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婚育文明已成为当前社会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建设婚育文明的课题提出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粗浅分析,论证建设社会主义婚育文明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到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种思想也指导我们现时期的企业建设,只有在具体实践中贯彻"以人为本"思想,才能构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和谐企业。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特征的新概括,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特征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举措.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以人为本"是贯穿其始终的主线,因而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就是要把"以人为本"的精神贯穿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没有说过"以人为本"这样的词语,但是,邓小平理论中是包含着丰富的以人为本思想的。邓小平的以人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第一,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体和主人,中国共产党必须以人民群众为自己的群众基础;第二,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第三,指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以中国国情,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根本目的的科学体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理论依据、科学发展观在法律领域的体现和运用。本文指出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不同于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它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新内涵,必将在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1917年二月革命后,列宁面对西欧工人运动此起彼伏的形势,提出俄国革命是全欧洲社会主义革命"序幕"的思想,这是进行世界革命的社会主义战略思想。1920年底国内战争结束时,他鉴于苏维埃共和国一个国家能够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中的事实,提出苏俄进行新制度建设并在欧洲树立建设"榜样"的思想。为了达到苏俄树立"榜样"的目的,他提出了实现全国电气化、开展对外贸易、实施新经济政策等手段和途径。这是一个新的社会主义战略思想,即以苏俄新制度建设的成就对欧洲各国施加社会主义影响的思想。上述列宁社会主义战略思想的转变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具有思想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剧,大学生思想上的危机不断加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要抓住"以人为本"这个中心,在工作中坚持学校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将以人为本渗透到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8.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架构,努力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知识丰富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体现时代特色,唱响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等时代主旋律,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时代化是使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成为以特定时代的社会状况为依据同时指导特定时代社会状况建设的观念和认识及英过程。我国改革开放前初步形成了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则逐步形成了依法治国、以人为本撒为民、公平正义、尊重和保障人权、监督制约、党领导法治建设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思想。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强调,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坚持"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此同时,十六大还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 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作为今后政治文明建设的 重要内容进行了明确的阐述。 按照十六大精神,在当前及今后就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为指导,把法制建设纳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法制建设 的实际效果,也要紧密结合"三个代表"的要求予以评价。 法制建设究竟应如何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呢?笔者 认为,从现代法制的实践来看,是与"三个代表"思想精神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坚持以农民为本是新农村成败的关键。如何运用以人为本的理论来进行新农村建设,在当下有着极其现实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以人为本理论的阐述,结合当前农民问题,对如何用以人为本理论指导社会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当前,在弘扬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引来了一片质疑,本文着重阐述了以人为本与灌输论的关系,还灌输以本意,赋灌输以活力。  相似文献   

13.
当今列宁思想研究处于"冷"时代,面临两个困境:一是20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变化增加了列宁思想研究的难度;二是原有列宁思想研究方式不能满足当代列宁思想研究的需要。为此,要实现从意识形态研究到思想史研究之列宁思想研究语境的转换;要联系俄国的情况以及列宁的俄国立场、俄国观点来阐发列宁思想的国际性及其具体的丰富的规定性。列宁思想遗产中活的东西不是现存的理论,而是分析问题的方法。这个方法的精髓是:认识的客观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法、社会主义的原则。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列宁思想的这一精髓,创造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只有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中国列宁思想研究的活水源头出发,中国的列宁思想研究才能走出学院式研究的藩篱而走进中国思想创造的园地。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的法哲学解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作者在比较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的"以人为本"和西方哲学中的"人文主义"的差异的基础上,探讨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中国法哲学的影响,提出人应当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首要前提、根本依据和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的开放思想对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邓小平开放思想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三个问题是面向世界的开放战略论、社会主义的开放原则论、搞活经济的开放条件论。  相似文献   

16.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形成的有机的“四位一体”。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为了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国家主人的根本经济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为了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国家主人的根本政治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为了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国家主人的根本文化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为了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国家主人的根本社会利益。  相似文献   

17.
论"以人为本"的宪法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孔武 《河北法学》2005,23(2):68-70
现行宪法的第四次修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修宪观,以人为本不仅禁止国家权力侵犯人的尊严,而且要求国家积极保障个人有尊严地生存、发展的条件.从历史上考察,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当代有着崭新的内涵,与传统的人本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亦涵盖了西方宪政史中"人的尊严"的理念,其核心意义在于明确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关系,确立国家最高价值在于人权保障的观念.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效益优先的原则得到人们的共识,但由此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与膜拜,却日益消解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责任和义务,从而偏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尺度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应对这一现实,就必须在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在继续坚持其保证功能、导向功能以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彰显其"育人"功能,即要注重培育人的综合素质和健全的社会精神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这就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价值观最根本的内涵和体现。为此,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取向上要确立以人为本位;在教育立场上要实现"两个需要"的统一;在教育任务上要促进人的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在教育方法上贯彻双重主体思想,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实现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9.
陈新华 《法制与社会》2013,(33):142-144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舆论监督工作,作出了一系列关于舆论监督的重要论述,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舆论监督思想,主要包括: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政治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舆论监骨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舆论监督必须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为前提。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舆论监督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浅析"道法自然"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道"的观点出发,对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进行了简要的阐释,并立足于这一思想,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对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