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王卫东  杨琳 《思想战线》2004,30(4):79-83
“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是相反相成的概念 ,互证对方的合理性。“世界文学”不仅是对“民族文学”的否定 ,而且是对自身的否定 ,只要与“民族文学”相对立 ,就被抽取具体内容而被普遍化、抽象化 ;倘具体化 ,就会转化为最高级的“民族文学” ,这隐含了对其他民族文学的遮蔽。从“世界文学”命题切入 ,可以揭示西方文论的遮蔽性。中国文论成为世界性文论的路径不仅是吸收、拿来 ,更是推出、拿去。  相似文献   

2.
面对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我们有必要在二者的辨证统一中确立本民族文学的时代价值选择,使之既具有世界性,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王丙珍 《前沿》2012,(22):128-130
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中,少数民族文学既有本民族文化的特征,又有跨文化建构的维度,少数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与本土文化根植于少数民族文学之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学.在此,以鄂伦春族史诗“摩苏昆”为例,从文化认同功能的角度阐述作为文化承担者的普遍认同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对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鄂伦春族而言,文学担当着民族文化百科全书的重任,传承鄂伦春族的民族精神,弘扬人类共同的生态文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鄂伦春族文学研究逐渐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全球化语境中,鄂伦春族文学研究要构建新的鄂伦春族文学批评话语,探索鄂伦春族文学研究的学术生长点,强化鄂伦春族文学的多元共生,最终达成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对话.  相似文献   

5.
李怡 《探索与争鸣》2022,(1):63-69+178+2
现代中国文学“地方路径”研究的提出可以置放在从地方文学、区域文学以及文学地理学的发展线索中来加以认识。这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地方路径”的提出意味着我们将有意识地超越“地域文学”或者“地方文学”的方式,实现我们联结民族、沟通人类的文学理想。“地方路径”的提出是对文学与文化研究之“空间意识”的深化,也是对域外中国学研究动向的一种有益回应。中国学者对“地方路径”问题的发现在根本上还是一种自我发现或者说自我认知深化的结果,是创立中国学术主体性的积极体现。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和民族化都是全球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产物。全球化是现代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结果,规定着世界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为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跨国联姻创造了前提,使落后民族可以通过革命或改革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给民族传统以时代性提升。民族化是现代生产方式所要求的全球性上层建筑,对世界历史发展进行政治设计和文化牵引,特别是非西方、非资本的民族国家探索本国特色发展道路的理论和实践,矫正着全球化进程中的不公正、不合理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全球化良性互动,挣脱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循环怪圈,使中华文明获得时代性升华,并推动全球化向更公平、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营造有利环境。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国唯一的全国性少数民族文学月刊《民族文学》自创刊以来,即以其“民族风格、中华气派、世界眼光、百姓情怀”的办刊风格,在推动民族文化交流、促进民族文学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扮演了展演场与聚集地的角色。文章以《民族文学》 56个民族作品专号为例,从民族文学的文本呈现、民族文学的理论建构、民族文学的互动融合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在举出文本实例的基础上,从学理的深度阐述了《民族文学》办刊事业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徐学鸿 《求索》2008,(4):168-170
西方文学现代性理论作为我国文学研究的一个独特视角,由于传统不同,现代性呈现不同的内涵。长期以来,我国学者一直借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学的问题,普遍缺乏较为宽广的世界文学视野和反思能力。本文从“时”、“质”两个方面把握我国文学现代性特质,表明中国的文学现代性总是按自身的特点去演进,体现出自身的独特节奏、问题呈现方式及重心。当今,文学现代性更强调为文学跨越新的精神世界提供一种‘反促力’,这“反促力”就是文学的现代性的时代征候。  相似文献   

9.
以往对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多从知识全球化、地方性知识、本土文化自觉等人类学和外部的空间的概念进入,而事实上,“文学”一词的涵义在中西方都有一个从文献到语言艺术的发展历史,中国文学研究也有一个从重文到重语的发展史.从与时间和自身密切相关的“文学”观念流变对文学人类学的产生做出探讨,可发现来自文学学科自身发展的内驱力.文学形态的多层次、复杂性为文学人类学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历史根基,而现代文学的革命性变化则成为文学人类学勃兴的现实促因.  相似文献   

