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中外刑事损害赔偿制度比较张时贵刑事损害赔偿,也称司法损害赔偿或冤狱赔偿,是国家赔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普遍实行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我国《国家赔偿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走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刑事损害赔偿制度的确立,为保...  相似文献   

2.
工伤事故损害赔偿具有工伤保险和侵权责任的双重属性,因此,受害人遭受工伤后同时存在多种救济方式,从而产生工伤损害赔偿和民事侵权赔偿的交叉。第三人侵权造成的工伤损害赔偿案件该如何处理,我国立法对这一问题未予明确,致使司法实践存在诸多困惑。笔者从工伤事故赔偿概念入手,阐述了我国工伤损害赔偿与民事侵权赔偿交叉的现状及交叉产生原因,结合司法实践,提出审理此类案件应适用取代+不完全兼得模式的观点,同时就该模式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刑事损害赔偿,或称冤狱赔偿,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所实行的一项法律制度。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极端蔑视人权,任意出入人罪,冤狱比比皆是,是根本无所谓刑事损害赔偿的。到了近代,随着资产阶级的崛起,刑事损害赔偿才得以确立并逐步制度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对这一制度也作了有益的改造和吸收。 当今世界各国关于刑事损害赔偿立法,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况:第一,法律基本上不对刑事损害赔偿作系  相似文献   

4.
试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的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诉讼中,原告人往往在要求赔偿直接财物损失的同时,也要求赔偿精神损害。由于我国修正的刑诉法第七十七条只规定了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遭受物质损失时,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所以司法实践中就出现了精神损害赔偿只存在于民事案件中,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不能对精神损害予以赔偿的观点。那么,什么是精神损害?在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中到底存不存在精神损害赔偿?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与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有什么不同?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有什么构成要件?对这些问题,审判实践…  相似文献   

5.
<正> 刑事损害赔偿,又称冤狱赔偿,指司法机关在行使刑罚权中产生错羁、错判致使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国家对其给予经济上的赔偿。我国是否要建立和如何建立刑事损害赔偿制度,这是在加强我国法制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建立刑事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封建国家不可能建立刑事损害赔偿制度,因为封建专制主义从根本上讲是漠视人的  相似文献   

6.
李群星 《中国审判》2013,(12):20-20
<正>合并审理国家赔偿案件与民事侵权案件的受案范围应限定在多因一果的情形。即涉及引起行政赔偿、刑事赔偿、非刑事司法赔偿、民事赔偿的事实须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其共同作用造成损害结果的发生。建立合并审理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由于国家赔偿责任依民事侵权理论产生,导致审判实践中国家赔偿与民事侵权赔偿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在多因一果的情形下,可能同时引发民事侵权案件、行政赔偿案件、刑事赔偿案件以及非刑事司法赔偿  相似文献   

7.
熊敏瑞 《行政与法》2008,(1):120-123
当前,我国司法实践中医疗侵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很混乱。主要原因是我国医疗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由多层次立法文件交叉规定,且各条款不一致。笔者认为,由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的医疗事故损害赔偿条款属于违宪违法的条款,应当尽快废止。而医疗侵权损害赔偿应统一适用民事基本法中的一般人身损害赔偿条款。此外,建立医疗责任保险制度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医疗机构化解责任风险的较优选择。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刑事侵权案件的受害人的精神损害被法律忽视着,随着民事领域侵权案件的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被最高司法机关司法解释予以支持,对刑事侵权案件中受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也应得到法律的支持。这不但是公平原则和人类精神文明的要求,也是国家法律统一和一致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民事侵权领域 ,精神损害赔偿有法可依 ,有据可查 ,并在司法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但同样是精神损害 ,甚至是比民事案件中更为严重的精神损害 ,在包括行政侵权在内的国家侵权中却无法获得赔偿 ,这对我国这样的单一制国家来说 ,造成了法律体系的不统一。在行政赔偿中增加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 ,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对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确立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加以考察研究 ,探寻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法理基础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比利时是一个大陆法系国家,然近年来该国通过判例和专门性立法对传统民事侵权法予以发展,使民法不断适应来自环境损害赔偿领域越来越突出的挑战。也许这些来自异国的法治经验对我国环境侵权领域的司法审判和将来"环境损害赔偿法"的研究制定能给予启发。所以,本文以下将在简要介绍比利时民事侵权法概貌的基础上,着重介绍该国在(包含了公共利益属性的)私有自然资源的赔偿、纯生态损害的赔偿、环境侵害反应措施费用的赔偿和因生态破坏而导致的(纯)经济损失的赔偿领域的立法、司法实践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1.
一国家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将无辜公民予以羁押或判处刑罚即形成冤狱。国家对于该无辜公民因受羁押或刑罚判处所遭受的损失予以的赔偿即冤狱赔偿,或称刑事损害赔偿。冤狱赔偿曾出现在希腊罗马时代。18世纪末期,冤狱赔偿的思想又被少数社会思想家提出讨论,以唤起政府的注意,虽偶尔为政府采纳,亦均属时作时度。冤狱赔偿成为一种制度则始于19世纪  相似文献   

