义遗毒,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研究中国法制史的指南。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针对上海大学法学院教授田涛先生的新作《被冷落的真实——新山村调查手记》(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而作。以该书为缘起,在简单介绍该书的内容特点的基础上,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展开思考:一、中国法制史作为一门法学基础学科所应有的内容设计、面貌和研究方法;二、在现代法学教育学科体系中,学习中国法制史所应有的法理学意义;三、法学作为一门移植来的“纯粹”学问所缺乏的文化关怀。  相似文献   

4.
《法学》1986,(3)
中国法制史是法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以中国历史上各种类型的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内容、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特别是法制史上许多具体制度、原则对今天八十年代的青年来说就尤其陌生了。因此,不少自学者常感学习中国法制史比学习其他课程所遇到的拦路虎更多。这也许是一个客观事实。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除了通过认识学习中国法制史的现实意义,从而增强学习的毅力外,还应针对中国法制史这门课程的特点,摸索和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5.
作为法学体系中重要学科之一的法律史学,应当包括无产阶级法制史(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法制、社会主义法制等)、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史,和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外国法制史、外国法律思想史,以及有关法律与法学的各种专史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要从经济来看法律,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来了解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并由此探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关系决定法律关系,社会经济形态决定其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的形态和面貌。据此看中西法律和法律史的不同,自然经济决定了中国法系的形态和面貌,商品经济决  相似文献   

6.
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的法律和各类法律制度,涉及法律思想和法学的各个领域,同时又与史学相贯通。要科学地认识和阐述中国法制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认识论。实事求是是治学的基本原则,也是研究中国法制史的基本方法。把实事求是原则运用于法制史研究,就是要以历史事实为根据,客观地再现中国法制史的本来面目,探讨它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苛求古人,忽视古代法制在推进中华文明进程中的作用,认为中国传统法制漆黑一团,都是落后的、反科学和反民主的东西,不值得研究。另一种是抬高古人,无视古…  相似文献   

7.
法学理论法哲学(三选二) 1.拉德布奋赫公式的内容,以之评论自然法学说与法律实证主义的法律概念。2.法的客观性与法律解释的客观性,以法律论证理论论述之。3.分别以语义学和语用学之观点论述事实与规范之关系。法杜会学(必答) 1.“活法”与“行动中的法”之含义与异同。2.论述中国社会的规则多元。法制史中国法制史1.试析中国的亲属相容隐制度。2.评析(大清律例》。3.论清末的司法改革。中国法律思想史1.明德懊罚思想的形成与发展。2.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中的体现。3.论沈家本的立法思想。外国法制史1.罗马私法体系的内容。2.中…  相似文献   

8.
问:学习法律专业知识为什么既要学习许多部门法,又要学习《法学基础理论》? 答:法学基础理论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研究法律一般规律的科学。法学基础理论在整个法学体系中居于主导的地位,它是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学习所有法学学科的必修课。它同法制史、法律思想史的关系是论与史的关系。它同部门法学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法制历经千年,渐序完善。从奴隶社会时期到封建社会时期再到近现代时期,法律一直是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有效保证之一。历史上的中国法制是现实中国法制的背景;现实中国的法制是对历史上中国法制的改造和发展。了解历史上的中国法制,不仅有助于了解现实中国的法制,而且可以加深对当代法学的理解;将中国法制史中具体的法律事例,应用到对当代法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可以更生动地印证其中的学理;将中国历代刑事、民事等法律同当代相应的法律详加比较,可以认清这些法律发展的脉络和趋势。简言之,即以史为鉴,可为现实的中国法制服务。本文分四个部分,通过对中国古代法制史、近代法制史及现当代法制史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中国法制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0.
张晋藩先生早期的两部著作是指1963年出版的《中国国家与法权历史讲义》、1981年出版的《中国法制史》第1卷(以下简称《讲义》和"第1卷")。先说《讲义》。该书是1949年以后有关中国法制史学科的第一部正式教科书,它不但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法学教学用书,也是其他法律院系使用的教材。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直到70年代末,它在中国法学的教学和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法制史角度研究了黄濬的《花随人圣庵记》中的司法史料,说明了民国的民间文艺笔记中亦有不少有价值的法学史料和法学观点。  相似文献   

12.
一、期末总复习的要求(一)全面复习,重点掌握《中国法制史》按部门法史,分成七编,体系完整,历史的因袭性极为突出。所以,必须全面复习,并注意各部门法史之间的横向联系。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全面复习是掌握重点的前提,没有全面复习,孤立的掌握某些重点,是不可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的。(二)史论结合,注意历史借鉴《中国法制史》是介乎于历史学和法学之间  相似文献   

13.
《法学研究》2012,(2):19
《法学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理论性法学期刊。为建立和维护一支高水准的编辑队伍,《法学研究》编辑部现招聘商法、中国法制史编辑各一名。条件如下:1.法学本科,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及以上学位,研究方向为商法  相似文献   

14.
具有法学修养而缺少史学修养的学者, 讨论法制史问题时,难于作出具有史学深度的解释。具有史学修养而缺少学法修养的学者,讨论法制史问题时.又难于作出具有法学深度的解释。本书作者是一位既具有法学  相似文献   

15.
喻中 《法律科学》2012,(4):3-10
法学体系中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了政治法学的中国风格,是政治法学的中国化表达。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既是一门课程,也可以培育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它在法学体系中的位置可以得到清晰的界定。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课程设置与法学体系中,已经出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雏形;在西方国家的课程设置与法学体系中,也可以找到它的对应物。因此,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法学体系中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把中国的法学体系悬挂在中国政治的天花板上、连接在中国政治的火车头上,以促成法学体系与现实政治之间的血脉贯通。  相似文献   

16.
<正> 谈及中国古代法的结构形式,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诸法合体”一词,法学界大多都视之为“中华法系”的一大特点。这一观点最初由谁提出,笔者未及洋考。但自一九八○年张晋藩先生在《法学研究》第四期将其列为“中华法系”结构形式上的特点并加以阐述以后,随着人大本《中国法制史》的出版和高等学校法学试用教材《中国法制史》(以上二书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考察团应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的邀请,于十九八一年六月一日至十五日赴日,主要对日本的法制史研究状况进行了考察。通过实地参观和比较广泛地与日本学者接触,使我们对日本的法制史研究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法制史,作为现代法学的一门专业,在日本是随着现代高等法学教育的发展而逐步成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18.
杨光庆 《法制与社会》2014,(14):224-226
中国法制史属于基础法学,承载着诸多任务。该课程的特殊性使之陷入其他法学课程难以遇到的困境。在当前法学教育环境下,中国法制史学科逐渐沦为弱势学科,该课程的教学应当适时作出调整。这包括教学内容的重整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抚今追昔 勇往直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使中国法制史这门古老的学科真正焕发了青春,充满了旺盛的生机。中国法制史无论是对法学基础教育还是为治国理政提供借鉴,都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法制史学的研究与世界处于隔绝状态。中国学者不了解外国学者的研究状况与成就,外国学者  相似文献   

20.
2001年马小红同志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成为法学泰斗曾宪义先生的博士生。在此期间,撰写了《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这部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人教授中国法制史这门课程已有7年多,喜好阅读有关法制史方面的书籍,有幸在2005年读到马小红同志的这本关于中国法制史中“礼”与“法”的研究著作,对其中关于“礼”和“法”的渊源以及深层次关系表示认同。也从“礼”与“法”的融合纽带关系中,对中国传统法的文明渊源产生了些许感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