10.
章罗生 《求索》2008,(4):162-164
纪实文学的理论建构或学科建设刻不容缓。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革新文学观念,尤其是要革新文学史观,改变传统的文学史布局结构、分类方式与编写方法,给纪实文学以应有的规格和地位。要达此目的,首先要认识“大文学”、“严肃文学”、“纪实文学”这三个种属不同的概念,理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它们如三套圈环,既环环相扣,又逐层递进。即:“大文学”中包括“严肃文学”、“纯文学”与“通俗文学”;“严肃文学”中包括“纪实文学”与部分“虚构文学”;“纪实文学”中包括传记文学与报告文学等。其次,要正视目前“严肃文学”、“纯文学”与“通俗文学”三足鼎立的文化生态与文学现实。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文学也是以汉族文学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学。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过程和现状.更好地为繁荣和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服务,为热爱和献身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创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收集、珍藏、展示、交流、研究、教学的平台。建设“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是十分必要的。这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也是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世界文学":从乌托邦想象到审美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文学"最早由歌德提出,后来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新阐释,逐渐打上了文化全球化的烙印.经过100多年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世界文学已经从早先的"乌托邦"想象逐步演变发展成为一种审美现实.世界文学之所以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版本,与翻译的中介不无关系.正是由于翻译的干预,一些原本仅具有国别/民族文学特征的文学作品成了世界文学.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属于世界文学,必须依据以下几个标准:1.是否把握了特定的时代精神;2.其影响是否超越了本国/民族或本民族语言的界限;3.是否收入后来的研究者编选的文学经典选集;4.是否能够进入大学课堂;5.是否在另一语境下受到批评性的研究.虽然"世界文学"概念的提出有助于中国文学,但中国文学在世界的地位却十分边缘.为了早日使中国文学跻身世界文学之林,当前翻译的主要方向应该由外译中转向中译外,这样才能有效实施中国文化和文学走向世界的战略.  相似文献   

13.
王芳 《求索》2013,(5):125-127
对《史记》中“文学”概念的考辨,最早上溯到春秋末年以教授先王典籍为业的孔门文学:其次为战国自由发挥学说的诸子文学;然后还有秦统一六国之后.纳入朝廷控制的御用文学。孔门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民族基石.诸子文学则具有各自发挥的独立态度.而秦世御用文学显示了官方力量对思想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陆扬 《学习与实践》2006,(5):158-162
今天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中文化的传统概念发生了流变,文化的同一性在被多元性替代,其边界则更多呈现出开放性特征,由此导致人文科学的边缘化。文化的上述当代特征被及文学,出现所谓的“癫狂现实主义”,它被认为是一个疯疯癫癫的世界的写真,IBM、好莱坞、五角大楼等可视为它的策源地。近年东西文化的交通回顾或可证明,真正的先锋文化一定程度上正是“保守”的传统文化,我们不必盲目跟风。  相似文献   

15.
刘光前 《新东方》2006,(11):50-57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和生产是为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两位革命导师所论及的这些情况,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过程,它已经有了500多年的历史。简单地说,全球化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基础上的人类生活一体化的过程。当哥伦布扬帆进行环球航行时,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就…  相似文献   

16.
冯冠军 《求索》2005,(10):175-177
经济的全球化对文学带来了新的变化,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性问题的分析,指出在精神生产领域,民族性与世界性并不是两个对立的概念。文学创作有其自身的规律,一个民族的深层文化特征不会因为经济的全球化而轻易改变。  相似文献   

17.
黄幸编译 《台声》2013,(5):80-83
上世纪30年代后期,日本军国主义相继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并加紧对台湾的殖民统治,在岛内推行“皇民化”运动,用种种手段要把台湾同胞改造成“皇民”(日本人);在文学领域则发起“皇民丈学”运动,逼迫台湾作家用目文进行创作。在此环境之下,赖和、杨逵、张文环、龙瑛宗、吕赫若、吴浊流等一批台籍作家用自己的方式对“皇民文学”进行抵制,他们虽然用日文进行创作,但作品或表现台湾的风土人情,或表现台湾同胞的被殖民处境,或表现曲折却坚定的民族意识。他们在被迫用殖民者语言进行书写的同时,也用文字对日本殖民者进行着抵制和反抗。  相似文献   

18.
解放区文学和东干文学是两类完全不同的文学,但如果把它们置放在特定的语境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话语重合现象:这两种形态的文学都追求文学的民族化,都重视对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并且都注重对“新人”形象的书写和对“新社会”的赞美歌颂。  相似文献   

19.
当前文学的全球民族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并不是简单地指全球一体化 ,而是至少涉及全球一体化、世界体系论和社会转型论等三种内涵 ,因而需要纠正片面误解。在全球化语境中思考文学民族性 ,首先需要看到其想象内涵 ,进而需要理解其与传统民族性概念不同的全球民族性特质。过去相信存在纯粹民族性形态 ,而现在谈全球民族性就必然涉及处于全球化复杂因素渗透中的被建构或想象的文学民族性 ,包括文学产业、媒体、消费、语言、文体、形象、理论与批评等层面的全球民族性。处于全球文化经济互动中的文学的全球民族性呈现出五种景观 :种群景观、媒体景观、科技景观、金融景观和意识形态景观。认真追究全球化与民族性之间的复杂的悖论性共生境遇 ,这有助于在当前中国文学民族性问题上消除成见而产生通盘的观察。  相似文献   

20.
蒲文胜 《前沿》2010,(11):42-46
在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力量的现实交锋下,就何谓全球化或应寻求怎样的全球化问题再次引来热议。当人们纷纷把矛头指向新自由主义,批判极端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模式的同时,日益高涨的反全球化运动使人们看到了“另一个世界的可能性”。由此,一个全新概念“全球公民社会”进入人们的研究视域,人们期望以此作为全球化理论的新分析工具,并结合现实的反全球化运动寻求全球化的替代方案,寻求人性化的、正义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