12.
关于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大多限于民事领域,而刑事犯罪中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常被忽略,司法实践中仅从公法角度对犯罪人进行惩罚来抚慰被害人远远是不够的,应建立刑事附带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赋予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  相似文献   

13.
关于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大多限于民事领域,而刑事犯罪中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常被忽略,司法实践中仅从公法角度对犯罪人进行惩罚来抚慰被害人远远是不够的,应建立刑事附带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赋予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  相似文献   

14.
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诉讼相关问题研究姚仁安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构成了一个法治国家司法制度的有机整体(宪法诉讼除外).我国行政诉讼法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我们的国家已经步入依法治国的轨道,意味着司法最终裁决原则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中得以确立,刑事诉...  相似文献   

15.
环境侵权是一种特殊的民事侵权行为,民事损害赔偿是其中主要的民事救济手段,那么,确定环境侵权民事损害赔偿的范围变得重要。本文主要研究了环境侵权的赔偿范围,其中包括它的三条原则、免则条件、赔偿支付的顺序、请求方式等,从而探讨如何完善并构筑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6.
从对司法实践案例的实证分析来看,我国当前所构建的社会组织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人民检察院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和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地方政府作为赔偿权利人提起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人民检察院提起的刑事附带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等诉讼类型,在诉讼程序衔接上存在冲突问题。基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性质,赔偿权利人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应优先于社会组织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社会组织对生态损害赔偿制度规定范围外部分的损害环境公共利益的行为,有权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是补充。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时发现行为人污染或破坏生态环境损害环境公共利益时,应首先通知赔偿权利人并督促赔偿权利人在一定期间内履行与赔偿义务人就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事宜进行磋商及磋商不成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职责。没有合理理由,赔偿权利人不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人民检察院有权就同一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提起附带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相似文献   

17.
我国法律对于民事侵权的保障,不仅规定物质损害赔偿,而且已经通过立法制定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来完善对受害人的救济,而在最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仍然没有将精神损害赔偿作为法定赔偿种类之一。民法与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在有关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规定中存在矛盾的表述。本文认为应当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纳入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通过分析我国的国情和司法实践现状,论证这种制度纳入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另外本文同时阐释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对社会的现实意义,探讨适用该制度的利弊。  相似文献   

18.
知识产权保护的对象具有特殊性,一般来说,是一种具有商业价值的非物质性信息。侵权易发性、广泛性、全球性以及侵权类型的多样性是其突出特征。由此带来的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定量问题,实属司法实践的一大难题。文章以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的全部赔偿原则为切入点,从实体和程序的二元维度出发,对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最大程度可确定性量化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论互有过失船舶碰撞造成船员人身伤亡的责任负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一般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的关系,讨论了互有过失船舶碰撞造成船员人身伤亡案件中的工伤保险和民事损害赔偿的关系,明确了此类案件中的责任承担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侵权责任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均明确规定,机动车交通事故致人严重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物质及精神损害赔偿责任,且侵权人民事责任的承担不因其已承担刑事或行政责任而免除。然而,程序立法关于不受理对刑事被告人精神损害赔偿诉讼的规定,却将刑事被告人排除于侵权精神损害责任主体之外。侵权精神损害赔偿主体范围的实质性限缩,不仅导致现行法条之间的逻辑冲突,诱发了司法不公,更引发了民众对法律价值取向的认识混乱。推动精神损害赔偿主体制度完善的根本在于民事与刑事、实体与程序立法的融合,而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明确刑事被告人的雇主、其他共同侵权人以及保险人独立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亦不失为实现个案公正的可能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